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理解学习者MOOC课程学习的体验和需求,是促进MOOC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学习者评论数据挖掘,可以揭示学习者情感体验与课程质量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为分析不同学科课程的差异提供有效支持,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此,开展了基于学习者视角的MOOC课程质量影响因素研究,首先以文本挖掘技术为基础,客观地从MOOC课程学习者评论数据中提取出课程管理、课程设计、学习平台、学习任务、学习材料、课程教师、课程内容及学习体验八个课程质量影响因素。其次,构建了基于学习者满意度和关注度的KANO分类模型,以评估课程质量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并对两类课程进行差异性分析和对影响因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者对人文社科类和自然课程类课程的评价在课程设计、学习材料、课程教师、课程内容及学习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学习任务在两类课程中的评价均为最低;并且通过可视化揭示了不同类别课程的KANO模型分类结果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提出课程优化建议,对MOOC课程质量的改进与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课程质量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具体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或调查分析,存在研究系统性、针对性和推广性不足,以及缺乏实证基础等问题。基于137门高职在线精品课程共92922条学习者评价内容的深度分析,在情感分析、词云分析、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和LDA主题挖掘基础上,对学习者课程学习负性评价进行主题提取。研究发现,学习者整体课程学习体验正向评价远高于负性评价,且在负性评价中理工类课程高于文科类课程;学习者对课程的负性评价主要聚焦于教师教学能力、课程考核评价、课程内容设计、技术平台功能和学习资源质量等方面,研究针对上述结论提出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线精品课程作为MOOC中的高质量教育资源,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但在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时,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困境。为促进教师深度反思,支持教学问题的诊断与改进,提升课程质量,构建在线精品课程评论情感分类与主题挖掘研究模型。首先,采用网络爬虫技术采集MOOC平台中25门“教育技术学”专业在线精品课程评论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情感分类;其次,对负性课程评论进行词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主题挖掘。结果表明:教师教学能力、学习资源质量、课程内容设计、互动和反馈机制、课程考核评价是导致学生差评、影响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促进在线教育中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提升、开发优质在线精品课程学习资源、打造实用生动的在线精品课程内容、优化互动和反馈机制、优化在线精品课程考核评价等课程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挖掘与分析在线课程评论文本,探索学习者参与在线课程学习时关注的话题及其情感态度,为提高在线课程质量提供帮助。首先采用词频分析方法,实现对学习者在线课程评论内容的整体认识|然后利用非监督学习方法潜在狄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对评论文本信息的特征结构、语义内容进行自动挖掘和分析,得到学习者的关注话题|最后对每个话题的课程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得到学习者的情感倾向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主要关注教师授课、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 3 个话题。情感分析结果显示,学习者对于该课程普遍表示满意和赞赏,但是对于该课程学习资源表达了较多负面情感。  相似文献   

5.
朱春俐 《成人教育》2021,41(11):25-30
在线课程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基础.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是开放教育学习者,从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体验入手,能深入了解在线课程教学的现实情况.本研究以G区域学历教育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围绕学习者的学习经历、行为、感受和情感态度等开展学习体验调查,对研究数据采用统计描述法与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课程内容不契合学习需求、学习活动参与性不强、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在线学习体验.据此,分别从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支持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的建议,包括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适用性、先进性;完善互动环节的实施策略;提升学习的自由度和学习效率,提供时间管理帮助等.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已有的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标准有很多,但对于学习者来说,影响在线课程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文章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对学习者的访谈,调研在线课程学习者关于在线课程的学习体验,以期为提升在线课程质量提供参考。通过对3901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和对5位受访者的访谈文本采用描述统计法与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得知可以着重从这四个方面提升在线课程质量:增强视频课程的实用性与时效性、提升主讲教师在视频课程中的教学能力、设计合理的视频课程媒体表现形式、以及实施有效的学习过程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网络环境中不同媒体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影响,该研究使用眼动实验采集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测验其学习结果,分析所得实验数据,利用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分析不同媒体构成的网络课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点,比较不同媒体对学习者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影响,为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网络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为远程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线课程学习是开放教育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体验是衡量学习者在线课程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基于问卷调查法,对福建开放大学859名在籍学习者在线学习体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福建开放大学学习者在线学习体验整体良好。但学习者在线学习体验在男女性别、专业类别、学习时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平台的不稳定、支持服务的不完善、信息化学习技能欠缺、课程内容过于封闭等问题影响了在线学习体验,可分别从平台体验、学习体验、效果体验三个维度提出改善学习者在线学习体验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2018,(3):66-72
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文章基于实证数据分析发现,自主学习能力对在线学习效果的总效应显著,但主要体现为以交互体验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体验对深度学习效果的中介作用较明显。在线课程应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在线平台技术和学习行为大数据的支持,增强学习者的在线学习交互体验,从而助力于在线学习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在线学习环境下,探索符合学习习惯和偏好的个性化推荐路径能够降低学习者学习的盲目性、提升学习者在线学习体验.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者画像的个性化课程推荐方法,首先,利用爬虫技术获得Bilibili网站30多万名学习者的数据,然后对学习者学习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尤其是在个性化特征最明显的情感表达方面,采用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进行情感分析,从而构建了包含学习者基本信息、行为和弹幕文本三个维度的学习者画像特征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建立了教学资源与学习者画像之间的关系模型,用该模型预测学习者新的学习需求.实验结果表明,当学习者登录后,输入要选择的课程,模型能够根据学习者画像推荐相似学习者学习过的课程,提供个性化课程推荐服务,且推荐评价指标也表明该模型能够提高推荐性能.  相似文献   

11.
