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媒介的发展,出版领域催生出众包翻译出版模式,让出版业由工业革命所建立的自上而下的标准生产程序转向了Web2.0时代以来基于人的开放共享模式。从既有出版实践来看,众包翻译出版具有灵活参与机制、焕发群体智慧、解放生产力等优势,也因此出版业对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迷思。本研究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出发,考察译著出版平台Fiberead(纤读),通过对该类众包翻译出版平台背后的生产机制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发现众包译者和专业译者均受众包翻译出版迷思之困,以此为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2.
机器翻译研究用计算机实现不同自然语言之间的翻译。自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开始,人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高质量高效率的机器翻译技术。近年来,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和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这几种主要的翻译模式共同存在且相互补充,并有不断融合之势。随着中国和日本在科技、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机器翻译研究对于打破汉语和日语之间的语言壁垒进而推进中日两国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中国和日本两国机器翻译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汉日/日汉机器翻译的理论研究与系统研制,已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距离大规模实际应用和高标准的翻译质量的要求尚有差距。为此,中日两国机器翻译人员有必要在汉日/日汉机器翻译技术与系统研制方面展开合作,特别是在对齐平行文本、实例词典、专业术语词典以及句法分析等共同课题方面展开合作。文章介绍了中日两国机器翻译研究的进展并加以比较,对中日两国在机器翻译领域的合作做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众包翻译悄然兴起的背后是人们对跨文化交流需求的快速增长.网络传播技术为其提供了技术性支撑,而“业余者”的参与使其成为现实.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翻译创新,众包翻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出版运作模式;其发展将可能影响专业翻译者的生存环境;众包翻译平台的构建应成为传统翻译出版企业进军数字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以互联网为前提的众包模式,已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图书馆、翻译以及地理信息采集等领域.本文基于众包模式的优势以及学术期刊众包评审案例,分析网络环境中出版流程碎片化、出版平台便捷化众包出版模式的可行性.认为高校学术期刊的众包出版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与流程确保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多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众包出版模式可以为高校学术期刊提高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提供一个新的发展路径和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5.
平行语料库的规模对于统计机器翻译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平行语料库的人工构建成本很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平行语料构建方法,利用枢轴语言作为桥梁,借助已有的机器翻译技术并融合主动学习方法构建目标语言对的大规模高质量平行语料库。本文通过以英语作为枢轴语言构建日汉平行语料库的实例研究,利用成熟的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技术,描述了基于译文自动评测的良好译文选择方法、基于主动学习的语料选取方法、以及翻译系统的更新迭代和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快速构建日汉平行语料,并有效提高日汉翻译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环境下众包模式凭借其创新性、高效率、低成本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基于众包模式在专题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优势,构建专题档案资源建设众包模型,提出专题档案资源建设众包实施路径: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搭建众包平台、制定众包建设标准、强化众包质量控制和创建档案资源合作开发机制。  相似文献   

7.
机器翻译(MT ) 和机器辅助翻译(CAT ) 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本文回顾了机器翻译的历史, 比较了机器翻译和机器辅助翻译各自的特点, 着重论述了翻译记忆软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德尔菲法对众包参与高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展开调查,结合调查结果,认为高校在人力资源和设备方面都具有参考咨询众包的优势,高校图书馆应该更新理念,引进众包模式,并从构建众包咨询平台、完善用户激励机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发挥馆员职能等几个方面实施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众包策略。  相似文献   

9.
