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中国学前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追寻表明,学前教育必须首先关注儿童个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学科知识取向、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必须让位于儿童个体发展取向的价值观,才能保证儿童获得快乐的童年,健康地成长.在此儿童发展取向的价值观引领下,学前教育必须以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为基点,以实践活动为实施的通道,以培育和提升儿童的智慧为目标,最终涵养儿童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课程内容、教授知识与素质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宁夏农村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其结果表示:2010-2012年宁夏在灵武市、盐池县、彭阳县探索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忠实取向只是偏重于使学前儿童学会知识。农村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应当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适合农村地区学前儿童的游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农村学前儿童的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3.
课程表现性目标取向与我国学前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表现性目标取向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以及学习者和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精神。在该取向的指引下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应尊重儿童个体差异 ,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设计以发展儿童创造性为中心的学前教育课程 ;重塑教师角色 ,重视儿童主体性的发挥 ;课程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  相似文献   

4.
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的研究,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都指向一个焦点:0到6岁婴幼儿应当接受系统和科学的早期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表示:“现在是关注学前教育的时候了。科学研究表明,0到6岁儿童早期发展与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据她介绍,如今脑科学研究获得的有关脑发育的新知识,发现儿童早期学习的得益对今后的成长更为关键?根据这方面研究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经历了从被正视到重普及,从促进公平到兼顾质量的发展历程,公平和质量仍然是国家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的两大核心任务。面向203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从普及、全纳、优质、均衡四个方面呈现了世界话语下的学前教育发展愿景。综合国内现状和国际趋势,关注"全纳和均衡"的教育公平观和基于"儿童本位"的教育质量观是我国学前教育两大发展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经验是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学前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有利于儿童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的物理的、逻辑的经验,还要呈现出与儿童的自我成长有深刻联系的独特经验。基于此种儿童经验,围绕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建构展开探讨,从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教育政策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价值取向问题在教育政策中具有核心地位。对我国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发展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偏重社会需要到注重儿童全面发展,从强调整齐划一到推行个性化教育、关注儿童特殊需要的价值取向转变,反映了社会发展、体制变革、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受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系统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出现了功利化的现象,尤其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开始表现出功利取向的强劲势头。调查分析表明,德州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方法、内容和评价等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取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9.
“学会共处”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学习需求。“学会共处”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新取向对“文明交往”的同伴共处、“和谐共处”的师幼互动的形成,“关关与共”的幼儿园文化的营造具有积极意义;其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他者意识、群体意识;“学会共处”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以弹性的游戏课程的设计、基于教师指导的课程实施和以园本课程制度为依托的课程运行为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论儿童教育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儿童观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与此相应,儿童教育的任务就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灌输给儿童.而现代儿童观则认为.儿童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实现其成长的.传统教育是学习取向的,现代教育是成长取向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比儿童及其成长更重要.除了现代儿童教育观念,我们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11.
黄蓓佳的儿童小说不仅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引发了成人的阅读兴趣。她的儿童小说魅力源于其独特的叙事策略:"非聚焦型"叙事视角、逆时序的叙事时间、融价值生活于时间生活的故事模式。这些独具特色的叙事策略与她的儿童文学观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今时代儿童的重要生活方式,儿童网络生活现状如何?对儿童发展有什么价值?本文以六名儿童的网络生活为例,描述了儿童网络生活的样态,展现了儿童网络生活多样化的目的与动机,通过对儿童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扫描,进一步透视儿童网络生活的内在价值。最后,以杜威的技术理论为依据,提出寻求具有内在意义的探究,是提升儿童网络生活质量与价值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在媒介文化的时代里,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下儿童日益远离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其阅读状况令人十分忧虑。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意义,对儿童的成长必不可少;由于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成人必须对儿童的阅读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特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视幼儿的生死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和死”问题的回避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大盲点,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地接触到生与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困惑。这些困惑,体现了儿童对生命现象的敏感。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对“生和死”具有朴素的认识。所以,学前教育应正视儿童的生死观教育。生与死的问题不仅仅是科学认识的问题,更是伦理学的问题,孩子提出生死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5.
从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来看,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和父母教育子女的基本素养的缺失等原因,导致家庭教育异化现象:家长们不重视帮孩子进行情感财富积累,不注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及健康生存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导致了孩子认知和情感发展不平衡,学习观念的功利主义,盲目的崇拜偶像和缺少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不良问题。改变这种局面应更新家长的观念,发挥家庭在独生子女良好社会性的形成中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儿童主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伙伴。传统游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以其独有的特点,深受儿童的喜爱。许多传统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莫大功益,是发展儿童综合素质的宝贵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也日趋改变。但很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形式并没有失去其存在的价值。目前由于课业负担过重、电子游戏盛行、成人对儿童过度“保护”等原因,传统游戏濒临失传,这对儿童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传统游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努力开发传统游戏资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应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的生命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它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当前的幼儿教育不仅对幼儿的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幼儿生命的理解也很片面和肤浅。幼儿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幼儿的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应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此时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需从儿童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特征方面理解儿童生命教育的内涵:儿童生命教育既是种生命的教育,又是类生命的教育;儿童生命教育具有超越性、可持续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儿童生命教育的价值从人的生命的三种属性体现出来:在自然生命属性方面,要顺应规律、呵护生命、永葆活性;在社会生命属性方面,要融合交互、担当使命、和谐共生;在精神生命属性方面,要涵养心灵、敬畏生命、构筑全人。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路径:将儿童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建设儿童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开发儿童生命教育园本课程;创设儿童生命教育实践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儿童生命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9.
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实证材料,提出了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模型,完全没有考虑儿童作为个体生命与文化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不是儿童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伴随游戏过程的广义的学习活动,儿童在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仅认识操控了工具与材料,更是体验到了整个游戏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儿童的绘画活动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儿童美术教育应摒弃专业化的工具价值取向,更多关注儿童自由自主表达的愿望与能力;应超越专业化的美术知识形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应摆脱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与沙文主义,既重视引导儿童欣赏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作品,又能放眼世界,引导儿童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文化.  相似文献   

20.
该文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冰心的《寄小读者》做了新的艺术审视,发现这部写给儿童的散文作品的思想内容,并不像人们以往认为的那样单纯、明晰,该作品中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发出的声音,是复调的,或日对话的。在这部作品中,冰心尝试从儿童的视角、儿童的价值观来表现复杂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