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石进  苗杰  李明 《现代情报》2009,39(12):88-100
[目的/意义] 在线科研与开放存取日益成为学者科研的主流趋势,预印本系统作为一种在线学术交流平台,以学界自治为基础,具有科研交流效率高、速度快、民主化等特点,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质量控制与学术评价机制使其发展遭遇瓶颈。[方法/过程] 有学者提出了一种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适应开放存取环境下的学术评议活动,本文在此基础上扩展,提出在线论文评分模型和虚拟积分激励机制,实现对预印本论文的学术评价和对预印本系统用户的激励管理。[结果/结论] 弥补传统同行评议模式存在评审过程不够透明、评议结果不够公正、对评议者缺乏激励等问题。这种新的学术评价模式具有科学高效、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通证激励机制应用于预印本自组织同行评议的框架之中,解决该同行评议模式缺乏激励机制的问题.[方法]将"通证经济"的理念与激励机制相结合,解决预印本系统中自组织同行评议的激励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方法,以Steemit为参考模式,研究其通证激励机制的原理与特点.[结果]通证激励模式下的预印本系统是一种建立在区块链技...  相似文献   

3.
【目的】 针对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期刊的学术声誉风险,提出识别异常OA期刊的预警方案,引导OA期刊规范出版行为,净化学术环境。【方法】 从声誉激励理论分析OA期刊学术声望的构成:先赋优势和自致努力,评估OA期刊承担的学术声誉风险维度并且提出相应指标。选择某种异常国际OA期刊进行测度分析,实证异常OA期刊识别模式的可行性,并分析该模式的适用范围。【结果】 OA期刊比传统期刊具有更明显的先赋优势,但是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异常行为,主要体现在发文规模、自引行为、研究价值、作者来源和同行评议等方面。提出的识别异常OA期刊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适用于自然科学以及综合类学科期刊。【结论】 OA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自致努力,异常OA期刊的识别能够帮助作者、读者筛选期刊来源,规范学术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DOAJ数据库收录的全球及我国金色OA期刊及钻石OA期刊的特征进行分析,为我国学术期刊的OA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分析DOAJ数据库收录的全球及我国金色OA期刊和钻石OA期刊的学科分类、语种、CC协议、同行评议策略、出版情况等特征,对特征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国内期刊OA出版情况及编辑对OA的认知情况,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OA发展策略。【结果】在DOAJ数据库收录的20015种OA期刊中,英文刊占绝大多数(16111种)。其中66.26%为钻石OA期刊,且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采取的CC协议主要为CC BY,其次为CC BY-NC-ND和CC BY-NC。同行评议的类型较分散。DOAJ数据库仅收录318种中国期刊,与DOAJ数据库收录的全球期刊情况不同:英文刊略多于中文刊,金色OA期刊占比更高(65.41%),且主要为科学、技术和医学(STM)期刊。中国期刊采用最多的CC协议是CCBY-NC-ND(72.32%),单盲及双盲同行评议为主要的同行评议方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许多期刊对DOAJ数据库不是很了解,被DOAJ数据库收录的中国OA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预印本的使用已经常态化,而我国科技期刊对预印本的接受程度仍然相对较低。通过对国际上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行归纳,探索适合我国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合作的方法。【方法】通过网络调研和文献梳理的方式,整理一批国际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合作的案例。【结果】国际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协同发展模式可分为3种:从预印本平台到期刊的单向传输、从期刊到预印本平台的单向传输以及期刊与预印本平台的双向传输。【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可以从稿源、审稿及开放获取存储3个方面入手与预印本平台建立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期刊预印本政策的作用机制,把握期刊与预印本协同发展的政策路径,推动学术期刊与预印本的有机联动,为期刊制定相关指导规范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120种期刊的预印本政策进行范畴归纳与模型构建,梳理其对作者预印本学术交流行为的作用机制,并对各个模块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归纳出期刊预印本政策对作者预印本交流行为作用机制的1条“故事线”、3个场景(主范畴)、9个范畴以及25个概念,构建期刊预印本政策作用机制的“政策-场景-行为”整合模型。【结论】建议期刊在制定预印本政策时,注重完善政策环境,提高作者预印本投稿意愿;促进协同服务,培育作者预印本行为素养;倡导可信传播,明确规定预印本传播责任。  相似文献   

7.
