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廷祥 《兰台世界》2012,(25):94-95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西方来华传教士空前增多,为了迎合传教的需要,辅助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他们陆续在中国开办教会学校。在教会学校里到底采用英语授课还是中文授课,这一问题引起了长期的争议。采用英语授课这一观点占了上风,几乎所有的教会学校都专门设置了英语课程,在自然科学这些学科门类中采用英语授课。教会学校第一次把英语纳入到我国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会学校是近现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过境迁,所有的教会学校都在解放初期被关停合并而成为历史.如浙江杭州的基督教女子弘道学校①(以下简称"弘道"),就是由美国南北长老会及北浸会创办的贞才、育才、蕙兰三女学于1912年合并而成,俗称"弘道女中",曾经显赫一时."弘道"1952年停办,并人浙江省立杭州女子中学,存世40年.……  相似文献   

3.
一、庚子退款办学与清华大学诞生 自1877年至1900年间,美国曾在中国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当时清政府各省咨议局规定,官立学堂的毕业生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而教会学校毕业生则没有这个资格.因此美国官员感到"教会学校……从未得到官僚阶级的多少支持.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以后,借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基督教传教士涌人中国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在遭到种种抵制之后,传教士们选择了创办学校作为入侵中国的突破口,湖南教会学校应运而生.甲午战后湖南人民的求变心理为传教士在湘办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以后,借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基督教传教士涌入中国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在遭到种种抵制之后,传教士们选择了创办学校作为入侵中国的突破口,湖南教会学校应运而生.甲午战后湖南人民的求变心理为传教士在湘办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清末教会学校的兴起带动了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事业的发展。教会学校主办者对女子体育活动的重视,让女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7.
苏全有 《兰台世界》2006,(16):51-52
在近代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教会学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我国近代教会学校的办学目标、宗旨十分之明确,那就是宗教传播,而教会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效果之佳,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张家港市后塍高级中学的前身崇真中学,在建国前是农村地区罕见的教会学校,较早接受西方文化熏染。2003年,后塍高级中学工作人员在翻阅学校档案资料时.偶尔发现一张毛边纸上留有学校第一任校长李维光的手迹。这是李维光于1947年所撰一封信件的草稿,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9.
教会学校是近代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以传播西方思想和文化语言的教育载体。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中国教育也因教会学校的参与而加快了改革步伐,将中国封建传统教育转变为紧跟时代的新式教育。  相似文献   

10.
教会音乐是基督教崇拜仪式中的音乐,我国的教会音乐由西方传教士带入我国,并通过教会学校的音乐教学这一特殊形式加以传播。而音乐教育作为教会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教学模式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勒奈·笛卡尔勒奈·笛卡尔(1596—1650)出身于法国一个贵族家庭,八岁时被送入一所耶稣教会学校接受传统典籍教育,但他逐渐对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发生了浓厚兴趣。1612年在该校毕业后继续从事数学研究。在当雇佣军军官和旅游期间,到过荷兰、德国、瑞士、意  相似文献   

12.
馆藏上海教会大学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美教会在上海举办教育最初的动机是传教。由于直接传教收效甚微,促使传教士去寻找传教的其他更有效的途径。建立教会学校,就是欧美各国传教士根据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的传教手段。在一般教会学校得到较为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又诞生了教会大学。开办高校的理由为:使上海的上等阶层皈依天主教或基督教,通过他们影响普通百姓等等。因此,早期的上海教会大学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所有学生,不管是否是教徒,都必须接受天主教或基督教教义和礼仪的严厉约束,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每年起码修习一门宗教课程,宗教课程是早期的沪江大学、圣…  相似文献   

13.
来华传教士涉及教育几乎是与他们的传教活动同时开始的,但早期由于学校数量及学生人数有限,学校多设于沿海地区或通商口岸,再加上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敌视洋人的情绪,教会学校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教育体制开始直接发生作用,可以说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其契机是,中国社会的变化,洋务教育的兴起.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它在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大学及其师生活动真实记录的档案也就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国外近现代意义的大学是从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演变而来的.可以说,正是我国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西方国家大学  相似文献   

15.
自从1843年上海开埠后,西方传教士就一批批进入上海创办教会学校,据史料记载,到20世纪初,上海共创立教会学校63所,其中小学33所,中学25所,大学5所,半个世纪里共计培养出13万多名新型学生。  相似文献   

16.
邵洵美(1906—1968),祖籍浙江余姚,生于上海的一座大府第里。他六岁时入家塾读《诗经》,背唐诗,接受了旧学传统的熏陶。中学就读于著名的教会学校圣约翰中学。该校所授课程除国文外,都使用英文教材,不少教师也是洋人。后来转学至南洋路学校,并于1923年毕业。1925年12月,邵洵美考入英国  相似文献   

17.
宋建浩 《新闻实践》2006,(2):F0003-F0003
2005 MSNBC(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读者心中的年度最佳照片已于日前出炉,其中那幅《光头的团结》令笔者感动和回味了很久。《光头的团结》这幅照片反映的内容是:在美国偌纳克教会学校就读的18岁的ANDREW GILLESPIE患了骨癌,5月3日,得知自己将在化疗中掉光所有的头发,于是他在治疗之前理了个光头。回到学校后,他发现同学们为陪他, 也都理成了光头。  相似文献   

18.
杨天地  马丽娣 《兰台世界》2016,(19):106-107
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所开办的企业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新式人才成为社会的主要需求,在客观上为清教会学校的创办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清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其课程体系呈现出两方面主要特征,一是使用英语来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二是在英语课程设置方面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客观规律。在英语教学中所采用的语法翻译法及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对现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人的记忆中,曾有一所育英学校,就是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首创的育英学堂,后改名"育英学校"。那是北京第一所教会学校,校址在东城区灯市口路北。在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北平和平解放档案中,对这所育英学校的情况有详细记载。"育英"的校名,取自《孟子·尽心章》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这所老育英学校,跨越三个世纪,从办学初衷、育人理念、育人环境都折射出中国教育的新旧对照,也昭示着中华文化的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时期,教会学校和洋务新式学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将英语和汉语同时作为教学语言的双语教学,并成为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为传播近代西学提供了语言文字方面的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