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提高左转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的运行效率,提出了逆向可变车道(EFL)最优分配模型.通过分析设置逆向可变车道的约束条件,包括逆向可变车道的数量和长度、流量流向约束、信号约束等,将约束条件及控制变量组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同步优化.将交叉口的车均延误和左转通行能力作为目标函数,通过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NSGA-Ⅱ)求解模型.结果表明,对逆向可变车道进行最优分配后,交叉口的车均延误可以减少14.9%,左转通行能力可以提高19.3%,验证了逆向可变车道最优分配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停车线法建立了多相位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并对直行车道和左转车道均为一条以及直行车道为2条而左转车道为一条这2种常见状态下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简化,结果表明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主要和信号周期长度、相位配置、交叉口几何设计和车辆跟车时距等因素有关.考虑车辆到达率时的信号周期长度和相位配时设置问题,建立了基于各相位剩余时间均衡的优化模型,并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从而确定出信号周期最佳时长以及各相位时长的计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简化.所建立周期和相位时长的计算模型较现有的模型更简便实用.最后,选取了一个实际的交叉口,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其周期和相位时长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3.
针对公交车到达交叉口时其通行方向相位所处的情况,提出相应的绿灯延长与红灯缩短两种公交信号优先感应控制策略。基于车辆到达与离去的车辆停车与消散原理,对两种信号优先策略实施前后的各相位车辆总延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再结合公交车与社会车辆的平均载客量进行整个交叉口的人均延误变化情况分析,基于人均延误减小的原则,求出绿灯延长或红灯缩短的理论时长,综合考虑影响相位的最短绿灯时长,确定能够满足各相位通行需求又能实现公交优先的信号控制方法,最后通过案例进行计算验证,结果表明延误计算模型与公交优先时点判断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与下游衔接交叉口的通行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预信号的出口匝道衔接交叉口控制方法.分析流量流向分布特征,构建衔接区域换道延误计算模型;利用交通波理论,建立预信号上游排队长度和排序区长度模型;考虑主信号配时参数约束和排队长度约束优化,得到预信号配时参数以及预信号设置位置.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预信号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衔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降低车均延误.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左转交通比例、交通流及匝道衔接段长度对模型的影响,证实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延误分析法研究路口拓宽后信号交叉口的服务通行能力,利用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对拓宽交叉口进行交通流微观仿真,从而得到拓宽车道的延误曲线,建立了基于交通仿真的拓宽交叉口延误-流量模型.依据该模型提出了拓宽左转车道的基本服务通行能力的建议值,并给出了各修正系数以及实用服务通行能力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方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城市的公交运行现状,使用时空分布图分析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车辆运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站点排队概率、停靠时间分布和汇入间隙的等待时间.利用杭州市的调查数据对公交车辆的站点停靠时间进行了分布拟合,结果表明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效果最优.使用Matlab编程求出了不同停靠时间分布参数和外侧车道流量下的站点通行能力,结果显示随着分布参数和外侧车道流量的变化,站点通行能力的变化范围较大.最后,使用实测和仿真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计算值与实测数据、仿真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78%和5.28%.  相似文献   

7.
为直观评价信号控制的环形交叉口服务水平,建立了一种信号控制的环形交叉口延误计算模型.首先根据车流运行状况,将车辆在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内的延误分为入口道延误与环道延误.针对车辆在环形交叉口入口处的运行特性,结合HCM2010中的延误计算方法分析入口道延误.通过分析信号控制的环形交叉口的车流冲突行为,运用车队法,计算得到不同转向车流在环道上的延误模型,进而建立了信号控制的环形交叉口延误计算模型.最后,采用实测数据标定仿真参数,利用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到该模型相对误差为10.1%,满足精度要求.因此,该模型的计算结果能够直观体现环形交叉口的运行效率,可为环形交叉口控制方案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8.
ETC系统应用于停车场能有效地缓解车流拥堵状况,减少车辆通行延误时间和平均排队长度,提高收费车道整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基于停车场的交通流特性,分析了车辆到达特性、车辆通行过程特性和ETC、MTC车道通行能力。提出了包含MTC误入率的ETC车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利用M/G/K排队论模型对MTC车道的通行能力进行分析,设定对停车场收费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通过对停车场的实际调查标定参数并使用Vissim仿真建立模型,获取了交通量和ETC使用率在不同比例下,车辆通行停车场收费车道的平均延误时间。选取ETC使用率为30%、50%、70%和交通量为180 pcu/h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ETC车道数最优的配置方案,为停车场对ETC系统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通过设置公交专用车道或锯齿型公交优先进口道,可以实现公交车在空间通行权上的优先,但不能实现时间通行权上的优先。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的十字口公交优先信号控制系统.探讨该系统中用于公交车辆定位和检测的信号标杆定位技术.重点研究公交优先的智能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0.
