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教师能否惩戒学生以及学校能否使用惩戒教育,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加以面对的重要问题。在现今学校教育中,由于对惩戒教育的错误认识,惩戒往往被加以批判,致使学校教育中出现教师畏惧使用惩戒权的怪象。基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惩戒教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都表现出其正当性与合理性。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运用惩戒去教化学生,更要善于运用惩戒去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2.
面对教育工作者对中职教育群体很难合适使用教育惩戒权的现状,从分析教育惩戒权的来源入手,探明中职学校教师惩戒权的适用情形和种类,论证教师惩戒权的使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最后提出落实中职教师惩戒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一、教育惩戒权的界定关于学校或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利,有的称之为教师惩戒权,有的称之为学校惩戒权,有的称之为教育惩戒权。笔者赞成第三种称谓,因为行使惩戒权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校,称之为教育惩戒权更为恰当。同时,教育惩戒权这一概念,更能体现教育学生这一惩戒的目的和本质。  相似文献   

4.
当前,教育惩戒受到教师抵制的主要原因是:失当的民主观和平等观、部分学生挫折承受力较弱和一些教师对教育惩戒内涵理解不准或惩戒失当.教育惩戒既是维护学校教育公共秩序的需要,也是自然教育的必然补充,同时教师也有实施教育惩戒的能力,这些都是教育惩戒合理性的保障.要保障教育惩戒顺利实施,教师应准确理解教育惩戒的内涵,科学而艺术地实施教育惩戒,并在教育惩戒失当时及时补救,以减轻对学生的伤害,消除对立情绪.  相似文献   

5.
教育惩戒是针对学生不合范行为的否定性制裁,本质在于教育性。基于我国1034位中小学教师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教育惩戒以言语教育为主,教育目的达成度不高,教师教育惩戒存在两难境地。教师教育惩戒能力较强,不同类型教师的教育惩戒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教育惩戒能力受到价值感知、法律支持、校长支持和家长支持的共同影响,价值感知对教师教育惩戒能力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影响因素。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规范和教师教育惩戒能力的提高有赖多方协同教育惩戒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包括政策保障、学校制度建设和家长支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郭超 《教学与管理》2022,(24):61-64
在学校场域内,由于教育惩戒政策的敏感性、教育行政部门对该政策执行的制度化推动缺失、多任务环境对学校注意力的争夺以及教育惩戒行为的高风险,导致教育惩戒政策执行出现了政策文本传递中断、教师自发理解并变通执行政策和学校外部环境对政策反馈消极的教育惩戒政策执行阻滞现象。对教育惩戒政策执行阻滞的治理需要确保教育行政部门的“高位推动”、建构学校场域内的冲突解决机制、保障家长监督渠道的畅通以及营造有利于该政策执行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惩戒不同于学校惩戒,通过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解读可以发现,其中所使用的“教师教育惩戒”一词与广义上包含了警告、退学等学校处分在内的惩戒概念不同,而是属于狭义上的惩戒概念。通过与日本中小学教育惩戒权中相关狭义惩戒内容的比较分析,研究者认为,当前我们的视野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如何设定教师教育惩戒的方式与程序上,而是应该将学生失范行为当作一个更大的课题。教育惩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遵守正确的校内规范并进一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其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包括违反课堂纪律、不认真对待学业,更有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等,而后者的问题很难单纯地通过教师教育惩戒进行应对。应该允许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上具有一定的裁量权。如果认可教师教育惩戒包含一定物理有形力的行使,那么有必要在惩戒方式的客观必要性、相当性与实施主体的主观目的正当性上进行限定,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境进行判断,防止惩戒过当变为体罚。  相似文献   

8.
对于未成年学生的教育惩戒问题,国内外教育学界早有关注。总体上经历了从绝对惩戒教育到“无批评式教育”再到强调惩戒合理性的演变过程。学界对教育惩戒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法学界学者一般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学校“处分”学生的措施视为教育惩戒;而多数教育学界学者则将教育惩戒与纪律处分区分开来,教育惩戒强调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在教育相关的立法层面上试图区分教育惩戒与纪律处分,并将二者结合使用,细化教育惩戒和纪律处分的具体措施,分梯次使用惩戒与处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纪律处分措施,构建未成年人惩戒与处分等学校不良记录封存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观点     
《福建教育》2009,(10):2-2
【教育要明确体罚和正当惩戒的区别】劳凯声在2009年9月14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指导和矫正的方式,其存在是必要和合理的。学校教育活动的制度特征也决定了学校和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权力,以维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但一些学校或教师教育惩戒不当,甚至把体罚视为正当的惩戒,造成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紧张。体罚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禁止的问题,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不等于禁止批评和惩戒。由于我国法律法规没有对体罚作出明确的操作性界定,  相似文献   

