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佛经翻译的高潮中,鸠摩罗什以其深晓佛理,精通华梵两语的优越条件,在当时政府的扶持和众多佛学和翻译名家的协助下,组织了大规模的佛经译场,全面系统地向中国译介了大乘佛学,并以其娴熟的翻译技巧开创了意译之风,为我国的译经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玄奘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佛学家,也是我国译经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佛学 研究,对我国翻译事业作出了卓绝贡献,他是中国佛经四大翻译巨星之最,是开创佛经“新译”的开山鼻祖,提出 了翻译的标准和“五不翻规则”。  相似文献   

3.
译场和佛经翻译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政治文化的发展将佛经翻译活动推向了顶峰,此时出现了大量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官方译场,这些译场在为翻译提供场所的同时,也成为了外交的一部分。本文对隋唐时期重要的译场和佛经译者进行梳理,并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不同译场中佛经翻译的发展状况,以及译场和外交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玄Zang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佛学家,也是我国译经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佛学研究,对我国翻译事业作出了卓绝贡献,他是中国佛经四大翻译巨星之最,是开创佛经“新译”的开山鼻祖,提出了翻译的标准和“五大翻规则”。  相似文献   

5.
论佛经翻译的译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场译经是我国近千年佛经翻译的主要形式,在佛经翻译事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译场译经使佛教经典得以保存,增进了信众对佛经义理的理解,涌现并培养出了大批翻译人才,促进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汉语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佛经译场对后世翻译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论述中国古代佛经译场在合作翻译形式、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对后世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佛经译场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应当成为翻译研究的内容之一,应当受到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译场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场,既是翻译佛教经典之处,也是我国古代佛经典籍集体合作的翻译组织,其发展经历了发端、成熟和严密三个时期。译场的功能不断充实和完善,其管理也越来越规范。译场的设立提高了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译经的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促进了译经事业的发展。无论是译场本身的组织结构和翻译程序,还是译场所开创的集体合作的翻译形式,都对后世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时千年的佛经翻译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翻译组织形式——译场合作翻译。这种立体化翻译合作方式组织严谨,分工细致,规范化的组织和科学的翻译程序极大提高并保证了古代佛经典籍的翻译质量,对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翻译项目管理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解读古代译场制度内在机制,分析阐释其现实意义,提出现代翻译合作形式改良的新思路,认为当下翻译市场急需建立以学术规范为价值指向的"译场"式翻译制度。  相似文献   

9.
玄奘(602—664)系姓陈名祎之法名,俗称唐僧,通称唐三藏法师。他既是我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大佛学家,同时也是我国译经史上最为杰出的大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佛学研究和佛经翻译,作出了登峰造极的非凡业绩。他不但精通佛学、造诣精深、独创学派,而且他汉译佛经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绝无仅有。此外,他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上,见地之独到、功勋之显赫,无与伦比。因此,从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角度,探究玄奘这位“中国译经史上的划时代人物”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历史性卓绝贡献,不仅对我国当今的翻译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翻译传统、弘扬译学民族精神,以及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翻译事业也无不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为此,本文拟就玄奘“名垂竹帛,功标青史”的历史性功绩作一探究。 一、译经功勋卓著,“翻译巨星”之最 大凡对我国历史有所领略的人就会不难知道,在我国古代译经史上,特别是在翻译事业空前高度发达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世界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场域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西方世界迫切想要了解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现状,小说成为提供信息的重要媒介,大量短篇小说以选集形式在英语世界翻译出版。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以及网络文化的蓬勃兴起,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行为者纷纷参与到中国文学英译队伍中,翻译和出版的策略也不断革新。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当下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场域发生了重要转变。本文从描述性社会翻译学研究范式出发,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分析工具,试图勾勒中国当代小说英译场域的历史演变进程,探讨这种演变背后的内外部原因,旨在打破目前学界对中国当代小说英译的静态认知,进而强调翻译研究中历史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早期的佛经翻译特点呈现出多层面性。从翻译主体来看,译经者主要是外来僧人或者久住中国的外籍后裔,汉地僧人或居士参加很少,且多从事辅助工作,翻译往往全凭口授;从翻译行为来看,这一时期的译经多属个人行为,没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从翻译方法来看,汉末基本采用直译法而偏于“质”,三国时期,基本采用删繁就简、尽量适应当地文化的意译而偏于“文”,西晋时期再予纠正而采用直译,译文偏于更高层次的“质”;从译文受到目的语的影响来看,佛经翻译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从译经者的素质来看,他们都是从事佛教工作的专业人士,这保证了译文能最大限度地传译原作的思想;随着译经的不断发展,经师们开始对已有的翻译文本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或“重译”(“校译”)或会译或注译。总的看来,早期的佛经翻译尽管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翻译理论,但却为以后的佛教翻译在理论上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述我国古代佛教译场的发展沿革,探讨佛教译场对当今译者素质培养、翻译程序、合作翻译等方面的启示,并提出我们要重视译场制度的研究,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我国翻译事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菩萨本缘经》,旧题三国吴支谦译。一些学者把它当作三国语料来使用,这值得商榷。从词语角度对《菩萨本缘经》进行考察发现,这部经书不是支谦所译,它和支谦译经在词语使用上有着明显差异;其翻译年代当晚于三国,可能不早于东晋。  相似文献   

16.
安尊华 《安顺学院学报》2011,(5):107-109,119
清末民初佛教出现全面复兴的景象,引起学者对佛经的研究兴趣。梁启超是兼治佛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研究佛经目录,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佛经目录有历史观念发达、辨别真伪严格、审慎、搜采遗逸甚勤和分类复杂完备等五个优点;佛经目录引导佛经的编纂和新目录体例的产生,引起学人对佛经史料的注意。这些思想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后学研究佛经并开出硕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量佛经的翻译生成了很多汉语所没有的词汇。这些佛教汉语新词属于宽泛意义上的佛教外来词。它们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文化,扩充了汉语词汇。按照它们的得来方式,即翻译方法,可以将其分为:音译词,新造词,意译词,半音半意词。通过分析这些佛教外来词,它们融入汉语的成功给翻译外来词提供了有用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少林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箭垛,是儒、佛相融的圣地。对佛经的翻译、佛教律宗的发展和传播以厦中国禅宗的产生、发展和传扬都有独特的贡献。少林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联结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一条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19.
龙璐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101-102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国佛经翻译和古代《圣经》翻译的历史,总结了两者发展的共同规律并对其中的直译现象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宗教翻译中直译现象占主导地位的本质并阐明了直译法在古代欧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