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训练学领域振动训练以能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而备受教练员和健身教练的关注。以网球运动员肩关节屈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振动训练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1)从实验前后组内测试的IsoMed有关参数指标可以推断,上肢一般力量训练方案和振动训练方案是有效的;(2)振动训练比一般力量训练在肩关节屈伸IsoMed有些相关参数指标上显示效果较好,即振动训练比一般力量训练使机体承受更大的负荷;(3)振动训练方法对网球运动员上手发球产生的影响与一般力量训练方法对其产生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振动训练的生理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振动训练影响运动能力及其提高肌肉力量可能的生理学机制,综述了振动训练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及体育健身者认识和合理利用振动训练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振动力量训练的机制和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笔者采用文献综述法 ,对影响振动刺激力量训练的因素进行综述。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 ,振动力量训练能行之有效的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协调性、柔韧性。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系10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她们实施了6周两种不同方法的力量训练后发现:振动力量训练结合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实验组,其CYBEX等动练习机上的峰力矩、每次作功、平均作功、到峰力矩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只进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对照组.提示振动力量训练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女子铅球运动员支撑腿的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  相似文献   

5.
振动力量训练即时效应与结构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振动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以其能够用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及爆发力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根据振动刺激时间的不同,将振动训练所产生的效应分为即时效应和结构性效应,对影响振动力量训练即时效应和结构性效应的因素进行综述,并对这两种效应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胡胜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51-51,53
本文通过综述几种常见的力量功能训练方法,为提高运动训练成绩和大众体质健康健身服务。近年来,力量训练方法越来越多,有速度力量和耐力力量训练。常见的力量训练功能训练有振动训练、PNF训练、悬吊训练、超等长训练、本体感觉与核心训练。力量训练通常与速度、敏捷、耐力和反应训练密切相关,适时加强与力量有关的素质练习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保持运动成绩,以力量为基础的功能训练衍生出来多种训练方法,本文对这些方法梳理和总结,为后人研究学习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7.
振动力量训练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振动力量训练是利用人体接受机械性刺激而产生有节奏的生物学反应而进行的训练。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它还处于测试阶段,但在力量训练中已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主要从振动力量训练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振动的生理学基础及有关振动系数等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探索振动力量训练在现实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振动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自制的振动台对实验组进行全身振动刺激力量训练,振动刺激的频率范围为20-25HZ,振动的加速度为15-20m/s2。通过对振动刺激力量法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附加全身振动刺激的实验组下肢三大关节屈伸肌肌群的一般和快速力量在实验后明显提高,其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肌肉动态训练中附加全身振动刺激能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论机械性振动刺激对提高肌肉力量增长的机制和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振动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发展,使屈伸肌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协调性、柔韧性都能得到同时协调的发展。本文从生理学角度论述了振动力量训练的可行性,并针对振动力量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晓浦 《体育学刊》2012,(5):113-117
运用获专利的新型自变频气动加载振动力量训练器,对12名1级男子游泳运动员进行了8周的振动和气动加载动态力量耐力训练,通过与训练方式相同的测量获得了实验前后动作最大速度、最大动态力(1RM)、最大力量功率、动态力量耐力(nRM)和最大等长力量以及上臂围度指标。结果表明:振动与传统力量(气动加载)训练方法均可提高动态力量耐力,效果相当;相比传统的力量训练,振动力量训练的优势在于发展最大动态力量、快速力量和动作速度。  相似文献   

