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青  曾伏 《软科学》2023,(8):23-30+45
从6个维度构建了城乡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6—2019年我国31省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采用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方法考察了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贡献,使用变异系数法和双向固定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均稳步上升,三大区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和极化趋势。(2)全国总体和区域间差异有所下降,区域内差异小幅上升,区域间差异始终为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但其与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差不断缩小。(3)全国层面呈微弱的收敛,三大区域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发散。(4)全国及中、西部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东部区域发散,收敛速度西部>全国>中部。引入差异化特征后,全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东部>全国,财政支农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湖北与东部地区及湖北内部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面对区域间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呈扩大的态势,从理论上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凯尼尔斯模型的修正,转变其仅测度区域间潜在知识溢出效应的弊端,使修正后模型直接评价区域间实际知识溢出效应值,挖掘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区域间“知识溢出盆地”现象,通过深入分析安徽、江西两省的“知识溢出盆地”现象,探讨区域间“知识溢出盆地”的成因,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与税收收入具有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内在关系,合理运用税收杠杆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和涵养后续税源,对上海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对上海市产业结构现状、税收结构特征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把产业税收弹性系数、税收协调系数引入协调关系研究中,对上海市的产业结构与税收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得出相关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根据2000—2008年我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应用协同学理论测算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度显著提高,其中,东部地区提高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2)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地区间差异不断扩大,反映创新的地理集中态势日益明显;(3)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北京作为Ⅰ类地区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上海作为Ⅱ类地区属于中度协调发展类,广东作为Ⅲ类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由部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构成的Ⅳ类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由部分中部和西部地区构成的Ⅴ类地区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最后,分析了各类型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特点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内蒙古税收与经济税源背离主要表现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内蒙古经济税收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包含正向生产过程和逆向废弃物处理过程的两阶段工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外源投入和非期望要素的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10—2015年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2010—2015年的循环经济整体效率偏低,平均值为0.774,且省际间效率差异较大。(2)导致区域间循环经济整体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逆向废弃物处理阶段效率水平低下。(3)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因正向生产效率低下导致整体效率水平最低;中部地区整体效率水平最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个子阶段的协调发展;西部地区整体效率水平与中部相当,但其逆向废弃物处理效率则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8.
区际产业联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我国的国家价值链体系以实现与GVC均衡对接,关键在于形成区际产业联动格局。区际产业联动的研究涉及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集群与外部联系和国内产业与GVC对接三个视角。区际产业联动研究方法以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分析法、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关联分析为主,目前开始采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认为,区际产业联动是以本土企业、政府和产学研机构为主体,以区域间协调发展产生帕累托最优效应为目的,所形成的与GVC并行且相对独立的网络状区域间产业链接关系,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采取网络化模拟、实证和案例方法,分析宏观联动现象的微观涌现机理。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是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中部崛起,政策只是外力因素,关键还在于自己抓住机遇,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文章分析了中部凹陷的根源,并对中部崛起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协调各区域间的经济关系,使各区域的经济在保持适度差距的情况下能得到迅速有效的发展,是我国政府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统筹区域发展”的提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本文通过对我国过去区域发展的简单回顾和当前区域经济形势的分析,从区域间经济关系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说明良好的区域间合作交流互补关系,是我国今后在统筹区域规划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琪 《中国软科学》2008,(5):148-151
"中部崛起"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障碍,提出了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周静 《内江科技》2006,27(3):21-21
金融发展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实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部地区的金融现状出发,分析了中部地区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存在税收与税源背离现象,税收转移大致呈现出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特征。其原因是:企业汇总纳税、总部经济、省际贸易、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税制设计不尽合理、区域间税收竞争、税收政策区域差异、集团公司转让定价、隐形的税收转移、内外资企业迁移。税收与税源的背离,会减少地方财力,加剧地区差距,降低经济效率,不利于保护资源和改善投资环境,影响政府形象与科学决策。对此,要树立科学税收观,建立与完善税收分配体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也为中部地区实现崛起以及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契机.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中部崛起.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关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只有中部地区不断崛起,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才能不断得到推进,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科学发展得以实现.在对科学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以及对金融危机下我国以及中部地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下中部地区实现崛起的战略路径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指出中部崛起的三大主要战略路径:(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中部地区竞争性区域构建;(2)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污染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环境的治理需要政府出面,而税收是政府治理污染的最有效手段,但我国现有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收体系却存在着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税收在控制污染中的调控作用,我们应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现有税收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莜  韩函 《科协论坛》2007,(5):91-92
自从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中部崛起"已经成为统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本文从中部崛起的重要意义、中部城市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部地区崛起的路径等方面探讨了中部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差异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作了进一步的评价,为中部经济更好地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给出了具体的量化论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储蓄-投资关系的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采用新近提出的ARDL-ECM模型,通过检验各地区储蓄—投资的长期共积关系并计算其储蓄保留系数,从储蓄—投资相关关系这一新角度分析改革以来我国区域间的资本流动,实证结果与从不同流动渠道分析区域间资本流动的结论一致,即总体上东部是资本净流入地区,西部是资本净流出地区,中部地区基本持平,证实了资本向东部地区流动的区域间资本流动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文章阐述了湖北省应认清自己的优势,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实现中部崛起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对河北沿海三市的发展现状以及区域间发展政策的一致性与矛盾冲突进行了分析,并联系对三市行政管理与合作发展一体化前景的分析,提出了整合河北沿海三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