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林 《体育教学》2008,(1):40-41
一、关于学习领域的划分 “新课标”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设置了相应的学习领域目标。学习领域的划分,弥补了过去体育课程单纯以运动形态及功能划分学习内容的不足,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学习范围,更加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排球运动是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项目,对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一直被列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学习目标,并强调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需要,拓展了课程的学习内容,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特别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中增加野外活动基本技能的这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基层体育教研员,有幸参与由《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组织的2006年全国优秀体育教学课时计划高中组教案的评审活动,实感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和问题探讨的机会。众所周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设置的“模块”教学方案,制定了五个方面的水平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把课程学习目标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学习领域),一类是体验性目标(主要用于“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怎样将体验性目标有机渗透在运动技能教学之中,来有…  相似文献   

5.
<正>一、问题的提出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确定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同时指出,体育教学在五个领域目标中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于是,就产生了几种说法,如"强化运动技能说"、"淡化运动技能说",乃至"抛弃运动技能说"等等。因而,有的体育课不讲解、不示范,谈"教"色变;体育课"牢牢把握运动参与",只要学生喜欢就行,体育课变成了"休闲课";有的体育课却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中心,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新课程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社会适应五个目标取代了以前的单一体育价值追求,五个领域的确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体育课程发展的里程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是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当今倡导多元文化并存发展趋势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的和谐 传统的体育教学单一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冷落和忽视。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本身的特点,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其中运动参与领域是促进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之  相似文献   

9.
刘涛 《体育教学》2011,31(3):58-60
一、我国与美国加州体育课程标准运动技能目标的比较 1.我国体育课程标准运动技能目标及具体内容 2001和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标准一共包括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0.
1.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的划分意义(1)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及其划分学习领域又称课程领域,通常指:①可以选作课程项目的人类经验和学术研究的范畴;②所选项目系为教学目的而编入的宏观课程范畴。课程领域包括一系列可能选入或已选入的课程项目。学习领域不完全等于学科领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习领域是指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均有自己的目标即领域目标,它是指期望学生在各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的和谐传统的体育教学单一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冷落和忽视。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相似文献   

12.
《体育师友》2017,(2):1-2
运动技能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中四个学习方面之一,对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有着因果循环的关系。现实中有不少的体育教师往往把目光集中在学生在课堂中怎样学好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很少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教师身上。其实,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好坏取决于体育教师拥有运动技能之程度。文章尝试着就这一问题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虽然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目标和初中一样,均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但在具体要求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形成了高中体育课程的重要特色。《课  相似文献   

14.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虽然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目标和初中一样,均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但在具体要求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形成了高中体育课程的重要特色。《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学习多种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校应充分尊重高中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特长,发展运动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对于体育教学,提出了体育课必须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全面、更科学、更系统地掌握体育以及体育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但在我们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只局限于体育游戏、运动技能、体育竞赛和体育史,所涉及到的体育科学知识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往往被忽略。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单影响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体育学习的全面性;更重要的是其所造成的后果将会是学生不参与、远离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五个方面的目标,即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和学生心理有关,可见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而习得无助是一种对学生心理发展极为不利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各层面目标的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校体育学科中各层次的主目标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讨论。结果认为:现有的学校体育学科理论体系中各概念层次的目标表述不清,且相互混淆;从新课程中的“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分离出“运动技能”目标,并以此目标对各层次目标进行了串联,构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学校体育各层次主目标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18.
赵彦斌 《体育师友》2012,35(2):41-41
1.将课程目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要么一味强调运动参与目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要么一味强调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总之,不能将五大目标很好地联系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造成顾此失彼,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要知道学习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不是一一对应的.体育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同一学习内容多方面的功能,通过身体练习在实现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的同时,还要实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程中的身体练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课标在显著的位置阐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指出了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采用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程的特征,离开了这个特征,体育课也就不能再称之为体育课了。新课标还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实际上五个领域目标包含了两条主线,一条是发展主线,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另一条是运动主线,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如果说发展主线是灵魂,那么运动主线就是载体,发展主线永远也离不开运动主线。这实际上告诉大家,体育课上实现的一切发展基本上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的。但当前的情况是对体育课程发展主线的研究较为深入,对体育课程运动主线的研究还较为肤浅,特别是学制不同阶段的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所采用的身体练习各有什么特征,更缺少有针对性的解析。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任务、目标进行了规划,根据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划分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构建了课程的内容体系。《标准》指出,体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标准》强调,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应将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评价要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评价的参与性,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