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专业学术出版业态正在被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所重构,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学术社交网站等网络平台成为新型的学术信息交流渠道,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传统学术交流系统受到了挑战.本文以媒介融合为研究背景,对网络学术平台和专业学术期刊间的竞合关系进行解读,从功能定位、传播效果、赢利模式等层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并对学术领域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协同立体出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了解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的使用行为偏好及态度,为在线科学交流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主流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的平台使用及态度信息,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分析不同学术身份、学科领域用户的使用行为差异。研究发现用户科学交流行为与学术身份显著相关,但学科差异不明显。其中,教师群体比学生更重视在线科学交流,但学生更容易发现感兴趣的出版物。讲师/助理讲师寻求科研合作的意愿更高,并且对平台促进学术传播作用的认同度最高,而教授/副教授存在社交不足现象。此外,平台在发现工作机会和项目资助方面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探析用户在学术社交网站中社交不足的影响机理,为用户优化学术社交行为提供理论指引,同时也为学术社交网站探索和开发社交功能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方法/过程]借助NVivo 11质性分析软件,对获取的41篇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梳理出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社交不足的9个关键影响因素并聚焦为3个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社交不足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通过文献梳理表明,个体意向因素是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社交不足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内部驱动因素,平台客观条件与信息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其中,个体意向因素包括学术资本、主观规范、分享意识以及时间精力;平台客观条件包括学术声誉机制和后发劣势;信息因素包括信息效益、隐私信息和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4.
学术运营是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科技期刊的知识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基础。基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英文数字出版平台Mednexus的运营实践,笔者提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学术运营的内涵,并阐明数字出版平台可通过网站/数字出版平台服务、文献推送服务、对接知识发现系统、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对接其他数据库或文献交互平台、对接学术社交媒体等不同的方式开展学术运营活动。进而,笔者分析了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学术运营的现状,并从平台运营、数字出版产业链构建、平台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别阐述学术运营过程中的难点,为科技期刊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值得系统性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分析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活跃度,拓宽群体知识面,实现组织内部工作模式创新。文章首先借鉴卢因行为理论构建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合理性行为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等提出八个假设,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然后对测量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并验证假设;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建议。通过分析得出行为意向、机会和激励对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并从学术社交平台建设、组织内部支持、加强个体学术信息交流意识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展我国本土学术社交网络有助于广泛联结国内学者,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文章针对科研之友这一中国本土最早运行且规模最大的学术社交网络进行个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科研之友具有较为精准的定位,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但其用户活跃度长期低迷,持续使用行为亟待改善。在明晰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以学术信息获取为主要动机的基础上,文章将学术社交网络的核心价值界定为通过社交关系为用户迅速、准确地找到最有价值的内容,并据此从资源、信息发现和用户三个方面对科研之友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学术信息传播是社会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交媒体上学术信息的传播机理,有助于研究人员积极使用社交媒体,促进学术信息的传播。文章首先对学术传播的发展历程及模式演进进行研究,其次分析了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及要素,最终得出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传播模型及传播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以学术博客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和用户两个角度,梳理了学术博客信息组织和用户间知识交流相关的研究。以科学网博客为例,对用户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以及知识管理中的社交关系进行探讨,总结了学术博客中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选人用人机制的需要,将学术评价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从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评价,进而演变为数量迷信,导致学术评价的再度异化与学术出版质量的不断下滑。要消除学术评价的异化,提高学术出版的质量,就必须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行小同行基础上的大众化评价;建立学术评价的元评价机制,以及学术评价信息公开制度,为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学术出版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三类专业学术网站对其特色和优势进行分析,希望能结合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为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学术信息OA模式的实质与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术信息OA模式是一种比较新的信息交流和出版模式,它的产生与“学术期刊危机”有密切关联。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学术期刊的起源、学术成果提供者的角度,对学术信息OA模式的实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信息时代学术出版的发展特点、学术出版交流模式变化以及开放获取运动.简要分析了学术出版变革给图书馆资源建设带来的挑战,以及图书馆加强学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图书馆可以通过重构服务流程、设计导航系统、采集免费资源来创新学术资源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业界传统的纸质出版来说,可分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学术出版三大类。学术出版是人类出版的基本组成部分,她承载着思想的传播、传承的功能,是一种精英文化的出版。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出版,代表着国家科研水平和工程技术研发水平的最高端。学术出版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地区)出版业的水平,也充分显示了这个国家(地区)的科研发展水平。本文所述的学术出版。  相似文献   

14.
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扩展和改变了信息交流的模式,拓宽了高校馆员学术信息获取的途径。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国内高校图书馆员社交网络使用的目的、动机,分析其使用行为,并针对如何发挥社交网络在高校馆员学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春红 《出版广角》2021,(17):45-47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高校学术出版迎来了"双一流"高校建设、数字出版浪潮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同时高校学术出版也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以及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挑战.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学术出版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打造竞争有序的数字化出版产业链、建设学术书籍数字资源库、培养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完善出版社网站功能等举措来促进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创新.  相似文献   

16.
王婧 《中国传媒科技》2013,(12):153-155
社交网站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自"出生"起即发展迅速,日渐壮大的受众群也从最初接触的新鲜到适应、依赖,直至出现疲惫现象。本文以人人网为例,对社交网站受众疲惫现象的表现、原因做了分析,并基于分析提出社交网站重新粘合受众的四种方式,分别是扩大信息交流类型、建立受众信息交流新空间、减短信息交流周期以及创建社交网站自身的品牌小站等,旨在对受众社交网站疲惫现象的接触心理和行为作出解释,并尝试对社交网站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学术资源开放存取模式是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学术信息传播和出版模式,日益受到政府机构、专业学(协)会、学术出版者、图书馆及检索系统等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阐述了开放存取的背景、内涵、出版类型、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其成为学术出版主流模式的运作障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学术出版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学术交流方式的演变,传统学术出版模式已经不能有效服务于学术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导致不同学术出版模式的产生。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发现当前情况下出版模式还不可能完全转变,实现理想中的免费且无限制的模式,因此,订阅出版、开放存取和自存档三种学术出版模式并存的同时,还产生了一些混合模式和可选择模式。文章在系统分析订阅出版,开放存取和自存档三种学术出版模式的特征之后,从宏观角度探讨了不同学术出版模式对科研和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并从访问和许可两个角度分析了不同学术出版模式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该文为2009年第六期“医学OA期刊”专题文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科学传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下的产物——学术网站的建立,拓宽了科学传播的渠道,同时促进了科学工作者间的科学交流模式发生改变。与此同时,传统交流模式在这一发展中遭遇到不适应的问题,这成为未来科学交流模式变革的契机。在学术网站环境中探讨科学交流模式,对于科学交流自身以及未来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开放获取为大学的研究团体,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主要学术信息的免费电子获取途径。用户无需付费就能够阅读、印刷和发布没有商业目的的出版物。研究在学术信息交流架构变化中的开放获取模式,包括出版建档、索引编制、检索利用等过程。本文介绍了这一变化的背景,并就这一模式对学术信息交流的影响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