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8,(5):178-180
随着高端战略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有着越来越重大的意义。中亚国家留学生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在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等方面的程度。中亚地区民族多、文化多元、语言上既有相通性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跨文化适应方面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个体差异性。近年来,来京留学的土库曼斯坦学生人数上升较快,土库曼斯坦学生对中亚国家学生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在北方工业大学学习的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总结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在学业适应、心理适应、语言适应、日常生活适应等方面的特点,并且建议根据该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在中国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2.
新疆与中亚各国文化具有相近性,又有跨境民族的渊源,使得新疆中亚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拥有自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对新疆四所高校的中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进行调查和访谈,结合中亚留学生的文化特征,从环境、语言、人际交往、学习、宗教信仰、学校管理等方面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江钦徐 《考试周刊》2012,(53):148-150
留学生来华学习会不可避免地经历跨文化心理适应阶段,影响他们心理状况的主要有汉语学习、教育和社会文化三大应激原。在心理上适应新环境是来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保障。留学生辅导员应发挥其自身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优势,采取团体心理辅导、QQ心理咨询、一对一心理辅导等方法,研讨心理变化,充分利用高年级留学生资源,使来华留学生保持心理健康,顺利度过跨文化心理适应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中亚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状况、文化冲突的原因及中亚文化与汉文化的冲击聚焦点,文本以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历留学生(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中亚来华留学生的语言适应、学业适应、日常生活入手,探索影响文化适应的方式差异及影响因素、寻找文化冲突的因素,为留学生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提供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到中国来的东南亚留学生不断增多,由于宗教、社会风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留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深入研究人际交往、心理适应、地域文化差异、生活环境、学业、语言等因素对东南亚留学生在滇文化适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目前在各类高校内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留学生群体。来华留学生群体具有文化差异,语言沟通等问题,当他们处于陌生异域的环境里,必然要学习适应和接受新的社会环境_文化适应问题。当代文化适应领域的著名心理学Berry认为“文化适应是伴随着不同文化间接触时,个体的文化的和心理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亚来疆的留学生逐渐增多,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留学生来到中国这个陌生的语言文化环境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学生会感到茫然无助,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严重影响了留学生学习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造成中亚来疆留学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缅甸留学生来华学习,为中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受到留学生主观方面以及中国高校乃至社会客观环境影响,当前仍存在一些较突出的文化适应问题。以武汉和南京两地高职院校缅甸留学生为例,通过调查其在日常生活、语言文化、人际交往、学业经济四个方面的文化适应情况,采取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探究他们在华学习生活中文化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了一些促进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因不熟悉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中国学习和生活期间会遇到"文化休克",并由此产生不良情绪。通过加强语言培训,实行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尊重和包容留学生的文化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灌输中国文化,及时疏导留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和规范化引导,是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尽快适应异域文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研究发现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的内在结构维度可分为:生活适应、公德意识适应、交往适应、社会支持适应、服务模式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和当地人生活习惯适应。社会文化适应与当地文化有很大的关系,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受到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念的影响,隐藏在留学生适应背后的中国独特价值观念有四个方面:差序格局、中国人看待"自我"的方式、中国人对待朋友的方式、情境中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自编的半结构访谈提纲对9名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女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探讨其城市文化适应的测量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女大学生城市文化适应测量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城市文化适应,二是个体心理适应。城市文化适应包括城市社会关系、城市环境适应、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工作状况、城市语言六个维度,个体心理适应包括心境和个性...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民族学生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行心理调适以达到新的和谐的过程。探讨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与成因,指出其客观存在的生活习俗、语言表达、思维情感、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这些差异的主观感受和归因方式对其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以及进而对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生涯发展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采取特殊的方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民族学生更好地融人新的文化氛围,促进民族和谐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东盟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涉及到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也影响到中国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提出在课堂翻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比较,以及中国文化的导入,有助于促进东盟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的跨文化教育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留学生因为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而经历各种跨文化适应压力。文章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阶段入手,从语言和学术适应、教育适应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讨论留学生所面临的主要跨文化适应压力,从母语文化、自我效能、动机和社会距离等方面分析影响留学生跨文化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以期为高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培训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据笔者在日本的实地调查,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观察一组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留学生的日语基础、学历与毕业后去向的相互关系,用芝加哥学派异文化适应中的“边缘人(marginal man)”概念分析3个不同类型的个案,探究其中因异文化不适应而引发的现实问题,其中除了个人的心理素质、日语基础等个人原因外,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传统、心理模式的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个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引起日本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所以,虽然日本学校有优良的学习环境,但相当数量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回国或去第三国。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提出解决此问题的相关建议,论述研究此问题对中国解决外国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在苏州高职院校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从气候环境、饮食习惯、公共服务、学习适应、消费观念等社会文化适应维度,以及思乡情绪、过度关注、语言障碍、心理落差等心理适应维度,对苏州高职院校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苏州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不适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从建设师资培训平台、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跟进软硬件配套支持等角度提出了苏州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当代彝族中学生的文化心理适应状况,对850名攀枝花市彝族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自编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去本族同着、族际适应、生活适应、学业适应。结果发现:(1)彝族中学生文化心理适应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但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从具体维度水平上看,去本族固着在性别的主效应显著;其他维度在性别和年级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上均不显著;(2)性别存维度去本族固着、学业适应以及总体上差异显著,均表现为男生低于女生;(3)彝族中学生总体文化心理适应及各个维度的年级发展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大多未达显著性水平,仅在去本族固着维度上表现为高一显著高于初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汉语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随之而来的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方式的适应问题。此研究以一位来华泰国留学生为例,以叙事的方式,详尽展示了来华留学生在华期间对日常生活、课程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适应状况,并进一步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来华留学生及其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integrative motivation,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2) proficiency on socio-cultural/academic adaptation in a sample of two group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Chinese in China.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non-Asian student group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integrative motivation,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than the Asian student group, who reported a higher level of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academic adapt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y variables are the same across Asian and non-Asian student groups. Further evidence from this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was influenced more by integrative motivation and less by L2 proficiency. Integrative motivation was found to be the only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academic adaptation.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为声调语言,对于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中亚留学生来说,在汉语语音中占重要地位的声调成了其语音学习的最大障碍。汉语声调包括四种基本调型,由其组成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二字连读共十六种基本调型,在汉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偏误情况。为了了解中亚留学生声调习得偏误情况,通过听感实验进行了分析、归纳,针对偏误和成因,进一步探讨了对声调教学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