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天意  阮建海 《现代情报》2006,26(11):223-225
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新的个性化学习体系。为满足网络化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构建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设想.并对个人网络学习体系的构成要素和模式进行探讨.认为构建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是构建良好个人网络化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凸显网络化学习的个性化特征,是学习者个人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虚拟组织作为一种跨组织的管理模式,其知识转化和学习模式与传统的组织有所不同。本文在知识转化模型—SEC I模型基础上,将其扩展建立了虚拟组织下的知识转换和学习模型,分析了在个人、组织、和组织之间的知识转换和学习模式,提出了促进知识转化和学习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尹达  阮建海 《现代情报》2006,26(12):50-52,84
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新的个性化学习体系。本文针对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确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论述了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评价方法及优化措施,以期促使该体系趋于完善,更好地满足网络化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4.
组织知识转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组织知识转化是企业组织提升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领域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借助仿生学的相关理论,在基于知识的原生性、遗传变异性、群合性、媒合性、环境依赖性的假设基础上,建立组织知识转化的知识发酵模型;其次,对组织中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转化过程,从个人和组织两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后续尚需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相似文献   

5.
知识转化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不断将个人知识转化为不依赖于具体个人的组织知识。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转化的一般过程,进一步研究了知识转化中粘滞知识的成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实现知识转化的机理并构建了一种知识转化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野中郁次郎教授首创的SECI模型未深入研究知识生成与转化机制这一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我与他者的双主体的知/不知分类的知识生成转化矩阵,然后根据科学发现的历史概括出基于个人学习与探索的知识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模型,最后集中分析探究不同科学发现或知识生成转化过程中的路径与阻力,以期改进基于SECI的知识管理范式.  相似文献   

7.
考虑学习成本的供应链知识共享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交流,如何把信息转化为有用的知识对于供应链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转化为新知识的过程中,供应链合作企业需考虑双方的知识投入、知识共享比例和知识互补程度等与学习成本紧密相关的因素.在考虑存在知识学习成本和知识共享成本的基础上建立两阶段博弈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当双方的知识互补程度足够高时,能获得好的知识共享绩效.  相似文献   

8.
主体隐性知识转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将主体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从隐性知识主体、组织、隐性知识受体三者在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的行为角度出发,分析了主体隐性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主体隐性知识转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从定量的角度描述了各因素对企业知识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学案式教学是以"学案"为导向来实施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从知识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学案式教学是一个新的视角。知识生态学把知识分为数据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四种不同的知识形态,其核心是探讨知识如何向更有价值的形态转化及其所需的条件。学案式教学营造了从信息向知识、技能和态度转化的生态环境,并使其教学关注信息、知识如何经过集体和个体交融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学习者的能力、意愿、素质、心态以及集体高成效可持续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0.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运行及其绩效孕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管理对于提升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运行的"知识海洋"模型,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运行过程划分为知识对接、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等五个逻辑阶段,进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运行绩效形成的孕育模型,分析孕育的理论基础、机制和过程,最后总结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绩效,即表现为五种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赵欣  张之光  向希尧 《科研管理》2018,39(11):132-145
专业虚拟社区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地理分散而志趣相投的人聚集起来,有利于专业人士互动交流、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专业虚拟社区蕴藏了海量数据、信息和有价值的专业知识,成为新兴的知识源,受到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重视;专业虚拟社区倡导开放、互惠的知识共享规范,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知识管理模式,激发了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回顾发表于国际主流刊物的文献,①综述了专业虚拟社区成功,专业虚拟社区知识搜寻、贡献,专业虚拟社区双向使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讨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②构建了专业虚拟社区知识创造模型,将知识创造过程依次划分为知识贡献、知识检验、知识搜寻和价值观内化四个阶段,初步阐释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大众知识、搜寻者角色与贡献者角色互相转化中的知识创造规律。最后,本文指出了新模型中有待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心智模式是知识创造的思维工具,企业共享心智模式是为企业知识创造提供共有知识基础的认知系统.在借鉴心理学网格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企业共享心智模式背景下企业建立知识要素新连接的知识创造过程.我们得出的判断是,企业的实物要素与技术要素的连接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企业知识要素的连接,企业新知识在不断的建立连接中被创造出来.其内涵是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要有共有知识的背景,企业共有知识统领和支撑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在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佳丽 《现代情报》2010,30(10):112-114,117
本文通过对个人知识管理的释义及分析,阐述了知识信息社会大学生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及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支持企业隐性知识交流与转化的IT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茂星  刘红丽 《现代情报》2006,26(11):187-190
本文介绍了隐性知识的内涵及其交流与转化的概念,通过对IT在隐性知识交流与转化中的作用分析,构建了一个支持企业隐性知识交流和转化的IT系统框架,并对该系统框架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及其隐性知识库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舒宗瑛 《情报科学》2012,(7):1044-1047
对知识转移进行量化的描述,是我们进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基于物元模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法这种工具为我们进行知识转移计量,知识转移评价提供了一种途径。本文介绍了模糊物元评价的一般原理,给出了基于模糊物元的知识转移评价方法的一般步骤,建立物元知识转移评价模型和基于物元模糊的综合评价方法。从影响知识转移能力的因素出发,即知识输出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双方的交互能力,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建立图书馆知识转移能力评价模型。同时,将模糊物元评价应用于一具体实例分析中,实证评价了一高校图书馆知识转移能力,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优越性和可行性,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知识管理策略与知识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创造过程是揭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个体或组织中相互转化和作用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的重要模型和理论。本文在分析、归纳了知识创造过程与知识管理策略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于不同的知识创造过程所应采用的知识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知识扩散的多智能体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知识扩散受到知识接收者学习能力、知识传播者声誉、人们之间的沟通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根据知识扩散的相关假说,将影响知识扩散的因素抽象为多智能体模型中的可控变量,利用多智能体模型模拟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扩散过程,分析多智能体分布密度、单个智能体知识扩散范围、相同分布密度下多智能体的不同分布状况对知识扩散的范围、速度等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8.
论个人知识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拓夷 《现代情报》2009,29(4):164-166
本文概述了个人知识资源及其开发,论述了个人知识资源的特性,探讨开发个人知识资源的目的和策略,提出建立个人知识库和个人原始资料档案等的管理方法,同时指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知识价值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黄卫国  宣国良 《情报科学》2006,24(3):326-330,360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知识价值链研究文献的回顾分析提出了新的知识价值链模型,并在运用知识价值链模型考察企业的管理实践时,发现存在3类知识价值链;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知识价值链模型对企业转型、知识工作的管理和知识传递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