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  相似文献   

2.
陈鹤琴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提出了他的“活教育”体系,“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和训育论等。当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其“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训育论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训育观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教育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视训育的传统 ,西方训育观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古希腊时代是西方训育观的萌芽时期 ,从文艺复兴至 19世纪末是西方训育观的形成时期 ,2 0世纪初至今是西方训育观的发展时期 ,研究西方训育观的历史发展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将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何谓校训?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是这样界定的:“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尽管“德目”指的是德育方面的目标与内容,“训育”主要是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教育,但德育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与追求通常是一所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内涵、文化精神的抽象和认同,因此,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其文化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正>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到底作何解释?历代学人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但总括起来,不外乎两种趋势。一则把“无类”当作教育对象的范围来考察:1.教育不分贫富贵贱;2.按地域教练奴隶,不分族类。二则把“无类”当作教育的效果来看待:1.虽有救令,却无善得;2.有了教育,品行便无差别,教育能使人们的思想品行趋于一致,不再有善恶之分。② 由于我国有着浓厚的崇古意识,古人往往通过注经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赫尔巴特的训育过程可概括为"维持的训育""决定的训育""调节的训育""专持的训育"等四个阶段。在对儿童的道德培养方面,应把握训育的艺术,做到"赞许"与"惩罚"相济;把握恰当的时机,处理好训育、管理和教学的关系;了解训育对性格培养的影响,处理好训育与性格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学校里必须用惩罚吗?如其要用,应该怎样用法?”关于训育的理论,黄翼先生最近在《中华教育界》发表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颇可供我们参考。这个问题是做教师的切身问题。我认为惩罚这一件事,在学校里面最好是不要用。从理想上说起来,学校如果办得完美,自然就用不到惩罚;但是学校不容易办得完美,惩罚一事,也就不能废除了。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古今中外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过不同的解释。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礼记》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欧洲“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十八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明确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父亲,并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者,而且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所必须负有重要责任。伟大导师列宁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是:“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  相似文献   

9.
“事类”与“典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有古代史实这一层含义。因此,把“事类”等同于“典故”或者说“事类”的范围比“典故”大得多的观点都是不甚恰当的。现代意义上的“引用”比“事类”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笔者认为“事类”大致相当于“引用”这一修辞方法。六朝时候,“事类”与“事义”既可通用,但有时它们的含义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从"知识型"教师到"生命型"教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韩愈把教师的职责定为“传道、授业、解惑”。古代社会,教育主要是伦理道德教育。“文以载道”,当时的知识主要是伦理道德知识,而非科学技术知识。这样“,传道”其实也是通过“授业”来进行的,教师的“授业”本身就是传道。所谓的“解惑”,也就是解决“传道”和“授业”中学生的疑惑,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道”,掌握“业”。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三件事,最终就统一为一件事:“授业”。“授业”乃以知识为对象,以掌握知识为教育的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己任。在“授业”中完成“传道”的任务。这是一种典型的…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有效的训育实施方法是实现中小学训育目标,获得良好的训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民国时期,教育界围绕着中小学训育实施的方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深入探索,逐渐总结出的训育实施方法如:注重隐性课程的耳濡目染、强调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依重实践活动来磨砺意志等,都探及了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这些总结出来的训育方法切实可行,取得了令人啧啧称叹的成绩,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当时中小学校学风不纯、机会不均、社会不安、施政者"执法严绳"恐吓学生,皆与训育实施原则、理念与方法背道而驰,导致了民国时期训育的失败。即使如此,当时对训育实施方法的探索成果仍给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回应(上海市崇明县三星中学程立海): 反省教育教学行为唤醒学生麻木心灵老师住院了,学生看作是“好消息”,“举班欢庆”,我们在痛心疾首的同时,感到反省教育教学行为、唤醒学生麻木的心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反省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确。我们应为拥有这份神圣的职业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但我们并不能只停留在蜡烛的比喻上,仅仅把教师看作一种求存谋生的职业,而应勇敢地做一只火炬,点燃别人,也创造自己的辉煌。高尔基曾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工作八年来,我常常勉励自己,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干,当作学问来钻,在为祖国培育栋梁之才的同时,也把自己塑造成才。 多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工资不高,  相似文献   

14.
早在古希腊时代,菲利普·杰克逊(Philip Jackson)就指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一种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模仿法”(mimetic issue),一种是与之相对立的“转移法”(transformative issue)。前者,教师被看作是不可质疑的知识来源,学生被要求记住知识,并把先前所给予的或效仿的信  相似文献   

15.
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的基本特征知识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一直是现代教育领域争论不休的话题,但总的来说,强调“知识教育”的科学主义似乎占了上风,人们普遍倾向于接受这么一种观点: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系统的学科知识,而学生的任务是接受这些知识。这种教育是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定产物,其基本特征为: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正确、有效地传递和掌握课程知识,其他的教学任务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都被看作是建立在课程知识的传递和掌…  相似文献   

16.
李晓丽 《新疆教育》2013,(15):222-22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训育难于教育、人格重于知识,人格的培养,竞加忽视”,陈老的话发人深省。因此,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培育幼儿的健全人格。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杨贤江非常重视青年学生的训育工作,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针对当时“畸形、蹩脚、片面”的教育,从内容、原则和策略等方面对如何进行训育工作给予了正确详尽的阐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新训育观。  相似文献   

18.
训育在过去的教育文献中普遍使用,对应的是学校中与教学并存的道德教育实践.因为训育一词的动词特征,容易把人们对道德教育的思考引向实践的方向.和教学一样,训育也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而,对于训育的理解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通过分析发现,在教师一方,训育表现为训诫和教导;在学生一方,训育表现为其对道德道理和规范的认知,对教师训诫、教导的反应,以及对自身及他人道德行为效果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种生命的关怀,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把学生和教师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让生命在课堂上绽放光彩,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破除一些禁锢,让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榜样与积极的引导者。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教师会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的幼儿来。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应当具备他要培养的学生那样的品行。”因此他建议,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