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竖式时极易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分类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教师在教学时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学完"角的度量"后,为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取本校及区内一所普通学校四年级共272名学生进行一次度量角的专项测试(说明:浙教版《数学》将"角的度量"一课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测试在新课后立即进行,内容为度量10个不同的角,度量误差在±1度的都算正确,度量正确1个角得10分,总分100分.测试结果为:满分36人,占全部测试人数的13.2%;60分以下的88人,占全部测试人数的32.4%.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量角的技能掌握得一般.那么学生的错误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教学应在何处着力?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认识除法,三年级接触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四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五年级学习小数除法,六年级学习分数除法,可以说.除法学习存小学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同时相对于加、减、乘这三种运算,除法计算是学生出错最多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除法算理比较复杂,在计算过程中要涉及很多知识点以及需要比较高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学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情况,教师在四年级学生学习苏教版教材“运算律”单元后对其进行了两次测验。文章通过分析学生在测试中的典型错误,给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即用好教材、儿歌记忆、题组对比、数学日记。  相似文献   

5.
正人教版修订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学习内容由三年级上册下移到了二年级下册。二年级的学生会如何理解这一学习内容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研讨。一、研讨情况在对教材进行研读之后,我们发现,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了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的难点分散到了四个例题中。例题1是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例题2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题3学习除法竖式;例题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因此,我们认为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例题1,通过操作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没有问题的。如何进行教学呢?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认识除法,三年级接触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四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五年级学习小数除法,六年级学习分数除法,可以说,除法学习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陈祥 《考试周刊》2014,(39):91-91
表内乘法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小学计算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完乘法口诀,作者发现,孩子们在背诵时非常溜,而从中抽取一个时,要么速度很慢,要么是错误的,错误率非常高。如何提高孩子们背诵口诀的热情和兴趣,如何提高口诀使用的效率和计算时的准确率?作者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8.
[教学背景]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知识的难点并不突出。教学时我将重心放在了“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估算笔算的互补”上,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研究和探索数学问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三年级每个班的人数吗?2.汇报人数:301班40人,302班40人,303班40人,304班40人,305班36人。教师:我们三年级一共有196人。3.生活情境:我们三年级学生一共有196人,分乘4辆客车去市政广场参观,平均每辆客车大约乘几人?4.汇报估算的方法:196÷…  相似文献   

9.
<正>一、问题提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中,"表内除法"内容有两个单元,学生在开始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时,列除法算式的错误倒不多,但在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率较高,类似错误在以前学习用加、减、乘解决问题时不太遇到。【错题举隅】  相似文献   

10.
复习的重点 1.注重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掌握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寻求中间问题的训练解答两步应用题时必须提出隐蔽的中间问题,这是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复习时,要突出抓好寻求中间问题的训练。1.列关系式提中间问题。例如:“和平小学三年级有学生163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38人,两个年级一共有学生多少人?”解答时从分析问题入手,列出关系式:三年级人数+四年级人数=一共有学生多少人。引导学生进—步分析关系式,三年级人数题中已经告诉,四年级人数题中没有告诉,那么就要先求“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就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小学生念完小学三年级时,就要参加学校举办的评估考试,学校将评估结果向家长报告,指出每个学生未来可选择的教育方向,小学四年级结束时,学校首先会依学生语文(英语、母语)程度分成三级,分组学习。这四年是新加坡教育部订定的“奠基阶段”。小学五、六年级是“定向阶段”,学生毕业时得参加一项全国性的“小学离校考试”,测验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能力将他们分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有一部分知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例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中《乘法》与《除法》这两个单元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之后的继续学习,显然,学生对于如何用竖式进行笔算乘、除法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和认识了。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快速的计算能力,这对进一步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计算差错多,准确率低,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严重于扰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正常教学,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错误归咎于学生“粗心”“马虎”等,其实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弄清楚小学生在学习乘法计算中常见的错误有哪些,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根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有关内容,编制了乘法计算诊断性测试卷,对我校三、四年级(每个年级各抽3个班共150人)进行测试。每次测试都是在学生学完该项目的三四周后进行。本文将从分析学生在不同类型的乘法计算产生的错误人手。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学生认知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4.
法国在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中,遇到了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即平等与效益的矛盾,就是说既要保证就学的机会平等,又要使全体学生获得必要的基本知识。1988年,国民教育评估与预测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四分之一的小学毕业生不能理解一般文章的基本含义,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平均及格率分别是:加法89.5%,减法82.7%,乘法75.7%,除法60%。为了获得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确切情况,法国教育部决定自1989年9月25日起对全国所有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和法语进行第一次全国性测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学三年级学生整数减法计算错误的成因,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自编的小学生万以内整数减法计算错误测查问卷对268名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施测,运用规则空间模型的方法对学生作答情况进行诊断。结论:规则空间模型能够较好地对学生减法计算错误进行诊断,有效划归率为87%,小学三年级学生对减法计算所需绝大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比较好,只是在空位处理、从0退位、从0-0的列退位和从1退位这四种技能上存在欠缺。  相似文献   

16.
新华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参观人数为:一年级95人,二年级100人,三年级98人,四年级105人,五年级97人,六年级99人。到达博物馆后,只见门口写道:每批参观人数不超过200人。怎样安排合适呢?大家在一起分析,首先要符合每批人数不超过200人,同时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2007年对我省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的学业质量进行抽样测试,同时对学生、教师和校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的相关背景因素,并于2008年5月对测试结果作了系统的分析,形成《福建省2007年小学三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教育部本次小学三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测试的目标是“考查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获得的、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水平”。考试内容主要分积累与运用、阅读、习作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多次担任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感到除法一课的内容是学生都不太好接受的部分。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今年我整理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很多学生在同一题目上出现的类似错误,有的放矢,从这些问题出发,让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成绩隐私权     
《小读者》2013,(5):61-61
澳大利亚、新西兰小学里的正式大考并不多,只在三年级和五年级时分别有一次大考。所谓“大考”也不像国内或亚洲国家学校的大考那样吓人,相比之下,最多只能称得上是一次测验吧。班级或年级内小测验偶尔也有,但不管大小测试,学校教师是绝不会张榜公布学生的成绩的。  相似文献   

20.
一位教师按教材内容顺序讲述百分数意义之后,出示三道题目给学生讨论、回答: (1)五年级有学生100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80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四年级有学生200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100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占四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3)比较上面两道题目的结果。想一想:这两个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