王凌峰  程灵慧 《情报杂志》2023,(11):168-173+167
[研究目的]期刊与预印本是当代研究者发表论文的两种渠道,各有优缺点,思考两者现状、互动及未来发展,提高论文发表与学术交流效率。[研究方法]采用数据调研方法,根据Dimension数据库数据比较过去30年预印本论文与期刊论文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多数研究者不选择在预印本发布论文的原因。运用理论分析方法探讨预印本与期刊优势融合的可行性。[研究结论]通过推进预印本2.0建设,期刊与预印本可以从目前的局部、小范围的互补合作发展为全面优势融合,高速度、低成本发表论文,推动开放科学运动,加速学术创新、知识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多学科期刊群在线开放评议出版模式,为国内学术期刊界提供借鉴。【方法】 分析现行科学评审出版系统存在延迟出版、不透明、客观性受到怀疑等方面的弊端,提出扩展多学科预印本仓储的功能,构建多学科期刊群在线开放评议出版模式。【结果】 构建多学科期刊群在线开放评议、快速多维度评论及评分、读者对评审人员的评审进行评议及打分的科学评审出版模式。【结论】 新的模式具有免费、开放、透明、合作、交互、高效、共享等特点,可实现开放数据、开放评议、开放获取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国际预印本平台的运行模式,为我国预印本平台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运用网络调研和案例研究法,对15个国际主要预印本平台进行调研分析,主要研究其组织架构、审核队伍建立方式、系统搭建、经费保障模式等方面。【结果】国际预印本平台通过建立咨询委员会和审核员审稿制度实现共同治理;通过构建流畅的工作流实现流程规范;借助专业基础设施搭建稿件系统,实现平台建设;通过与期刊论文发表结合实现正式与非正式学术交流的互联互通;通过开创多来源的资金获取渠道实现经费保障。【结论】我国预印本平台应关注以下5点:建立咨询委员会,打造预印本学术交流生态;推动期刊开启论文预发布模式,形成开放出版新业态;强化科研论文“中国首发”,确认预印本优先权;突出中国特色的学科优势,打造专业性国际平台;发挥公益性组织和学术团体优势,探索预印本平台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0.
《科学学研究》2021,39(3):393-405
从预印本的科研工作者主体的视角揭示了主导预印本发展的力量。以Web of Science(WoS)数学领域5个子学科期刊2015年发表的15313篇arXiv论文和43669篇非arXiv(non-arXiv)论文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补充计量学和数理统计等科学计量学理论方法,从活跃国家和机构、作者学术年龄、预印本影响力及作者选择编好4个维度对arXiv和non-arXiv论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预印本发表活跃国家相比,我国学者对预印本的接受程度显著偏低;发表预印本的科研工作者以年轻人为主导,我国预印本作者学术年龄年轻化程度最为明显;预印本影响力具有国别特征,我国预印本影响力特征最为特殊,即相比读者优势,我国预印本的引用优势更为突出,且WoS使用量显著偏高;作者对预先进行自存档的论文的选择具有选择偏好。我国学界应提高利用预印本进行科学交流的意识,积极应对并引领科学交流方式的变革,建设国际国内预印本双循环科学交流模式,既要加入国际学术交流,又要注重科研成果的内循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旨在为国内学术期刊改进同行评议及国内同行评议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Richard-PaSCal-W ang[2017]同行评议模式分类模型精简版框架为分析工具,使用多维可视化方法,梳理欧美期刊13种同行评议模式,分析同行评议模式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结论]欧美期刊同行评议模式呈现出参与度、透明度、自由度“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将程序正义引入学术评审领域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扉南  陈浩 《科研管理》2003,24(1):34-39
专家评审已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成为学术领域中一切行政决定的基础。如何组织好专家评审,使其真正起到维护公平竞争的作用,对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种新视角对构造科学的评审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思考,论述了在学术评审领域中引入程序正义原则的适应性、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并初步探讨了专家评审的程序正义模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影响开放式同行评议实践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掘开放式同行评议的关键影响因素。【方法】以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中开放式同行评议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爬取相关数据。采用变量分类赋值的方式,对影响开放式同行评议的相关定性因素进行量化分析。采用多重对应分析图展示开放式同行评议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不同类别的内在关联;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揭示相关影响因素对开放评议类型的影响程度。【结果】开放评议类型与评议专家身份的公开类别具有极密切的关联,评议专家身份对开放评议类型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重要性程度值非常高。【结论】评议专家身份是否公开成为开放式同行评议实践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透明性同行评议是当前开放评议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陈光  陈凯华  龚旭  苑怡  方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2):1427-1433
