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舞蹈与体育的互融性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与体育是具有同源性的两种社会活动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增加,舞蹈与体育越来越朝着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互融性趋势表现在舞蹈的体育化发展和体育的舞蹈化发展两方面.对舞蹈与体育互相融合的前提条件、促发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解释了二者互融性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未来社会需求进行预测,并对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深度调研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体育产业和体育需求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仍难以适应培养合格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出发点,推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拓高校体育教学新局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越来越成为当代教师传播知识和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高校体育工作改革与创新提出新的挑战。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借这个会讲几点意见和想法。首先,体育研究会办了一件好事,又是实事。利用暑期,请各地教研员来学习一些新知识,新的理论,同志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说明这件事办得好。这种讲习班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参加工作多年,从事体育教学研究的同志们,利用一些时间,学习一些新知识,研究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不仅在  相似文献   

5.
缄默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这种知识类型广泛地存在于体育教学之中。然而,知识是一个组织化的,具有流动性、动力性特征的过程,处于流动和变换的状态之中,所以缄默知识也需要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加以传递。通过对缄默知识和体育教学中的缄默知识的介绍,探讨了体育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递方式,为人们更好地认识体育教学中的缄默知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苏南富裕乡镇的相关人群体育意识、知识、情感的调查,结果显示苏南富裕乡镇人群的体育意识较强;在体育知识上已达到较高水平;在体育情感上则表现为对体育功效的充分肯定,对体育活动需求较为迫切。总体呈现明显的体育供求失衡,供给不能满足体育需求的现象。同时调查还发现,体育的经济效能在当地群众心里较淡薄,体育产业的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7.
体育和美育的结合,越来越受社会的普遍承认和重视。风靡世界的健美比赛以及各式各样的体育竞技运动.无一不是体育和美育的和谐统一。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美育也日益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对美的追求也特别敏感强烈。他们的这种身心特点,是我们体育教学的最佳时机.把美育与体育相结合,灵活施教,能收到良好效果。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人体自然美的认识。人体美在哪里?美在体格,美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间体育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赛事在我国举行,对具有较高专业外语水平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探讨在体育院校专业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外语学习能力,从而满足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及人才社会需求现状进行调查可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并未契合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试图构建一个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的基于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构建了包含知识、能力与身心素质3个一级指标及16个二级指标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个一级指标的知识、能力与身心素质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8、0.39及0.23。在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知识与能力并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通过分析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得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应以提升研究生适应某类体育职业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目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的考核与评价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重参与、重实践为根本。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献资料分析法对757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的体育现状、坚持体育锻炼后对健康的自我体验及对健身、健康知识的需求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广州市老年人的体育活动项目以跑步类比例最高,其次为健身操类和太极类。推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跑步类将仍然是老年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2.老年人对健身和健康知识有较为强烈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体育工作越来越被领导和广大师生所重视,体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露出来。体育工作固然重要,但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因此体育工作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把它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适当位置中去。我们认为,除了按数学大纲认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以外,主要抓好早操、课间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为何建设和如何建设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分析。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和人们的健康、娱乐等需求所决定的,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投入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更多更优秀体育公共人才的培养、体育活动倡导、体育知识和意识的普及、体育不良行为的控制等多面努力将有效促进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推动国家富强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合理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具体分析 ,指出构建合理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不仅要在体育教学中突出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 ,而且还要从全面育人的观点出发 ,使学生具有竞争意识 ,适应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体育系是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体育教师的主要基地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家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学工作是培养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工作,提高教学工作能力,是提高体育教师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对未来的体育教师——体育系学生教学能力的研究和培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力和体育教学质量,也将影响到我院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当前体育科研发展的趋势及其科研方法运用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科学,在它的发展中与日俱增地吸收其它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研究的面越来越宽,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这是当前体育科研总的趋向和特点,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出当前体育科研发展的趋势及其科研方法运用的新特点,以供体育工作者参考。可以断言,随着现代科学方法和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在体育上的应用,必将大大加速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为加快体育科技强国建设,助力体育科研成果转化,我国提出了“科体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和合作协议。探讨科体协同创新范式的演进过程、解析科体协同创新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在梳理我国科体协同创新实践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新时代特点提出我国科体协同创新未来路向。认为,科体协同创新范式发展经历了协同制造和开放式创新、跨界协作、多边融合三个阶段。战略、知识、组织三位互动构成了科体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搭建科体协同创新平台是组织运行的结构基础,可从三方面进行宏观布局:战略协同层面,面向新的体育需求,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和“需求”导向;知识协同层面,面向市场,坚持“知识增值”导向;组织协同层面,面向科技重大专项或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建设一批可实现科技重点突破的协同创新平台。旨在助力科体协同创新工作实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的公关效能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同时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中,礼仪已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选修课的学校并不多,而体育专业类学生踏入社会无论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工作,还是从事其他相关工作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礼仪,体育类学生学习现代礼仪学是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化是属于知识范畴的,也是学校体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它随着学校体育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日趋密切,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转轨时期,知识经济的特点正日益显现,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由过去的统分变成现在的双向选择,他们所掌握的学校体育化知识也具有商品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随着终生体育思想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也就是说,学校体育不仅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为增强其体质服务,而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终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服务。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生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服务,就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既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主体的需要。这种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一致的。体育素养,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水平。它主要包括体育意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基本体育知识,以及从事身体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