网易平台上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工程技术类占据主要部分,该研究从公众对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评论角度和六个评价维度,对中国大学视频课程进行评价分析,分析发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整体的分类略显笼统,学习者分布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偏远地区几乎没有,在网易平台上师生互动较少,学习者期待更多专业性、趣味性、实用性的课程,与国外公开课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等,本研究提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公开课的建设性意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技术》2017,(11):92-98
文章介绍了在线课程演变发展的历史,针对当前在线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学习体验的在线课程的设计思路。基于此设计思路,文章构建了基于学习体验的在线课程设计架构,并依托服务层、活动层和数据层进行了具体设计。最后,文章以"互联网金融"公共课程为例,通过课程分类设计、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知识地图开发、实践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尝试面向学习者体验构建在线课程,以提升课程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鉴澳大利亚课程体验调查法,并根据我国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特点优化问卷设计,以1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研究对象,科学测评学生在线学习体验.整体上看,基础技能习得和课程资源获取对学习体验影响较为显著;从分组比较上看,专业课与理论课的学习体验占有优势,男生学习体验相对较好,而本校学生、外校学生与社会学习者的体验特点具有差异性,长期学习与高参与度学习行为对学习体验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依据调研结果,从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方法、促进学习互动交流和优化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线学习"社会属性"的缺失导致了学习者孤独感与焦虑感的出现,这不仅制约着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使得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之间呈现弱连接状态。该研究从学习者社会属性分析入手,在Co I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在线临场感促进学习者与教育者、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研究将在线临场感划分为教学、社会、情感、学习、认知等构成要素,并利用它们彼此间的作用关系,构建了在线临场感TSCEL模型,设计了混合学习下在线临场感的实施路径,并在"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等课程中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线临场感通过聚焦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升了混合学习的教学效果,其中情感化存在能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调节,有效减轻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孤独感,学习性存在是在线临场感的调节器,对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借鉴澳大利亚课程体验调查法,并根据我国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特点优化问卷设计,以1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研究对象,科学测评学生在线学习体验.整体上看,基础技能习得和课程资源获取对学习体验影响较为显著;从分组比较上看,专业课与理论课的学习体验占有优势,男生学习体验相对较好,而本校学生、外校学生与社会学习者的体验特点具有差异性,长期学习与高参与度学习行为对学习体验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依据调研结果,从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方法、促进学习互动交流和优化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质量评价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从课前学情预测、课中迭代监测、课后反馈提升等维度,对影响学习质量的14个因素进行了深入挖掘分析。最后将本评价体系应用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研究结果表明:投入度高的学习者其学习参与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其创新能力并不一定强;在线开放课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对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潘娟  田美  张敏 《教育技术导刊》2016,15(3):159-16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习分析正在成为人们掌握学习者学习进程,了解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分析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用来预测学习者的成功。Moodle平台作为课程资源和学生学习的在线平台,其开源性为学习者学习数据的获得提供了很大优势。以Moodle平台为依托,利用学习分析工具LAe-R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进行可视化、多元化评价,根据分析结果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干预,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质量模型对提升课程质量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基于学习者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学习体验及评价内容的编码、归纳与分析,构建包含3个层次(感知层、交互层、应用层)、4个维度(课程、教师、平台、教法)、6个范畴(内容质量、资源质量、教师素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技术平台)共23个概念的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质量模型,且模型通过信度和理论饱和度检验。研究发现,内容质量与资源质量是课程质量的基础,团队教师素质、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方法是课程质量的核心,技术平台作为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交互环境,是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后疫情时代,提质增效是在线开放课程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申促进学习的评价,强调学习者的深度参与,探究学习者参与同伴互评的特点及现存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内一门在线开放课程,采用学习分析技术从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入手,分析在线开放课程同伴互评过程中学习者的投入度,并进一步探究同伴互评投入度与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线开放课程中学习者同伴互评的行为投入及认知投入不高,但是参与同伴互评能够识别更有动力通过课程的学习者,且其认知投入度能够预测其学习绩效。基于FBM(学习行为模型)模型提出促进同伴互评投入度的两阶段干预策略,从而提高学习者参与同伴互评的投入度,并为教师及平台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学术专家、实践者和学习者三类相关群体的访谈,调查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在线课程相关人群关于在线课程的质量观与对质量构成的认识,探索在线课程质量框架与要素,以期为促进人们对在线课程质量的共识,为改进和优化现有在线课程质量标准提供参考。研究通过对20位受访者累计22万字访谈文本的编码分析,发现四种质量观--服务质量观、系统性质量观、目标性质量观和增值性质量观,并定义出设计开发与实施运行两大类的九个在线课程质量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评价、媒体与技术环境、实施效果、改进发展和社会影响。其中,课程目标、学习内容与实施效果被定义为核心要素。本文基于TF-IDF关键词统计方法对三类群体的在线课程质量观差异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已有远程教育质量观和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相关成果对本研究发现和定义的在线课程质量观、质量框架和质量要素进行了讨论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