同行评议是科学共同体的自我规范机制之一,是科学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核心运行机制是同行评议,它是遴选高质量基金项目的重要保障机制。为了使同行评议科学、客观、公正,稳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文章从同行评议机制的发展及其优缺点出发,分析了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面临的挑战:不适应跨越式发展需要,专家和管理队伍规模不适应项目申请数量增长,专家评审行为缺少对象反馈且评审专家遴选有待优化,以及项目评审流程缺少监控手段等。据此,文章提出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建设“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RCC)的同行评议监督与评价系统思路。文章阐述了RCC机制的动态性和科学性,总结了其在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和提高项目评审效率中的潜在用途,为进一步推进RCC机制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实践显示,同行评议的RCC改革方向是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RCC制度设计、加强评审质量监测并营造RCC评审文化。文章从多角度论述了完善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机制的重要性,指明该机制所面临的挑战与可行的发展路径,为RCC监督与评价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对新时期稳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Web3.0快速发展背景下,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改进与发展的新平台、新模式。【方法】 以Peerage of ScienceFrontier为案例,针对最新的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同行评议模式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该同行评议模式的改进、特点、流程、工作方式等。【结果】在社交网络平台下,同行评议从静态变为动态,从"一对一"变成"一对多",从封闭式评议变成开放式评价。【结论】基于社交网络的同行评议模式是同行评议发展的最新趋势,可为我国的同行评议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俞立平  张再杰  肖成华 《情报杂志》2021,(3):201-206,F0003
[目的/意义]“以刊评文”现象长期根植于我国的科技评价中,在破除“四唯”,回归科学研究本源属性背景下,研究其局限、本质,客观对待“以刊评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在分析“以刊评文”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期刊级别与研究水平的用户画像,论证了“以刊评文”的本质,并建立论文评价的比较框架,讨论了小样本论文比较、同级别大样本论文比较、同级别小样本与大样本论文比较、大样本下论文跨级别比较问题。[结果/结论]大样本情况下论文发表期刊的平均质量可以代表作者水平;机构评价时应该“以刊评文”为主、同行评议为辅;人才评价应该以同行评议为主、“以刊评文”为辅;“以刊评文”能够评价科研规模而代表作评价只能评价科研质量。  相似文献   

18.
李飞  李达军  刘茜 《科研管理》2019,40(11):285
同行评议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同行评议中普遍存在着非同行评议现象,这个现象没有受到学者们的应有重视。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研究并回答了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非同行评议是不可避免的吗?其次,非同行评议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最后,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非同行评议人?  相似文献   

19.
学术论文网络发表的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继红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468-1472
 网络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使传统的质量控制模式——同行评议制受到挑战,迫切需要引入新的评价控制手段。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文章尝试提出一种不同于开放同行评议的新模式,即同行评议和公众评议相结合的模式。同时认为,该模式的实施还需得到技术、学术、制度以及用户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李飞  李达军  刘茜 《科研管理》2006,40(11):285-288
同行评议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同行评议中普遍存在着非同行评议现象,这个现象没有受到学者们的应有重视。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研究并回答了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非同行评议是不可避免的吗?其次,非同行评议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最后,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非同行评议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