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般来说,一篇精读课文在两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读通课文,疏通文字,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适当的拓展训练。综观目前各种级别和范围的观摩课、评优课、研讨课,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讲读分析教学。为什么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特别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2.
综观目前各种级别和范围的阅读观摩课、研讨课、评优课等,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教学,很少有人单独上第一课时。为什么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一是不少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分分段落、写写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扫除障碍,课堂教学很难"出彩";二是有的教师认为第一课时头绪繁多,涉及到导入、字词教学、划分段落、整体感知课文等环节,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模式容易僵化,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如何安排好第一课时?针对此问题,本期刊发了一组文章,希望广大读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听课、看课是学习。但也成了第三只眼睛,旁观者清嘛。因经常听课、看课,放眼现今各种级别和范围的语文课堂阅读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研讨课、评优课等。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清一色的第二课时讲读教学,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即使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原来,很多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就学学生字、读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扫清障碍,没什么好上的。第一课时无形中成了单纯的识字教学。没彩头!也有许多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很难出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的讲读教学,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5.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即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也不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把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瞿菊艳 《成才之路》2010,(17):41-42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于是,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留心第一课时,你会发现许多奇怪的现象: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7.
向第一课时要效率——这个命题的提出,并不是说其他课时不重要,而是因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正在被忽视、被淡化,出现了严重的教学缺失。在每年进行的各种范围和级别的语文活动中,研究课、评优课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讲读课(特级教师观摩课除外),既前不见“古人”(学词学句通篇),又后不见“来者”(书写练习正误),第一课时的教学和研究被冷落、被搁置甚至缺失。  相似文献   

8.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讲读课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就一篇新课而言,第一课时是学生的“黄金时间”,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轻第一课时、重第二课时的现象。造成了第一课时结构呆板、内容单调、效率不高;第二课时内容多、形式复杂、师生负担重的偏颇。渠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组为改变这一现状,历经六年探索、研究和反复实践,总结出“五步教学法”。该教法的五个程序前铺垫、后延伸,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和“求知欲”,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益。这里刊载《讲读课文第一课时“五步教学法”简介》及教学设计,旨在引起更多的教师重视学生的“黄金时间”,精心设计和安排讲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进一步提高讲读课文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课时教学要点: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心,讲读二、三段,认识“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的联系; 第三课时:研究文章的组织结构,重点讲读第四段,表情朗读。教学过程:(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一、轻读课文。讨论: 1.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开拓学生的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感知课文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次反馈。)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