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是指以教学生活世界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存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教学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是走出教学论研究误区的理性选择,也是解决教学生活世界中诸多生存问题和生存矛盾的内在要求,它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辟了新的问题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争鸣与深化四个阶段。研究问题主要涉及"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教学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学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意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批判与辩护等方面。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研究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教学与生活关系不明,重视移植性研究、忽视本体化研究等问题。"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需要改变研究思维方式,转换研究主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论争。  相似文献   

3.
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为标志,当代教学论研究正呈现出个"教学生活研究"的趋向。"教学生活"逐步作为教学论的独立研究对象、教学作为非日常生活的客观实在性、课堂教学具有的"生活时空"以及这一趋向融通相关理论所展现的潜在价值,分别为该趋向提供了现实性、可能性、可行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4.
"教学回归生活"①的研究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这一问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教育界极大的兴趣,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2004年、2006年的年会都将"教学回归生活"问题列为了探讨的主题。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由于其研究视角的差异,各自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伴随着极大的争论。纵观以往的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概念的解释与理解,如"生活"、"生活世界"、"回归"等概念的内涵问题;教学为什么要回归生活或生活世界的问题;教学能否回归生活或生活世界的问题;教学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学如何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教学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以教学实践活动和问题为研究现象,旨在揭示教学实践规律的理论。历经过"经验"教学论、"科学"教学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教学认识论、"实践"教学论与"理论"教学论的并立以及走向实践的教学实践论等六个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有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原因,教学实践论的研究方法与表征方式,教学实践的层次和关系。从研究的现状来看,教学实践论的研究范式主张"田野性"、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其本质属性是面向教学实践的研究,并关注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中的理论,在国内外教学论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学"建构论"研究的脉络和发展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教学建构论的历史发展、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一种舶来的新理论,教学建构论的发展也为教学论研究者提出了如何本土化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进一步提高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当代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课题暨首届全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论坛"专题研讨会。与会博士生代表围绕着"走进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这一主题,就教学论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论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在"走进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必要性,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当前教学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等方面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学论研究:热点与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世界自身的演变发展历程决定了教学世界不能简单地回归生活世界,而是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超越生活世界。因此,作为教学世界核心的课堂既要传承知识,更要激扬生命,即由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与此相适应,当前教学论研究范式不能迷恋书斋文献,而是要热衷于课堂实践,即研究范式从"文本式"向"田野式"转向;教学理论来源不要仅停留在思辨演绎层面,而是要实践生成,即从理论教学论到实践教学论;研究取向不应只追求宏大理论,而是要关注教学生活,即研究取向由"科学泛化"趋向"泛学科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直观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学论研究成果,挖掘研究主题之间的深层关系,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数据来源,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软件和"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绘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学论研究的580篇文献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表明:教学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及不同流派教学思想体系研究""教学环节和教学要素的研究""教学论的方法论研究""教学论的实践性和实践教学论研究""教学论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发展研究"等五个方面。我国教学论研究和学科发展仍存在诸多不足,仍有很多研究空间需要探索和挖掘;需要促进目前未受到足够重视但对于教学论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领域的研究;加强教学论的"元研究",使教学论尽早地走出理论移植和理论演绎的困境;教学论的方法论研究、教学论研究范式等主题应成为研究者反思的重要主题;强化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有效途径的研究;吸引更多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教学论展开研究;回归"教学"本身的研究应成为今后教学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论研究中的本体论思维主要表现在:研究目标方面,相信教学有"本质"、"规律"等关于教学的"普适性"的存在,期望能从抽象的概念、逻辑的推演中获得关于教学的真理性的认识,忽视教学中那些现实的、具体的、偶然的事件和现象;研究范式方面,习惯于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以建立普适性的、能解释一切教学场域中发生的教学现象的宏大体系为旨归。本体论思维下的教学论研究陷入了教学理论发展僵滞和教学实践得不到有效的引领和指导的困境。实践思维是教学论研究应该关注的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11.
1研究背景与主题新课程实施以来,生物教材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等研究成果,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教学做  相似文献   

12.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和基本走向,时代向教学论研究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教学论回归生活世界,就要从根本上变革自己的思维方式,并由此导致教学论在价值取向、教学过程观、课程观、师生关系观、研究范式等方面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开展大学教学论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必须,然现实中囿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当前我国大学教学论研究遭遇着多重困境。盘点起来主要有:重科研轻教学导致的大学教学论研究动力不足、研究队伍不给力以及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大学教学论研究之"无用论"和"替代说"所引发的大学教学论研究合法性危机。此外,研究方法不当、方法论意识薄弱也给大学教学论研究带来了研究规范化不足、科学性不够的困扰。  相似文献   

14.
近期,廖哲勋教授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上撰文,对教育领域中探讨已久的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指出,"包含论"(即"大教学论"与"大课程论"的总称)曲解了两学科的关系。课程论与教学论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两学科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课程论学科是以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教学论是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两学科均需拥有各自的子学科群。同时,他还指出,  相似文献   

15.
教学活动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过程。教学论研究者不仅要关注与研究"教学认识",同样也应关注与研究"教学情感"。教学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师与学生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情感,师生在情感上的共同介入、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品性。"教学情感"对于教学而言,具有"本体性"意义。"教学情感"不同于"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育情感"以及"在教学中的情感"。视"教学情感"为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而进行专门研究,将为教学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丰富和拓展教学论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论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需要广泛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来分析,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来解决。教学论跨学科研究具有综合性、互融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它不仅在量上扩充了教学论的内容和结构,而且在质上充实了教学论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不仅加强了教学论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而且提高了对教学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但是,在教学论跨学科研究中也出现简单套用与搬用其他学科的原理概念、"任意"的跨学科偏向、没有很好地考虑教学实践的需要等令人困惑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强化对跨学科引进与移植中的消化和融合而形成自己的"专属领地",如何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而保持自己独有的风格,如何结合教学实践需要而进行研究领域的扩展,这是未来教学论跨学科研究亟须超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课程与教学论的文化学研究有着不同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独特的"学科之眼"。课程与教学论的文化学研究的"学科之眼"主要体现在背景、整体、价值、差异、群体、他者、多元、非主流和主流等视角。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构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构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丰富的方法论意蕴。其基本旨趣"交往中的建构"彰显着教学活动的实践本性与文化品性,其核心范畴"主体间性"、"生活世界"、"结构化"等动态言说着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与生成本质。以社会建构论为分析话语,是对教学理论研究传统的突破,是对教学理论研究视角的转换,亦是我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立场下,对"教书育人"的解读大相径庭.既有的研究和认识缺乏一种动态生成的整体观,主要表现为"分工论"等同论"和"可有可无论".基于关系思维的关系性、过程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和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对"教书育人"进行重新审视和整体解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皆可获致新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20.
房林玉 《教育探索》2008,(12):23-24
“教学论研究的最大问题在于迷失于教学的观念世界中,而失去了教学的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中的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教学论的发展,更不利于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论研究陷入了困境。要走出困境,教学论研究必须面对教学事实本身,要把教学活动看做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理论研究的原初点在于活生生的教学事实,教学论要由纯粹的观念世界向教学事实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