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对短跑的传统训练方法的研究分析。本文认为,短跑训练应重视发展股后肌群的练习,尤其对青少年运动员人接受训练时,就应加强对股后肌群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在专项力量训练中,提高腿部肌肉群力量,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多数训练都是强化大腿前肌肉群,如在练习中所采用的蹬伸练习、高抬腿跑、加速跑以及许多下肢力量练习的方法和手段,股后群肌力量相对强化得较少,并且练习方法相对较少。由于解剖学结构的原因,加之训练手段的局限性,往往导致大腿股后肌群与股四头肌力量发展的不平衡,这是紧张的训练和激烈比赛中,大腿股后肌群容易受伤的主要原因。同时,肌肉力量的不平衡也是限制短跑运动中运动员速度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股后肌群是大腿后部屈肌,它在短跑运动中的作用是伸髋和屈膝,但一般人对其在运动中的特点和损伤机理不够了解,导致损伤经常发生,应在教学与训练中引起体育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在田径训练中尤其是短跑、跳远的训练中,运动员股后肌群拉伤的现象比较常见,不少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因股后肌群拉伤,影响系统训练,甚至不少运动员,因伤后愈合慢,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发展前途。下面就田径运动员股后肌拉伤的原因及预防,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短跑运动员的股后肌群力量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为群 《福建体育科技》2001,20(6):20-24,28
股后肌群力量薄弱 ,造成前后侧肌群力量比例失调 ,影响了短跑成绩提高 ,也是产生大腿后侧肌群拉伤的直接原因。股后肌群力量训练手段的匮乏直接影响大腿后侧肌群力量的发展。本文根据短跑周期中股后肌用力特点 ,创造股后肌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与方法 ,经实践取得了良好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5.
股后肌群在短跑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骨前、后肌群在短跑中是一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协助肌群,二者协助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短跑技术动作的正确与否,而股后肌群的收缩能力直接影响着股前肌群的收缩力。因此,必须把股后肌群视为短跑中的主要肌群并给于足够地重视,对其施以针对性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肌肉力量训练的平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肉力量训练是短跑训练的重要环节,在力量训练中又必须要解决好肌肉的平衡协调发展问题。在力量训练中应对短跑所需的各肌肉群进行全面系统地训练,任何一方面的薄弱与不足,都将制约肌肉力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挥,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也不利于运动员在更高水平上的继续发展。在我们的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对力量的平衡发展重视不足,造成了青少年短跑运动员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一、大腿伸肌与屈肌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大腿后肌肉群是短跑运动员需要提高的一个薄弱环节,在青少年短跑训练中对大腿后肌肉群的训练重视不足。对现代…  相似文献   

7.
李雪凡 《体育科技》2007,28(3):39-42
大腿股后肌群拉伤是短跑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所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其治疗手法更是多种多样,而预防性的训练也是有章可循的。研究短跑运动员股后肌群损伤的原因及治疗和预防方法,可以在教学训练中掌握主动权,减少损伤发生率,保证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8.
一、短跑技术中肌肉放松的作用 肌肉放松能减小肢体的转动惯量,提高摆动角速度,提高频率。短跑中,从腿后蹬地结束脚离地面开始的屈膝前摆,是先屈膝关节,后屈髋关节。屈膝关节时,若充分放松傅展股肢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就更有利于股后群肌肉坐近固定时向心收缩工作,使小腿靠近大腿折叠,缩短了向前摆腿的距离,使整个下肢绕髋关节轴的转动惯量减小,  相似文献   

9.
<正> 股后群肌是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组成的双关节肌.在短跑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常常由于股后群肌力量较弱,而影响其掌握正确的技术,甚至造成肌肉损伤,阻碍运动成绩的提高。从短跑的技术结构看,后蹬阶段,股后群肌参与伸髋:折叠前摆阶段.股后群肌使大、小腿充分折叠,能起到缩小摆动半径、加快摆动速度、节省屈髋  相似文献   

10.
业余田径运动员(短跑),特别是基层学校运动员,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在训练或比赛当中损伤股后肌(多为拉伤),致使不能正常训练和比赛,更甚者耽误加试遗憾终生  相似文献   

11.
股后肌群包括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属多关节肌,跨过膝关节和髋关节,既有屈膝的功能也有伸髋的功能。由于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股后肌群在短跑中的作用了解不够全面,在力量训练中只知道发展股四头肌的力量,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股后肌群力量的发展,致使大腿前后肌群的力量比例失调。其实股后肌群在短跑中的在每个阶段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股后肌群的训练应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在此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训练方法。一、股后肌群的力量训练方法1.俯卧“背腿”运动员俯卧在跳箱(或鞍马)上,腹部置于箱头,髋关节以下部分在跳箱外边,…  相似文献   