考虑公交与社会车辆在干线的行驶参数差异性,以最大带宽的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兼顾社会车辆与公交车的干线交通信号协调模型.该模型利用预设定的公共周期时长、绿灯/红灯时长和已知的公交在站台停留时间分布、路段长度、车辆速度等参数,通过求解混合整数线性规划及优化相位差,得到社会车辆与公交车都有绿波的信号控制参数.最后,以合肥市望江路为例,用VISSIM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测试和评价.结果表明,在公交需求较大的干线上,新模型比传统的干线协调控制方法在人均延误和停车次数上分别减少了15.2%和13.2%.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利用现有城市道路交通空间,在车路协同环境下对无信号交叉口控制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交通流冲突点理论,交叉口分为不同的空间区域,车辆进入不同的区域需要申请该区域路权资源|利用赋时Petri网建立无信号交叉口控制模型。根据优化算法,得到较优的车辆通行序列,从而实时引导车辆通过交叉口|分析了不同数量车辆对交叉口的延误时间、车辆平均延迟时间的影响,并将其与传统的信号控制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etri网的无信号交叉口控制方案改善了交叉口通行状况,控制效果优于传统的信号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Y型交叉口的交通问题,以Y型交叉口为研究对象,提出了Y型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方法.该方法对交叉口交通设施、信号控制参数进行设计,以避免各向左转车流之间的冲突.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采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Y型交叉口实施信号控制前后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信号控制方法能够减少车辆延误,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超声测距原理,以MSP430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了根据道路实时车流量来动态调节各路口通行时间的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通过相关算法将超声测距模块的输出回响信号转换成车辆信号,计算出某时刻车道在一段固定距离内的车辆数,并动态分配车道车辆的通行时间,从而提高了交通路口通行效率,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系统引入手动遥控模块,可以应对严重交通堵塞。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路网密度的不断提高,不可避免要在临近交叉口进口道的位置设置公交站点.此类公交站点经常存在左转公交变道难的问题.通过构建左转公交可变道时段的算法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提出改善措施,为解决出站的左转公交变道难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提高通行效率,首先在交叉口几何形态和交通流量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的标准设计了3组相位方案,其中方案A为常规NEMA双环相位方案;方案B和C是在方案A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位缩减方案;然后使用Synchro软件确定了各方案的信号控制参数;最后运用《道路通行能力手册201...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善信号控制交叉口的性能,提出了基于串联设计的非传统交叉口车道分配方法,结合仿真模拟实验对串联设计和2种传统设计方案进行通行能力评价和延误评价.首先,采用VISSIM软件进行微观仿真,得到不同交通流量和转弯比例条件下3种车道分配设计方案的延误数据.其次,以交通流量和转弯比例作为自变量,提出了基于判别分析来确定最佳车道分配设计方案的方法.最后,采用长沙市的实测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流量和转弯车比例对方案选择至关重要.与已有的文献研究结果不同,各种交通流量条件下串联设计都有着出色的表现.此外,串联设计在左转车比例适中的情况下是最优的车道分配方案,能有效地降低延误、平均停车次数和排队长度,但其比例不宜过高或过低.这些发现有助于科研人员和道路设计师定量地依据不同交通条件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案以缓解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17.
在确定的突发事件危险区域与疏散需求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态仿真与路网优化的疏散区域确定方法.该方法包含3个模块:运用车道反向设置与消除交叉口冲突综合策略,对疏散区域内的路网进行优化;应用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动态疏散仿真模型,对待疏散车辆在疏散区域内路网上的动态运行状况进行模拟,获取临界交叉口车辆到达的估计值和待疏散车辆离开危险区域的时间,并对当前疏散区域范围的设置进行反馈;基于疏散车辆到达临界交叉口的状况,计算临界交叉口延误,并将其作为该交叉口是否仍旧为下一次迭代的临界交叉口的判定值.通过迭代,疏散区域范围逐渐扩大,最终确定合理的疏散区域与区域内的路网优化方案.应用上述模型与迭代算法,基于南京奥体中心周边停车设施、道路网络分布与道路基础设施现状调查,获取疏散状况下的疏散区域与路网重构方案,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山东教育》2012,(8):60-61
新闻背景针对近来频发的校车安全问题,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全文公布,广纳民意。该草案赋予校车三项"特权","力保"校车安全:校车运载学生时,交通警察应当指挥疏导校车优先通行;校车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校车需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时,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禁止超越等。(2011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9.
针对混合型道路公交车辆信号控制问题,综合采用微波、RFID,ZigBee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多种传感技术构建公交沿线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对交通运行参数监测、BRT车辆准确定位和无线通讯功能,通过车辆设备与信号机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了信号的优先控制,提高了公交的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S(Lane Departure warning Systems)的车道偏离评价方法,目前通用的评价算法由于计算过程中使用了横向速度恒定和转向半径一定的假设,与车辆实际的速度和方向控制特性有较大的差别,因此评价结果误差也较大。本文基于稳态预瞄基本原理,通过改进隶属函数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多边检测的驾驶安全性评价指标车道偏离评价方法。根据车辆的当前稳态特性预测车辆未来时刻到达的位置,对车辆的行驶轨迹进行稳态预瞄。并通过车辆预期轨迹点与车道的横纵向距离对车道偏离进行评价,大幅度提高了车辆预警精度,减少空预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