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性格搭配,干活不累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个团队如何才会和谐,最终实现企业和团队目标?有人做行怨一行,有人认准了一个主就安身立命,有人察言观色谨小慎微,有人大大咧咧口无遮拦……每个人都会在共事的人中划分界限,哪些是自己喜欢的,哪些是自己不喜欢的,  相似文献   

2.
浪漫的话题,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浪漫的话题,是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话题,浪漫的话题,是一个陈旧而又崭新的话题。有人追求浪漫的形式,有人追求浪漫的内容。有人拥有浪漫的物质生活,有人拥有浪漫的精神世界。有人认为浪漫是一个贬义词,有人认为浪漫是一个褒义词。关于浪漫的话题,正如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想法与说法。这里选发三篇参赛作,请广大读看看他们对浪漫有何新的解读。担任本期裁判的是本刊主编助理金立群博士,他的评语与亮分很有道理,请读参考。下期赛题一《我们怎样去北京》。  相似文献   

3.
请种下快乐     
孙惠芳 《师道》2003,(4):40-40
有人说,教师是默默牺牲的春蚕,是燃烧自己的蜡烛,为了学生,一片爱心,两行清泪,三秋血汗,四季躬行。———虽崇高却未免悲壮了一些。有人说,教师戴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帽子,挑着培养接班人的重担子,过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苦日子。———这样的生存状态不能让人乐观。有人说,教师每天早出晚归,他们的工作已成了拼时间、拼体力、拼精力的单调而重复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苦行僧般的生活叫人难以接受。有人说,教师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左手一个素质教育,右手一个应试教育,背上还背着一个自我继续教育。———忙忙碌…  相似文献   

4.
让座     
让座杜建“这里有人吗?”一个苍老的声音,使你抬起眼。你面前的瘦老头,衣服有些脏,胡子有些长,你眉头一皱:“有人。”瘦老头挪了几步,倚在座席边上,你不屑地瞥了他一眼,埋头读手里的报纸……“同志,这儿有人吗?”一个清脆的声音,又使你抬起眼,你面前的少女,...  相似文献   

5.
《教书育人》2006,(9):35-37
校园歌谣曾经是我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无忧无虑、快乐美好的少年时光的记忆和见证。然而曾几何时,校园歌谣却失去了往日的单纯、清澈和明朗,变得混乱、浑浊和黯淡,变成一种沉重的灰色歌谣。有人因此而责怪学生,有人把矛头指向教师和学校教育,有人则在追问整个社会环境;有人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有人把它看作鸡毛蒜皮。但不管怎样,灰色歌谣本身至少是一个信号,一个警示,提醒我们一些新的变化,交给我们一些新的问题。而这些变化、这些问题,恰恰关系到我们的希望和未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如果一定要提出一个什么概念,“创新素质”比“创新教育”或许更合适些,这更像“素质教育”概念下的一个子概念,与渐成共识的素质教育理论中的几大素质概念并列,既丰满了素质教育理论,也给素质教育理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时代色彩,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如果要提“创新素质”,在基础教育领域又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对此,有人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方面进行阐述,有人觉得兴趣、好奇心、注意力很重要,有人紧紧抓住思维方式大做文章,有人高谈主体性,有人提倡张扬个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能否换个思路,从素…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校医是一个不受重视的群体,游走在校园边缘地带;有人说校医是学校的公共卫生执勤人员,位置举足轻重;还有人说,校医是校长的助理,工作性质特殊。到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哪种解释更加贴切呢?带着诸多疑问,新春伊始,《教育》旬刊记者分别对北京、青岛、河北和内蒙古四省市自治区部分学校的校医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  相似文献   

8.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哈里特斯的小男孩。因为他父母去世了,所以他一个人孤苦零丁的,不得不四处流浪。哈里特斯的旅程开始了。他走了一夜,走到了森林里。这个森林非常阴森恐怖。他向四周望了望,看见不远处的地方有一个小木屋,屋里还亮着灯。哈里特斯准备到木屋里住一夜。“有人吗?有人在吗?”哈里特斯朝门里问道。只见屋里的灯一灭,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他轻轻推开门,小屋里非常安静而神秘。哈里特斯又问了几遍:“有人吗?”这时,一个沙哑而又可怕的声音问道:“是谁呀?”说着,一个穿着黑袍子的老巫婆出现在他眼前。“你是谁…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老了     
一个人老了,在目光和谈吐之间, 在黄瓜和茶叶之间, 像烟上升,像水下降。黑暗迫近。 在黑暗之间,白了头发,脱了牙齿, 像旧时代的一段逸闻, 像戏曲中的一个配角。一个人老了。 秋天的大幕沉重地落下。 露水是凉的。音乐一意孤行。 他看到落伍的大雁、熄灭的火、 庸才、静止的机器、未完成的画像。 当青年恋人们走远,一个人老了, 飞鸟转移了视线。 他有了足够的经验评判善恶, 但是机会在减少,像沙子 滑下宽大的指缝,而门在闭合。 一个青年活在他身体之中; 他说话是灵魂附体, 他抓住的行人是稻草。 有人造屋,有人绣花,有人下赌…  相似文献   

10.
杜十娘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她美丽,善良,真诚,有智慧,有追求,但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女子最终怒沉江底。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杜十娘的爱情悲剧呢?有人认为是世俗观念最终导致了其悲剧结局,有人认为是李甲迫于父亲李布政的压力而始乱终弃,还有人认为孙富是罪魁祸首……笔者认为,杜十娘悲剧的结局最重要的在于她爱错了对象选错了人:李甲并不值得她爱,李甲也并不真心爱她。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19.
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二任,责任重大,惟有来自人民授权的人大对其进行监督,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性。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大这种监督力量来实现对党的监督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为可行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事物都能体现真、善、美这三种价值,而人类的心理则存在着求知、立志和追求美好这样的三种心理活动,体现在教学中,占用了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三项,智育、德育及美育。教育的功用实际上就在于顺应人类的天性,促进人的发展以实现美好的生活和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