12.
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跟踪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短跑运动员股后肌群损伤的训练学因素进行研究,得出股前肌群与股后肌群,大腿左右肢力量发展不平衡,造成弱势肢体股后肌群拉伤是损伤的主要原因, 股后肌群损伤的训练学因素还有:技术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负荷过大、柔韧性较差以及放松活动不重视,引起肌肉韧性差.  相似文献   

13.
力量训练在短跑训练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力量的大小是决定短跑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业余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不仅要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而且在训练时要结合专项和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力量训练,在发展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优先发展大肌群的肌肉力量,同时注意各肌群的协调发展.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4.
就少年短跑运动员大腿后侧肌群力量训练比重失调 ,而引起大腿力量发展不均衡 ,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肌肉易受损伤并影响运动成绩 ,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在少年短跑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对大腿后侧肌群的力量训练 ,要根据少年选手的具体情况 ,采用相应的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针对性训练 ,以尽快缩小大腿前后侧肌群力量的差异 ,提高肌肉力量训练的整体水平 ,为提高短跑运动成绩预防肌肉拉伤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在短跑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往往忽略了对髂腰肌的认知与训练,认为能否跑得快,大腿能否抬得高,能否高效地送髋,主要取决于股四头肌的力量,而使髂腰肌长期处于一种较弱的状态。在此,笔者简单阐述髂腰肌在短跑训练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短跨项目力量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短跑、跨栏运动项目技术概念的更新和运动项目特点的再认识,力量训练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力量训练的器材和设备等,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在短跑、跨栏的力量训练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大了对髋关节肌群和踝关节跖屈肌群的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的训练比例和投人,尤其是对伸髋肌群(包括股后肌群)的训练比例和重视程度,都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改进。相比之下,  相似文献   

17.
张可  刘琳 《中华武术》2010,(9):39-40
短跑的成绩决定于它的步长和步频。在近侧支撑情况下,髂腰肌的收缩,使大腿快速前摆和高抬,不但对步频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提高步幅亦有重要的作用;在远侧支撑的情况下,髂腰肌的收缩使人体的躯干和骨盆快速前移,使身体的重心前移,增大了支撑腿对地面压力的反作用力向前的分力,从而提高了短跑的专项成绩。在我国田径史上以马家军为例,王军霞的腹部回旋肌群明显强于她的师弟师妹们,这表明王军霞在跑步中已经运用了髂腰肌群,所以她能很大程度上减轻大腿负荷,从而使她跑得更轻松。由此可见,髂腰肌对短跑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短跑的力量训练中,必须对髂腰肌进行必要的训练。  相似文献   

18.
应加强短跑运动员股后肌群的训练勇天岭青岛建筑工程学院266033张期芍崔聚泰山东纺织学院266033众所周知,下肢肌肉的力量对短跑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完成短跑技术动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下肢肌肉的绝对力量和爆发力的水平对短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极为重...  相似文献   

19.
100 m短跑是奥运会最具影响力的项目,深入研究世界短跑项目的训练进展与趋势对提升我国短跑科学化训练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运动生物学和训练方法学的角度,从训练理念、负荷和方法等不同层面对世界及我国短跑项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以伸髋肌群和踝屈肌群为驱动力的用力模式是近年世界短跑训练的重点;增大ATP-PCr储量和提高无氧糖酵解供能速率是短跑运动员训练的2项主要任务;力量和爆发力训练是世界精英短跑运动员训练计划安排的重要部分;短跑的神经-肌肉动员和募集特征及其相应的能量代谢过程是负荷安排的关键。基于奥运备战的现实诉求,应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世界短跑训练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科学探索与认识短跑专项特征,从源头把握训练规律及方向;加强基础性研究,重点聚焦尚未解决与有争议的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短跑科学化训练体系,助力我国短跑竞技实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20.
现代短跑力量训练是以速度为核心,以肌肉专项收缩形式为依据而进行的专项力量训练。根据运动员下肢力量的特点,首先应该选择伸髋、伸踝、屈膝、屈髋、仲膝的力量进行练习;练习的肌肉首先应选择臀大肌、股二头肌、髂腰肌、半腱肌、半膜肌和小腿三头肌;练习的部位依次是髋关节、足关节和膝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