万红 《图书馆学研究》2012,(15):27-30,26
众包是网络时代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国外图书馆界已引入众包进行管理,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运用,众包与图书馆管理存在一定的关联。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设计了基于众包的图书馆管理新模式,并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芮  张丽华 《北京档案》2017,(12):27-29
本文参考国内外众包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分析众包模式引入档案编研工作的可行性,构建基于众包模式档案编研工作模型,以期更好地为档案编研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汉英双语语料库的汉英词典编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沐昀  刘晓月  李生 《情报学报》2003,22(3):310-314
汉英词典对于跨语言信息检索、计算机翻译等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利用双语语料库获取汉英词典 ,本文在对四种常见的基于共现信息的词汇对译计算模型进行研究之后 ,以对数相似性模型为基础 ,采用迭代策略实现了翻译词典获取。实验表明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词典获取的正确率 ,提高词典编撰效率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益膨胀的多语种信息资源,跨语言信息检索已成为实现全球知识存取和共享的关键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实用型的跨语言检索查询翻译接口,可方便地嵌入任意的信息检索平台,扩展现有信息检索平台的多语言信息处理能力。该查询翻译接口采用基于最长短语、查询分类和概率词典等多种翻译消歧策略,并从查询翻译的准确性和接口的运行效率两个角度对构建的查询翻译接口进行评测,实验结果验证所采用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专利文献句子偏长的特点,将统计机器翻译中的训练语料进行子句切割获取双语的子句序列,再采 用统计和规则相结合的策略来生成子句对齐,建立基于简单子句的双语语料来重新训练统计机器翻译系统,在一定程 度上改善了原有双语训练语料中的短语对齐和词对齐,可以更为深入地利用平行语料中蕴含的翻译信息,应用于专利 统计机器翻译中,在NTCIR-9的测试集上进行实验比较,获得较为满意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双语语料库在机器翻译、跨语言信息检索以及翻译词典编纂等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用途。该研究利用同族专利文献信息作为双语语料的来源,探讨了基于同族专利获取双语语料的可行性,以获取汉英双语语料为实例提出了双语语料的获取流程,同时进行双语对译部分的对齐规则的研究,从而构建出科技领域的平行双语语料库。最后,还阐述了该方法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鉴于专利术语的翻译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而专利术语的自动获取翻译对于机器翻译、词典自动编纂、跨语言信息检索等自然语言处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双语的专利摘要中分别抽取术语,之后融合多术语识别方法,采用规则翻译和统计机器翻译来动态地辅助词汇化方法进行术语对齐,以期尽可能多地在双语的专利文献中获取准确的专利术语翻译对。在专利文摘中进行实验验证的结果是:专利术语翻译对的准确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16.
汉英词典作为沟通中文与英语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工具。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双语词典的自动构建技术在机器翻译和跨语言检索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双语词典的自动构建方法和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一种从汉英平行语料库中抽取双语词语,自动构建双语词典的方法,在实现汉英句子级对齐后,对双语语料分别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处理,通过抽取汉英词语单元并计算其关联概率来实现汉英的词语对齐,最终生成双语词典。该方法在对真实语料的双语词典构建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词对齐效果优于传统的IBM模型方法。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介绍了众包的缘起与发展情况,分析了众包的内涵,例举了国外图书馆界的众多众包案例。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众包馆员制度,并与图书馆员2.0进行比较,提出众包馆员实施众包项目的关键步骤:选择众包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制定激励机制和评审机制,选择发布平台,引导与监管众包过程,进行知识管理、整合及利用。最后,阐述了众包馆员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汉英双语标注集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注集是任何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的知识表达基础。本文结合汉英双向机器翻译开发和双语语料库加工的实践,提出了建立标准的汉英双语标注集的必要性,探讨了该标注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并给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汉英双语标注集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该方案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对于汉英双向机器翻译系统和汉英双语语料库研究都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Multilingual retrieval (querying of multiple document collections each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can be achieved by combining several individual techniques which enhance retrieval: machine translation to cross the language barrier, relevance feedback to add words to the initial query, decompounding for languages with complex term structure, and data fusion to combine monolingual retrieval results from different languages. Using the CLEF 2001 and CLEF 2002 topics and document collection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se techniqu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monolingual document ranking formula based upon logistic regression. Each individual technique yields improved performance over runs which do not utilize that technique. Moreover the techniques are complementary, in that combining the best techniques outperforms individual technique performance. An approximate but fast document translation using bilingual wordlists created from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s is presented and evaluated. The fast document translation is as effective as query translation in multilingual retrieval. Furthermore, when fast document translation is combined with query translation in multilingual retrieval, the performance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query translation or fast document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