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基于"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视角,对标职业教育"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民办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跨界培养的"三双重"跨界对策与"六精准"跨界对接路径."三双重"跨界对策包括"双主体"跨界办学、"双场所"跨界培养、"双身份"跨界学习."六精准"跨界对接路径包括:招生招工精准对接,组建校企跨界育人的专班;教学生产精准对接,优化人才跨界培养的环境;课程岗位精准对接,体现人才跨界培养的标准;专业产业精准对接,把握人才跨界培养的方向;校企考核精准对接,确保人才跨界培养的成效;校企管理精准对接,打造校企跨界发展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徒制下校企课程对接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课程的有效对接和实施,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落实现代学徒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职教理念,应根据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立足学校和企业的实际,通过企业和学生的选择、课程对接思路和课程框架的确立,构建现代学徒制下中职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校企课程体系,并通过"三段"课程、"双元"校企师资、"地导"翻转课堂、"多元"考核评价的课程教学实践,总结现代学徒制下校企课程实施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工学结合是解决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生产脱节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工学一体、角色转换"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选择优质动漫企业来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把企业项目导入课堂,在校企共建的工作室中推行项目导向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并通过学生身份向岗位身份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业与职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路径.校企合作育人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辩证唯物论原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基本观点.探索适合专业特点的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育人的关键."三导三育三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导认知、导演练、导实战——三导;管理者育人、技术大师育人、企业文化育人——三育;共建师资团队、共建特色课程、共建实训场所——三共建"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稳定转变;实现企业精神在学生中入脑入心;稳定了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是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实施、考核评价等,实现了学生能力从“学徒一中级工——高级工”的递进提高,真正实现了五个对接.  相似文献   

6.
校企异地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院校借助社会资源来融入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举措,实现"远程协同"是取得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从理论层面来说,校企异地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远程协同"要实现五个协同:身份协同——超越时空的"校企"双身份建设,过程协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培养过程优化,内容协同——基于情境构建"虚拟+实体"运行架构,工具协同——对接实践逻辑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评价协同——按照训育并举形成校企共同评价.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校企需要开发远程协同平台整合校企资源,构建在线学习空间实现"资源"为中介的学习情境,实施"校企双导师"强化身份管理,配合"实体+虚拟"校企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7.
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三层对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专业,校企合作是其服务地方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服务地方意识淡薄、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研究发现只有实现院系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企业,教师对接职位的"三层对接"模式才能实现校企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8.
“厂中校”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实现校企双方人才共同培养.实施“厂中校”办学模式过程中,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对接.要适应市场需求,创新办学机制;开展项目合作,进行技术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实施灵活的教学制度,实施第三方评价.  相似文献   

9.
"引企入校"是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办好汽车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引进4S店入驻校园,校企共同开发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业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初步形成了校企双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但是在校企对接过程中也还存在4S店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员工担任"教师"角色的意识欠缺、学生实习管理有漏洞等问题,在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突破。  相似文献   

10.
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在为山东兖矿集团的"定向培养"中,开始进入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协商培养方案,共同发布招生计划,共同制订教学大纲,共同管理学生,在教学培训中融入企业文化,有效地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这种文化对接不仅有利于校企双方,也有利于学生本人,同时对其他企业产生了深刻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19.
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二任,责任重大,惟有来自人民授权的人大对其进行监督,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性。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大这种监督力量来实现对党的监督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为可行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事物都能体现真、善、美这三种价值,而人类的心理则存在着求知、立志和追求美好这样的三种心理活动,体现在教学中,占用了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三项,智育、德育及美育。教育的功用实际上就在于顺应人类的天性,促进人的发展以实现美好的生活和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