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该文旨在调查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用户使用情况,分析用户流失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优化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依据。通过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乡村服务点进行田野调查,以S-O-R(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为基础,运用扎根理论作为分析手段,采用实地走访和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语料,使用质化研究软件Nvivo11对其梳理与分析,揭示了用户流失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发现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刺激、有机体、反应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用户流失行为模型,并结合模型中替代品、信息素养、信息、服务系统环境综合因素对用户流失行为产生影响的四条传导路径提出针对性建议,以避免产生用户流失行为,提高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学术界从公共数字文化整体视角探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文献很少。本文采用因素分析法提取影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四大核心要素:基础因素、资源因素、服务因素和效能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评价指标设计了4个一级指标:保障条件、资源建设、公众服务和服务效能,15个二级指标以及54个三级指标,以期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阵地,对提升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基于公共文化治理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乡村居民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采纳的理论模型,并在全国630份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从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相互依赖的角度,分析了乡村居民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采纳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需求契合度、文化素养提升程度、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度、平台易用性、网络使用度、服务质量、邻里效应和政策效应等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乡村居民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采纳决策产生影响。建议提升新媒体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需求契合度,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持续扩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范围和产品多样性,并以增强乡村居民文化获得感为基准,着力提升新媒体下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4.
王锰  陈雅 《图书馆》2018,(12):67-73
"治理"为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供新思路。文章梳理国内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以及文化治理主题的文献,总结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并指出其中的不足。文章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治理"融合,在适应外部情境的变化、实现多主体协调、促进社会驱动与公众驱动共同发展、理顺服务的多元驱动模式与激励机制的逻辑关系、应用新的实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拓展和深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国家公共文化云为例,调研老年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信任现状,挖掘信任因素对老年用户使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影响,构建老年用户使用文化云的信任因素模型。从声誉信任、供给信任、信任交换三方面,提出扩大文化云的声誉影响、完善供需关系匹配机制、加强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等针对性建议,搭建老年用户与文化云的信任桥梁,促进老年用户使用文化云,为解决“银色数字鸿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优化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公众广泛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进程,有利于形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多元共建格局,增强服务效能和活力。文章运用网络调查法,对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现状和国外代表性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公众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四个要素———开放性战略的引导、平台的易用性和有用性、协同化参与模式、多维度参与途径融合。在梳理国内外实践的基础上,从政府、服务机构、公众三个角度探讨推进公众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策略。参考文献39。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野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收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揭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情境下乡村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在编码过程中构建了涵盖个人、环境、信息、技术的PEIT信息规避行为模型。最后从营造文化环境、丰富信息服务、完善技术支撑、提升服务能力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措施以弱化乡村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提供实践方案。图1。表6。参考文献54。  相似文献   

8.
王英  洪伟达 《图书馆》2017,(3):28-36
为了解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的信息伦理担忧和问题,分析公共文化机构及项目的信息伦理政策是必要的。文章选择英国、美国和中国公共文化机构及项目的信息伦理政策声明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统计学方法和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政策发布或更新时间、可读性等外部特征和信息版权、信息准确性、信息隐私、信息可获取性等内容特征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信息伦理政策存在政策内容的可读性较差、对信息伦理四要素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政策结构不完整、表述有缺失、信息准确性政策的可见度不高、信息隐私和可获取性政策缺失严重等不足,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增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更为便捷、更高质量的服务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解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现状,依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框架,设计包含可知晓性、可接近性、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五大要素的调查提纲,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公众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各要素的认知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可及性,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数字文化需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可知晓性、可接近性、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方面均需要改进。表2。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0.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有助于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获得感,激活乡村文化振兴活力。论文以宁夏为例,探讨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对乡村居民文化获得感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对大部分乡村居民文化获得感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且可获得性与可适应性均对可接受性的正向影响较大。因此,推动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建设,增强乡村居民文化获得感,可以从提高资源包容性、发展综合性角度定位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优势特色,从引导服务公平性、投入均衡性角度完善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政策机制,从完善内容匹配性、结构互动性角度提升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地方性公共文化相关法规内容的逐步深化和拓展,公共图书馆领域相关法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涵盖设施建设、服务供给、经费支持与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并在制度上有所突破创新。为逐步实现公共图书馆领域法治化、体系化发展,未来应着重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制定城乡互动政策,建设城乡对接的总分馆体系;探索确立需求调研机制,加大资源配送力度;注重图书馆各类从业者的持续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政策;设立公共图书馆发展专项资金,实现财政预算专项制度化;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各项工作指标有法可依。参考文献51。  相似文献   

12.
先进的城市文化需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同步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人为本”是城市文化的价值回归,为了获得意义上的统一。图书馆文化必须与城市文化具有一致性。从城市文化的视角观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公共图书馆以它特定的职业方式向社会传递着“人文关怀”。而城市文化的发展战略又给公其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机会。  相似文献   

13.
公共图书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构建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金陵图书馆新馆建设为例,探讨了区域中心图书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建设有形和无形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构建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天津市和平区社区图书馆现状与公众需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出读者对公共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满意度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运用文化权利、政策过程理论对我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展开政策检视和反思。研究发现,免费开放政策取得重要成效,但亦存在问题:恒定的经费补贴量难以满足免费开放后文化供给量和服务量的增长;经费分担机制未完全落实;按行政层级设计的补贴标准难以关照到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需要;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缺失,政策激励约束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动态的政策调整和优化未能及时跟进,中央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支出责任与财力不匹配以及政策成本高于收益。因此,建议完善分类资助标准,设计多重综合标准;建立完善经费保障的动态调整机制,创新财政保障方式;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表2。参考文献27。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两特区12个省市(特区)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查法从共享机制、共享平台、数字资源建设、推广服务等方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完善共享合作交流机制,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统一平台规范与标准,促进共享平台的多途径多维度无差别服务;加强整合和共享,打造岭南公共数字文化品牌;培养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使用习惯,增强用户黏度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选择,社区图书馆则是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社区图书馆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是社区居民的知识殿堂、普通民众的终身大学、社会大众的文化设施与弱势群体的保障机构。当前,公共文化的积极建设、数字技术的迅速进步与知识信息的海量增长,为社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未来的社区图书馆不仅是文化供给的实体组织,而且是文化交流的虚拟社区,更是文化共享的第三空间。参考文献21。  相似文献   

18.
公益性数字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范式和服务业态,是一种促成“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话的文化形式,可有效解决公益文化供给与基层群体真实的需求之间的错位问题。公益性数字文化早已存在,但目前无论是理念上还是具体操作上都没有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需要辨析公益性数字文化内涵,明析公益性数字文化的分类,构建公益性数字文化的管理、运营、内容与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介绍了深圳图书馆以推广阅读为根本使命,以构建地区公共文化空间为基本定位,立足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探索以各类社会力量为参与主体的推广活动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覆盖城乡、以基层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网络体系和建设机制初步形成。然而,由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点较低、基础较为薄弱,仍存在一些问题。“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框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