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整合科技优势,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有利于云南茶产业的升级,对于服务茶农、茶区(企),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展的“八百双倍增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旨在为云南茶区茶叶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于1938年4月,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是云南省唯一从事茶树种质资源、茶树新品种选育、茶树栽培、茶叶加工等综合研究为一体的科研单位。2004年与西双版纳州政府合作办院,成立了"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建所以来,围绕云南大叶茶科技发展需求,着重开展了茶树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栽培、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共承担完成了160多项研究课题,获得了各级科技成果奖4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8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所已成为云南省重要的茶叶科技创新基地。有专业技术人员74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8人,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面向社会、茶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茶叶科技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4.
依托项目实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注重茶产业的发展,依靠科技兴茶,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对于有力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服务“三农”,稳定边疆,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展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云南科技管理》2014,(3):F0003-F0003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始建于1938年4月,现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领导,是云南省唯一从事茶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国内外科技交流的省级公益性茶叶专业科研机构。现设有茶树种质创新与改良中心、茶树良种繁育与种植工程中心、茶叶加工工程与检测中心、茶业经济与茶文化研究中心、科技成果示范转化中心及云南省第165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职能部门。  相似文献   

6.
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是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历年来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内容,选育出优良的茶树新品种,为云南发展良种茶园提供了新的种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品种选育出的基础上,为了很好的应用和保护稀有及有特殊性的品种,向国家申请了2个新品种保护,并获得了保护权.通过保护,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维护了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科技成果的价值及科研单位的优势,并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成效.为云南省"十一五"发展茶产业的目标再作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排名不分先后()云南省广南县种子公司昆明广胜装饰工程公司昆明理工精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昆明源瑞制药有限公司云南超微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昆明贝思特软件有限公司云南省非金属矿产应用研究所昆明芊卉种苗有限公司()祥云县科技局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红河州万达工程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红河州畜牧兽医站云南红河彩印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昭通天麻研究所西双版纳大青树牧业科技拓展有限公司陆良县蚕桑站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昆明中海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昆明市立兴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楚雄州医用器具有限责任公司昆明方戈菌类科技开…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茶树的祖国,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这里曾经生长着享誉世界的1700多年的野生茶树王和800多年的栽培型茶王树,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佐证。茶叶是山区、半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作物。200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西双版纳综合试验站(简称:版纳站)身份进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多年来,围绕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目标,在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杨亚军研究员、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任陈宗懋院士及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等关心支持下,先后引进推广了多项新技术新成果,确保云南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一直致力于依靠科技创新支撑云南乃至全国甘蔗糖业的发展,2008年度甘蔗所对科技成果采取了保护而不保密、广泛宣传的措施,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云南甘蔗糖业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速了云南甘蔗科技成果在我国甘蔗主产区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是全国产茶大省,自古就有饮茶、种茶的习俗,凭借着天然的自然优势,茶叶已然成为云南省重要特色高原经济作物。云南茶产业已成为云南稳固边疆、富裕农民的大产业,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对加快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中国茶旅一体化发展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茶旅一体化是茶业与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我国茶旅一体化发展的资源丰富,本底较好。新时期,茶旅一体化处于提升阶段,激活茶经济是提升茶旅一体化的前提。根据国内外茶经济的发展大局,结合茶经济的现状及茶资源概况,从空间上可将我国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局势分为"优化区域、重点区域、一般区域和补充区域"等4种区域类型。为促进茶旅一体化的发展,要从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规划体系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论云南绿色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  白滇生  彭靖里 《软科学》2003,17(3):69-73
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是云南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云南省情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本文对云南省发展绿色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的内涵、作用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文章指出,在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开展的茶文化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发掘云南茶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内涵,弘扬民族茶文化,提升、发展茶叶产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蒋小钰 《科技广场》2012,(6):226-229
本文从中国茶产业存在的专业茶仓缺失问题切入,提出了基于专业茶仓+交易平台的全产业链新业态。这个新业态采用TIBOPS(Tea Industry Based On Professional Storage)模式,是一个双链V型全产业链茶产业园,对茶产业在构成和制度两个方面进行了组织创新,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茶全产业链战略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的分子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建玉  韩宝瑜 《科技通报》2005,21(5):549-552,556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国家茶树资源圃随机采集茶小绿叶蝉个体,用RAPD标记技术,拟从DNA水平上探索茶小绿叶蝉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为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所选的14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81条谱带,59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72.84%,表明叶蝉个体间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未发现可以区别不同种的特异性条带和引物。UPGMA法聚类分析也表明,叶蝉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17~0.46之间,说明茶小绿叶蝉的遗传基础较一致,存在异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本文为茶小绿叶蝉的优势种的归属提供了一定的分子基础,结合前人对茶小绿叶蝉的形态学研究,认为茶小绿叶蝉的优势种为假眼小绿叶蝉,小绿叶蝉未在茶园中未形成种群。  相似文献   

16.
杨芳娟  梁正  薛澜  邓兴华 《科学学研究》2019,37(8):1442-1451
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是目前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回顾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基于科学、技术与产业的演变关系提出了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生成机制;考察了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项目生成、过程管理与评审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实践以及资助项目的论文产出特征,提炼总结了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关键路径与实施机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情境下发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条件和挑战,最后从如何激发、识别与评估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给相关科技管理部门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制度创新:综合创新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人们往往对技术创新给予很高关注,而忽视制度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本文认为,产学研合作只有在有效的制度创新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更大的技术跨越。本文深入研究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制度创新,提出了“综合创新体”模型。该模型在科技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建立了均衡协调发展的支撑、技术、孵化和资本体系,产生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成果。期望本研究能为我国产学研合作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9—2015年我国28个省、市级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从整体、区域的视角,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解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指数分解,剖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变化率和资源变化率,从而确定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