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相似文献   

2.
朱林 《科教文汇》2007,(5S):181-182
“延异”作为德里达的一种解构策略和书写活动,它不仅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也拆解了翻译中由来已久的“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的二元划分模式,从而颠覆了把“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这一传统观念。因此译文不管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忠实于原文,都是极难做到的。本文就是从“延异”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的忠实,指出翻译其实不必在所谓的原文和译文之间自设二元对立的界限和等级。  相似文献   

3.
王艳 《科教文汇》2010,(4):135-135,140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译界重要的翻译理论,由许渊冲先生首次提出。“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化”即等化、浅化、深化;“之”即知之、好之、乐之;“艺术”即翻译是艺术;“创”即翻译就是创作;“优”即要发挥译文优势;“竞赛”即译文要来自原文,而要超过原文。这一理论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有自身的一些局限。本文在此做一浅见。  相似文献   

4.
曾杭丽 《科教文汇》2014,(10):130-131
通过对卓振英译《大中华文库·楚辞》“形式”的研究,发现卓振英通过还原法、调序法、延伸法、实现译文押韵;通过调序法、换字法、标点法再现原文节奏;并通过音节缩略、以短代长、信息转移实现样式的形似。通过对其“诗化”翻译技巧的探讨,以期给中国典籍英译“以诗译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了模糊理论的概念和内涵,阐述了它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及其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即戏剧;诗篇;散文和小说.文章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语际转换中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模糊理论的作用不可低估,不可或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忠实和流畅地传递原文的风姿和神韵.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新一代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凝聚全国人民意愿的奋斗目标,它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努力,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中国梦”居于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最高层次,涵盖了大学生社会理想的全部内容.笔者认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实现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对提高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效性都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更正启事     
由于编辑失误,本刊2014年8月(中旬刊)第204页(上接第199页),第12行,原文为“± ba2”,现改为“± b2a2”。特此更正,敬请谅解。  相似文献   

8.
田怡 《科教文汇》2008,(2):51-51
把实现了极限信息速率传送(即达到信道容量值)且能做到任意小差错率的通信系统,称为理想通信。香农只证明了理想通信系统的“存在性”,却没有指出具体的实现方法。但这并不影响香农定理在通信系统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慧 《科教文汇》2008,(20):256-256
由于社会、历史、环境、习俗、宗教、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翻译要实现两种语言的完全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翻译时,译者有权利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受众,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有时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译者不得不在原文的基础上略有增删。“增”或“删”的翻译手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科协论坛》2008,(5):20-20
近日,《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表彰奖励办法(试行)》及《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2008年工作要点》,已由全国“讲理想、比贡献”(以下简称“讲、比”活动)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地印发。 《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表彰奖励办法(试行)》指出,对在“讲,比”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对表彰奖励的范围和条件、组织和管理等内容作了具体要求:荣誉称号分为全国“讲、比”活动先进集体、科技标兵和优秀组织者:全国“讲、比”活动评选表彰每两年开展一次,  相似文献   

11.
康宁 《科教文汇》2008,(4):162-162
传统的翻译伦理研究集中讨论“忠实”与“叛逆”的问题,重点是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凸现了译者对原文作者的单向的忠实和伦理责任。这种伦理观在切斯特曼总结的伦理模型中被称为再现伦理。对等是翻译中语言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原文与译文,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赖斯的翻译思想以对等为基础,集中体现了对等再现伦理。  相似文献   

12.
肖小燕 《科教文汇》2008,(3):139-139
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既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又要“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更要读来“像原文一样流畅”。朱纯深在翻译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的过程中就很好地实践了著名翻译理论家Tytler的这三奈翻译标准,成功地传达了《匆匆》的思想内容,再现了其诗一般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如果说,理解是对原文的接受,那么,解释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阐发。在这个意义上,译者既是对原文的接受者即读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再创作者。传统的解释学(Hermeneutics),从古希腊的解释学,中世纪的“释义学”和“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读者的大致相同的感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习惯用法、思维方式及文化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的变幻显然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本着“忠实通顺”的原则,正确理解原文的意义,认真领会原文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照搬原文的词语或结构,逐字逐句地“硬译”从汉译英的角度,从几个方面,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翻译的特点,对汉译英一些基本技巧进行总结,使其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凌华 《科教文汇》2011,(33):F0002-F0002
中国文人向来爱竹,东晋王之猷有“不可一日无此君”之说,宋代苏轼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居处栽竹,固然是最理想的文人生活环境,而真要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日日与之相对,涵养清韵标格的品操,这可是文人们一直向往的桃源情结。  相似文献   

16.
周卿 《科教文汇》2008,(23):254-255
新闻标题通常被视为新闻报道的“灵魂”。英语新闻标题通过使用缩略词,引经据典,巧用修辞,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以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为切入点,从三方面提出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特色:(一)直译或基本直译,(二)意译,(三)体现原文修辞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用商务智能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流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华  张立厚  宋静 《情报杂志》2005,24(10):61-63
从信息组织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多数客户关系管理(CRM)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论述了商务智能(BI)与CRM的结合,可以完善现行CRM中信息组织流程的缺陷,并最终帮助企业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8.
科技英语文体重在传递和交流信息,要求准确无误,久而久之形成了科技文体文采不足的误解。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翻译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以准确再现原文信息,为达目的,许多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地采用原文结构,甚至一味追求字对字的翻译,置译文可读性和美感度于不顾。而事实上,科技英语用词简洁,语法结构严密,逻辑性很强,无时无刻不彰显着一种阳刚之美(mas-culinity)。相比之下,汉语重意合,句式结构松散疏放,呈现出一种“阴柔”之美(femininity)。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科技英语汉译中从阳刚美到阴柔美的转换,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增加科技英语汉译的美感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海量科技文献中存在大量潜在“精品”文献,如何识别并利用此类文献是目前较具现实意义的 研究问题。【方法/过程】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人工智能领域1990-2010年期间的文献原文及引文数据为 样本,构建该领域文献原文-引文特征向量空间,融合决策树和逻辑回归模型对文献特征向量空间进行模型训练和 潜在“精品”论文识别的测试应用。【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发表五年后被引量”特征变量的加入能够显著提升 决策树和逻辑回归模型的识别分类效果,使得两类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 84%和 89%以上,提升幅度达到 20 多个百分点。逻辑回归模型的识别效果始终优于决策树模型,通过调整两种模型的超参数,能够使得模型获得更 理想的识别效果。此外,早期人工智能领域科学研究仍处于小团队协作阶段,领域文献的基金支持和开放获取程 度较低。【创新/局限】尽管论文创新性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实现潜在“精品”文献识别模型的建模与应用,然而仍需将 模型拓展到更多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20.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目标指引下,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了初步探讨。“粗放型”增长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不良后果,决定了它的“不可持续性”;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和基础条件。针对我国的国性,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重视的两个方面是: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科技进步能够解决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本、人造资本相比,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更根本、更有效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