11.
振动训练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身振动训练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手段,在国外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开展,国内也开始了初步的运用与研究。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通过对国内外在振动训练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今后实施研究和运用振动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振动模式中小腿肌肉的诱发激活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振动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力量训练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但是,低频率的垂直振动与多维组合振动对下肢肌群激活特征的研究结果尚不明确。 分析不同振动模式下、不同振动频率的全身振动刺激对小腿肌群的表面肌电影响。对20 名健康的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振动刺激能够增大肌 肉的放电量;但在多维组合振动中,随振动频率增加,肌肉的激活程度呈阶梯状递增,存在明显的强度梯度,并且在对肌肉的协调激活和针对性激活 上优于单维垂直振动。这为今后如何运用振动训练提供参考,为人们正确认识振动训练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振动训练是一种新兴的的训练方式,现阶段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现有振动训练研究进行总结概括,旨在探讨振动训练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查阅前人实验研究文献,并对其结论进行总结归纳。结论:通过振动训练可以促进肌肉力量的增长以及肌肉爆发力的增长,对力量素质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振动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肌肉爆发力,对速度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振动训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以及肌肉耐力水平,可提高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振动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及韧带的伸展性对运动员柔韧素质发展有着较好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振动训练对柔韧素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振动训练延缓废用性肌肉萎缩(SMDA)进程的分子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模型对照组(B)、每日振动训练组(C)和隔日振动训练组(D)。RT-PCR测比目鱼肌中IGF-1及Akt-1 mRNA的表达;Western-blotting测Akt-1和磷酸化Akt(pAkt-Thr308)的蛋白含量。结果 (1)与A组相比,B组、C组及D组右肢比目鱼肌湿重、肌肉湿重/体质量均显著下降(P<0.05)。(2)与A组比较,B组比目鱼肌IGF-1 mRNA、Akt-1 mRNA的表达和Akt-1蛋白含量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与B组比较,C组和D组比目鱼肌IGF-1 mRNA、Akt-1 mRNA的表达和Akt-1蛋白含量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3)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Akt-1磷酸化水平均有下降,D组大鼠萎缩肌肉内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振动训练可能通过IGF-1/PI3k/Akt1信号传导通路延缓SMDA,且不同间隔振动训练会对SMDA产生不同影响,其中每天振动训练干预的效果要优于隔天振动训练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下肢进行振动牵拉和PNF牵拉柔韧性训练,分析比较振动牵拉训练和PNF牵拉训练的不同效果,了解振动牵拉训练对人体下肢柔韧性的帮助,以便可以更好地将振动牵拉训练应用于实践和训练之中;研究方法:运用振动训练仪和PNF牵拉的方法对人体下肢进行柔韧性训练,振动牵拉训练组和PNF牵拉训练组各进行2min的柔韧性训练,振动组用POWER PLATE进行牵拉训练,振幅2mm,振频为30Hz。在柔韧性训练前、后通过坐位体前屈测量仪定量测定下肢柔韧度的数据作为比较的依据;结果与结论:振动牵拉训练组较PNF牵拉训练组柔韧性提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振动波方向、频率对振动训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方向的振动波、振动频率在振动训练中对肌肉力量的影响。通过对人体在负重蹲练习时附加不同振动方向、振动频率的振动刺激,测量训练前后等速肌力矩峰值、功率等指标。经对测量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水平方向和多维方向振动波的训练效果要优于垂直方向;在15~45Hz振动频率范围内,振动训练的效果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振动训练采用水平或多维方向的振动波,以及振动频率大于30Hz时,可收到较好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将振动训练运用在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中,经过8周训练后观察训练效果,以探讨振动训练对速滑运动员下肢力量的改善效应。将16名吉林省速滑队女运动员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力量训练与常规训练和振动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实验结果表明:8周振动频率为30Hz,振幅为2mm的振动训练与常规力量训练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速滑运动员力量的训练效果。尽管8周振动力量训练对提高速滑运动员下肢肌群的最大力量无明显优势,但能显著性提高下肢肌群爆发力与耐力水平,同时能够有效提高速滑运动员的下蹲跳成绩。  相似文献   

18.
不同形式振动训练中下肢肌群的神经肌肉激活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半蹲姿势下,垂直振动和多维振动刺激所引起的下肢不同肌群的神经肌肉激活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振动刺激均能诱发激活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募集,增加肌肉的EMGrms值.但多维组合振动改变同群肌肉内和前后肌群间的支配比例关系,为科学运用振动训缘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