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和世界顶级田径高手相比差距还很大,多数研究证明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制约田径项目发展的瓶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搜集有关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材料,从运动员现状、教练员现状、运动员训练情况等方面详细介绍目前我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状况,分析基地的优势和劣势,并就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对我国的奥运战略提出5项措施:1)进一步扩大选材和招生力度,加强后备人才的储备;2)对基地教练员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3)制定长期训练规划,做好基地的育才工作;4)建立健全青少年竞赛机制;5)建立国家少年奥林匹克单项集训队.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用自编《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制约因素问卷》对湖北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进行测量,分析制约流畅状态的因素以及因素的作用机制,为今后青少年网球及其他项目有效训练和完善心理水平以及体验与控制比赛流畅状态提供理论参考。结果发现:制约湖北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竞赛流畅状态的因素统计分析为积极心理、竞技技战术、外界干扰、竞技经验、赛前准备、状态体验、理性评估肯定和关键分8个因子。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全国25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排球教练员与运动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女排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群体梯队建设较薄弱、排球后备人才可供成年队挑选的适龄运动员数量偏少、青少年运动员比赛较少、"学训矛盾"仍然存在、后备人才基地经费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宽、后备人才基地现有硬件设施基本满足训练需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根据我国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的教学与训练现状,综合分析了我国不同气质类型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的教学与训练成果,阐述了针对不同气质类型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5.
从青少年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与特点出发,以项群训练理论为理论依据,提出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在同项群中实行兼项训练,是对青少年运动训练理论的补充。本文以山东省20所体育运动学校从事速度力量性项群训练的运动员与教练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调查问卷法、逻辑归纳法,对山东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同项群兼项训练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丰富青少年训练理论,为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成材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认为: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训练适合采用重复训练法和中强度训练法;速度素质训练宜采用重复训练法和周期训练模式;力量耐力训练可采用重复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比赛训练法;青少年发展力量素质应以加强神经支配能力为主;目前青少年拳击运动员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训练内容呈现专项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研究核心力量与爆发力训练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影响。针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水平不足的问题,从青少年力量训练方法的文献调研入手,结合竞技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以及青少年力量训练的基本规律,探索合理化、科学化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四川省青少年散打运动现状分析入手,调查统计了四川省青少年散打生源情况、教练员情况、练习者训练动机、领导重视程度和后勤保障等。认为四川省青少年散打运动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但竞技实力不强,和散打强省相比有较大差距,应当加强理论指导,加大投入,扎实搞好训练,切实保障运动员出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辽宁省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重视培养年轻、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是提高训练水平的根本保障;辽宁省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目前的专项技术存在许多问题,改进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科学安排基础训练阶段的运动负荷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策略;管理部门的重视是竞走项目发展的根本保证;高度重视竞走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青少年运动员将来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成庆 《体育世界》2011,(9):115-116
针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心理特点、心理训练内容和方式进行探析,旨在帮助教练员明确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目标,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排球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1.
在梳理中国传统武术话语权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中国传统武术话语权式微问题的主要表现,即本质功能淡化、表层利益化严重、媒介记忆影响受众现实的真实性、媒介记忆受大众审美的影响等。进而提出话语权提升策略:传播主体方面,由"走出去"转为"互动化";受众方面,提高审美能力;媒介方面,关注社会记忆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2.
脑力、体力劳动者足底压力参数分布特征及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脑力、体力劳动者自然行走过程中峰力值(maxforce,MF)、达峰力值时间(time to max force)、冲量(impulse)等参数特征,探讨职业对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50名普通健康脑力劳动者和63名普通健康体力劳动者进行自然行走过程中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结果显示:脑力、体力劳动者左脚Toel、Toe2-5、Heel Lateral区域平均峰值(MF)存在显著性差异,右脚Mid foot、Meta5区域MF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0.01),左、右双足平均峰力值(MF)最大值均出现在足跟内侧(Heel Medial)。脑力、体力劳动者足底各区域达峰力值的时间(TMF),左右双足差异均存在非常显著性(P〈0.01)。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行走过程中左足在Toel、Toe2-5、Meta1、Heel Medial、Heel Lateral区域的冲量(Impulse,IP),体力劳动者明显大于脑力劳动者且具有显著性差异〈0.01),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足底MF与足弓接触面积及足角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果说明: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的平均峰力值、接触面积、冲量等参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能与长期从事的职业不同有关,建议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定制矫形鞋垫,可以缓解足底压力高压区的过度集中,不断维护足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访谈和个案分析对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体育社团的运作方式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社团联合会与体育部“双重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体育社团的发展,体育社团的多种组建方式为体育社团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体育社团将是大学体育课外活动的主要载体,“联合式”体育社团组建方式是“体教结合”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4.
邱妙云  李勇俊 《精武》2012,(26):87-88
本文阐述了绿道体育健身环境概念和特点,提出建设绿道体育健身环境的最大效益、相对独立和分散集中的规划原则以及层级建设模式,阐述了绿道健身环境的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5.
武术的文化进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术由一项原始格斗技术发展成文化载体的演进历程进行研究。认为:先秦文化的繁荣使武术初具文化特色;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宋明理学的世俗化,促使武术成为成熟的文化载体,具有多方面文化特色;西方文化及竞技体育改变武术发展中的不良趋向,但降低了武术的层次。  相似文献   

16.
排球意识理论研究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运动生理学、排球运动理论,运用文献分析、系统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排球意识的含义、排球意识赖以形成的生理与心理学机理、排球意识的结构、排球意识活动的表现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论纲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健康”语境中的“体质”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健康语境中体质一词使用混乱,理论上的体质概念与操作中使用的体质概念不一致.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梳理体质概念的中医学思想渊源和人类学基础,分析体质和健康一词使用的语言环境;进而提出:健康和体质分属不同的概念系统,两者不可交替使用或叠加使用,在体育与健康的语境中应该用体能替代体质一词.  相似文献   

18.
媒介的嬗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作为人类身体的延伸,对世界意义的生成与转换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媒介的嬗变经历不同发展阶段。阐述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大众传媒阶段对武术发展与传播产生不同的影响。指出:探讨媒介的嬗变对武术发展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并非从功能论出发,而是从价值论出发;并非讨论传播手段作为工具有何长处与短处,而是在讨论传播方式作为意义世界有什么遗憾和缺憾,从而对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体育振兴法》已颁布50年,未做过改动。面对老龄化、少子化,医疗开支扩大以及体育纠纷增多等社会问题,日本于2011年出台了《体育基本法》。该法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紧紧围绕"八大理念"展开,强调体育权利,明确责任义务,探索建立体育行政机构,弥补了部分法律空白,提高了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当今日本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基本法的颁布是日本体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划时代意义,很多条文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视角,运用比较研究、哲学思辨的方法,阐释武术内蕴之"势"的美学思想."势"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一种透视生命气象的"动"机之"力",蕴涵"力"的刚健之美,在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脱胎于中华文化的武术重"势"不重"形",正是通过阴阳二气的运化、开合收放的内部张力形成不同的武术之"势",从"静势"、"动势"中彰显流体的生命意象."势"的美学思想体现在武术中主要表现为:造型中的"力"之美、运动中的"气势"美、运用中的"劲"之美."势"是"力"的含蓄,"力"是"势"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特有的"气"化思想影响下,武术"尚劲不尚力","得势"实为"得劲",从而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尚力"技击术的中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