10.
当前,建议教育惩戒立法的呼声颇高。从法理分析来看,教育惩戒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但同时要保护学生受教育权不受侵害。学校和教师要在行使惩戒权与保护学生受教育权之间保持平衡。学校和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现实困境在于,尚未有法律明文规定教育惩戒权,缺乏可操作的教育惩戒实施细则,教育惩戒的实施可能会引发新的不公平。借鉴英国、美国等关于教育惩戒的立法与实践,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建议我国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明确教育惩戒权,分类制定教育惩戒程序和惩戒措施,配套制定引导学生正面行为的支援政策。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内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对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无锡市在中小学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已开始有所尝试并初具共享雏形,形成了以电教馆为中心的通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尚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等教育和管理主体以法定的教育惩戒权为依据,以法定限度内的惩罚为手段,依法对损害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作出否定性、不利性和制裁性的评价,在制止其错误行为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引导。教育惩戒是教育生态的客观要求,是惩戒性教育评价的实践形式。在我国,教育惩戒还反映了特殊的国情需要和教育现实需要。实施教育惩戒,应遵循教育性、合法性、多样性、伦理性等原则,在实践上推进教育惩戒法治化建设,正确定位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角色,规范学校的惩戒方案制定以及引导家长理性参与学校监督。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策略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成败,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显得非常重要。在借鉴前人及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策略模式,分别从加大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力度、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创设教师教育技术素养跟踪评价平台进行跟踪评价、建立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长效保障机制等角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一个复杂的教育世界里不断追求着进步与发展,而掌握和使用有效的核查工具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教师的专业阅读、教育教学、还是教育研究,核查表都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能有效的检测教师成长的进程,规范、引领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积累、提升、拓展教育空间和教育智慧。因此从学习维度、教学维度、研究维度审视核查表的形式与结构,就可以在教师日常的生活中不断挖掘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寻找教育智慧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任卓  张建新  彭化 《中学教育》2011,(6):110-114,102
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工作者,其教育信仰状况不仅关系着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还关系着目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湖南省六所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信仰状况的调查表明,农村教师教育信仰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建立一种理想的教育感召机制,加强农村教师教育信仰的树立,激发其对教育事业的尊崇、敬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以现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维度检视教育改革中的“保守主义”具有积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追问,即当代中国教育界“反传统“究竟反什么;何谓当前中国教育界的“保守主义”传统;以何种思维方式为教育改革中的“保守主义“声辩。以“元理论”思维对教育改革中“主义”之争进行辨识,可以形成的理论共识:超越“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思维;超越“保守“与“国粹“等同论思维;超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流俗化思维。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保守主义”其存在的思想史意义表现为:指认了“教育改良“是历史的常态,“教育革命“是历史的反常态;有助于形成制衡“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无法成为学科主要是因为找错了研究对象。"目标-手段-结果"是教育实践的整体框架。如果我们把"手段"完整地理解为教育系统,这个系统既是其他学科无法研究的对象,也隐含着对教育的整体理解。在教育系统中,任何局部的信息处理和交互都可以由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解释,但是整个教育系统何以能够具有达到具体教育目标的功能只能由教育学系统机制来解释。研究教育系统能够发展出科学与技术知识,这些知识能提升从教者对教育的理解力和行动力。因此,教育系统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而这种教育学不再是教育术语意义上的教育学,而是新教育学。新教育学包含教育技术学、教育现象学、教育价值学三个分支,主张践行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新教育学不宣布一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而是为制定清晰合理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撑;不关注泛泛的方法模式,而关注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设计教育系统以达到具体的目标;不关注有效性,而关注教育实践中的一致性;不关注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关注教育自身的规律;不关注实践的成功,而关注教育系统的缺陷。新教育学作为后发学科虽已开始,但其走向实践,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路还很长,至少需要在人员素质、实情数据以及软件工具等多方面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健身的场所、体育健身的时间以及体育健身的项目等方面了解和掌握深圳市高校女教师的体育健身现状,从中分析和发现影响深圳市高校女教师体育健身的相关因素,结合现实条件和有关政策提出加强高校女教师体育健身的建议和对策,为有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从而通过体育健身提高高校女教师的身体素质,培养她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使她们能够以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教育现象学——一门成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生活体验研究》和《儿童的秘密》等书近来在大陆相继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教育现象学的极大关注。人们对教育现象学很感兴趣,但又有诸多疑问。什么是教育现象学?教育现象学做什么?如何运用教育现象学来从事教育和教育研究?本文尝试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明确教师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作者对烟台市芝罘区10所中小学校中的全部任课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从定量的角度对基础教育工作中某些观点给予了支持或否定,如学科与资源的关系、教师与资源的关系、支持改革的资源类型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