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非良构问题解决是成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教学策略,对成人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表征问题、解决问题和监控与评估过程。本文从非良构问题解决的主要教学过程出发,结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探讨了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成人职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只有以学生为本位,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现实需求,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构建支持问题解决的知识库平台,实施有效问题解决监控与评估,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化地实现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非良构问题是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职业实践中的一类问题。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非良构问题解决技能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有效、顺利地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因此,在成人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教学策略应以非良构问题解决为基础。基于非良构问题解决的成人教学策略源于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理论,具体可以围绕形成问题情境过程、协助问题解决过程和执行评估监控过程展开。  相似文献   

3.
解决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学校情境下的问题大部分是良构问题,而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大多是非良构问题。解决良构问题的程序是激活图式表征问题,搜寻解决方案和执行解决方案。结构性知识与具体领域的知识是解决良构问题的主要成分。解决非良构问题的过程包括了解问题的陈述,确定问题是否存在,确定问题的本质,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识别与澄清不同的看法,生成与选择可能的解决方案,评估与实施解决方案。认知的调节、认知观和情感态度等非认知因素均是解决非良构问题的关键因素。总之,在问题本质、问题解决过程和问题解决成分三个方面,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存在看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进行了翻转课堂学习系统的内涵剖析,提出其内涵是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富媒体、富评价、富协作的教学流程翻转学习环境.进而提出大学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设计,从大学生机会探寻动机下自主学习意识、大学学科良构与非良构问题解决以及翻转课堂学习环境中知识内化过程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提出基于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下的高校学生考试评价的改革,即机会探寻动机下技术资源获取与观看下问题挖掘与理解的分析性报告、非良构问题解决思路的图式展现、基于富协作环境下学生小组合作的开放性任务测评等三种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5.
五星教学过程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面向完整任务或聚焦解决问题为宗旨,从解决基于良构问题和非良构问题的不同需要出发,五星教学过程突出了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有相应的操作步骤,旨在实现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和有吸引力的优质教学。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思考之源。一个好的问题,除了具有通过它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的功能外,它还具有其它更为重要的功能。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思考;它能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它能促进师生交流,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问题的设计与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潜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长其教育智慧,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周迎春 《江苏教育》2023,(13):93-94
<正>STEM非良构课程是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分解任务、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体操。这种游戏式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用批判性思维,善于分析判断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目标任务达成的过程中提升其STEM核心能力。“火星弧形运动小车”是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江苏省STEM教育大会展示课例。笔者以为,该展示案例具有非良构课程的代表性,指向了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学校情境中的问题大多数是去情境化的良构问题,而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却是非良构问题。案例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之中积累的一种经验知识,它在非良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对案例知识的概念和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案例知识表征了人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包括"做什么""如何做"的策略,承载着复杂问题解决的相关情境和细节信息。它与高度抽象和组织的一般化知识不同,蕴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经验,具有典型性、叙述性、情境性、实践性、个人性和整体性等知识特征。最后,文章对案例知识在经验知识管理、认知工具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创建等方面的教学价值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9.
创设非良构问题情境,提升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探究非常规的解题策略,明晰非良构问题解决程序;设计结构化题组,夯实解题图式,坚固模型;从而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为例,通过云南鲜花生产基地如何对鲜切花进行保鲜的劣构问题进行情境教学,阐述如何把劣构问题良构化,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1.
交互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认知信息乃至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只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中介者.而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引起并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本文拟从教师课堂提问的角度探讨教师应该提问什么、怎么提问,以促进英语课堂的互动式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本着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既传授学生知识又发展学生智力的精神,教师应积极探索新教材,把握其编排新颖、涉及各种形式的英语活动的特点,并巧妙设计英语课堂活动以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3.
Classroom     
P. Arun  Kuldeep Kumar  Mamta 《Resonance》2010,15(3):244-256
In this section of Resonance, we invite readers to pose questions likely to be raised in a classroom situation. We may suggest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m, or invite responses, or both. “Classroom” is equally a forum for raising broader issues and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viewpoints on matters related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相似文献   

14.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5.
Classroom     
Santanu Das  N. Kumar 《Resonance》2014,19(8):764-774
  相似文献   

16.
Classroom     
Neeldhara Misra 《Resonance》2008,13(7):662-679
In this section of Resonance, we invite readers to pose questions likely to be raised in a classroom situation. We may suggest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m, or invite responses, or both. “Classroom” is equally a forum for raising broader issues and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viewpoints on matters related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相似文献   

17.
Classroom     
《Resonance》2007,12(10):67-85
  相似文献   

18.
Classroom     
In this section of Resonance, we invite readers to pose questions likely to be raised in a classroom situation. We may suggest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m, or invite responses, or both. “Classroom” is equally a forum for raising broader issues and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viewpoints on matters related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相似文献   

19.
Classroom     
Chirag Kalelkar 《Resonance》2017,22(7):697-703
In this section of Resonance, we invite readers to pose questions likely to be raised in a classroom situation. We may suggest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m, or invite responses, or both. “Classroom” is equally a forum for raising broader issues and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viewpoints on matters related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s based upon a larger study that considered three high school literature units in the US. Through a close analysis of one classroom discussion between a teacher and a provocative 8th grade student named Fish, I argue that it is not only ethically responsible to position the Fishes of this world as laudable, but that doing so is beneficial for critically focused English classes as a whole. Further, I argue that my reading of Fish as a provocateur can be productively transferred to other student‐provocateurs in our English classrooms who vex the smooth doing‐of‐school in different ways than Fish d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