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称谓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表现,它包含了社会称谓、亲属称谓等不同的称谓类型.汉语和其它语言的称谓系统相比,也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主要就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语的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亲属称谓语的教与学问题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西社会称谓比较及汉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缺环与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称谓系统在人际称谓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同的民族与国家的社会称谓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了解并正确使用社会称谓系统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避免交际冲突有重大意义。本旨在比较中西社会称谓系统的异与同.探讨汉语社会称谓系统中的缺环与泛化问题.并提出语言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完善、健全汉语社会称谓系统。  相似文献   

3.
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文化心理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汉语的社会称谓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是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三次重要契机。同时,汉语社会称谓的变迁也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习惯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文化心理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汉语的社会称谓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是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三次重要契机。同时,汉语社会称谓的变迁也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习惯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称谓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的不同,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着许多差异。在称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遇到种种的问题。本文针对这种现象,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姓名称谓的翻译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称谓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的不同,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着许多差异。在称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遇到种种的问题。本文针对这种现象,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姓名称谓的翻译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称谓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交际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它能够反映出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社会发展推动了社会诸方面变化与进步,同时也促使了称谓的变化。称谓的变化可以透视出一个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发展又引起了新的称谓变化及其语用功能的变异。因此,可以说汉语称谓及其语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社会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缩影。称谓能够反映人际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称谓越丰富、越复杂,说明这个民族越注意区别人的身份与地位。汉语中从古至今就有很多不同的称谓,这也正说明了汉语使用者非常注重彼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布朗和吉尔曼的“权势”和“同等”理论角度讨论美国英语和当代汉语称谓在第二人称代词和社会称谓上的差异。汉语的称谓系统也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权势”比“同等”的分量重,“权势”中地位和年龄都不可跨越。美语中“同等”已逐渐成为替代“权势”的主要因素,“权势”因素中地位比年龄更重要。与美语的社会称谓相比,汉语的社会称谓特点是借用亲属称谓,缺乏通用称谓。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的称谓歧视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女性多侮称.说女性多侮称首先是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多侮称还体现在女性美称与侮称的不平衡上.第二、称谓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为附属.亲属称谓男性为中心;社会称谓男性为中心;两性称谓的使用频率和范围也不平衡.汉语中的女性称谓歧视是汉民族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文化传统在汉语中的映像.  相似文献   

10.
称谓体系由于受到各国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极大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称谓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汉英亲属称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宗族、血亲和姻亲、老幼尊卑、父系母系和泛化等方面,而汉英社会称谓主要比较通称、职务称谓、姓名称谓、人称称谓和零称谓几个方面。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现行主要语文工具书对“大父母”之“大”的音义训释颇歧,对表示亲属称谓或社会称谓的“大(太)某”类之“大(太)”的语义归纳不统一、不规范。从探讨“大父(母)”之“大”的音义出发,结合文献资料,由点到面地重新总结归纳“大(太)”的读音及概括义。  相似文献   

12.
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等差原则是汉语称谓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讲究尊卑贵贱、长幼差序,带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的规定性。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称渭词来称呼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化心理。汉语社交称谓有一种难解的困惑:称人时不知是该以等差原则相称还是以情感原则相称。以等差原则相称在一定意义上就忽略、淡化了情感,以情感原则相称。在一定意义上就忽略、淡化了等差,二构成了一个称谓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人名题材熟语是指由某一个人物的特称转化为一种通指,变成了社会公共符号,并以相对独立的意义存在于语言体系之中的类名。汉语人名题材熟语大多有所依据,或取之于古代神话人物和民间传说,或取之于历史人物,或取之于戏曲小说人物。人名题材熟语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汉民族对人的崇尚的社会理念和重名声、重名望的文化心理,具有揭示特定文化背景和表达特定文化观念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特殊称谓,“现代派”的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界曾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反响。“现代派”文学对于80年代文学以及此后的中国当代文学走向和影响是巨大的,但其生成、发展和价值却包含诸多复杂的历史问题。在揭示“现代转型”的逻辑下,如何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现代派”的出场,“敞开”的逻辑,“历史”的生成进行价值重估,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称谓是对他人的一种称呼,用作称谓的词即称谓词。称谓词体现了说话人的身份、情感态度和社会关系,含有时代、阶级、社会价值观等文化含义。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女性称谓词“恭人”、“院君”略加考释,以期说明它们的来源与文化含义,兼补大型辞书释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国际社会,此后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能以平等的地位出现在国际社会中.“九·一八”事件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抗日战争.战争初期,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采取漠视态度,中国处于孤立抗日的境地.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的抗战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逐渐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战时和战后的需要,美国将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作为自己的一项亚洲政策,不断地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人们的称谓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称谓词涵盖了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有着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的完成是一种压缩式的现代化。乌尔里希.贝克所提出的第二次现代性下的风险社会的特征也在中国表现出来。风险社会催生了中国的个体化,同时个体化也是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在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和文化模式下,中国个体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民众的个体化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推动有着自己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对相关地区的命名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具体表现,反映了国家对地方的管辖。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命名,自有其历史演变的过程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国家对南海管辖逐步而具体的历程。清末李准命名西沙诸岛之前,对南海的称呼虽始终没有形成官方统一标准,但当与各种军政管辖行为相结合时,可以确认为初始的领有关系和原始权利。20世纪以来的四次标准化命名,则不断在西方主权概念下从根本上确认了中国对南海的管辖权和主权。历史至今,对南海的命名均是中国进行有效管辖的具体反映,具有不容置疑的国际法效力。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变迁与亲属称谓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铜山县周宅子村为个案,对我国亲属称谓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称谓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亲属称谓大大简化,人们使用称谓语时普遍追求轻松与时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