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对青少年学生体育品德培养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指出青少年学生在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方面存在不足。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树立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修正体育品德培养计划和目标;丰富体育品德教育方法,完善体育品德评价体系;掌握体育品德知识,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利用课堂教学阵地,拓展实践教育形式。有利于广大体育教师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育品德水平。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体育课程资源给予助力.学校体育教育要想更好的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要对当前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通过对学校布局的研究提出了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并对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目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剖析,最终为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1987—2021共34件《教育部工作要点》进行文本分析,从支持保障、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制度建设和卫生健康等5个维度探讨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研究发现,支持保障领域从必要体育设施的配备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体育教学领域从课程改革的推进到课程体系与教师发展的互动;课外活动领域从体育锻炼的倡导到体育课内外学练内容的衔接;制度建设领域从制度、标准的建立到评估、监测的驱动;卫生健康领域从"防病、安全"的保障到健康教育与主动干预的深入。进而提出优化策略:构建以体育人"共同体",引领主体间体育资源的融合;强化教师课程责任与职业认同,为课程改革注入新活力;完善"学、练、赛、评"闭环,推动课内外学练内容衔接;推动多元参与,强化"监督-评估-问责"的政策执行;突出素养引领,强化体育与健康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4.
适能与健康教育应是目前高校体育关注的重点,但高校体育基本是以单项或多项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导的课程,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与健康相关联的适能内容的教育,难以达到培养终身锻炼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发展新的课程模式,增加更多以个体为导向、知识为基础的体育课程。本研究是以行为理论作为学习的依据,探讨运动教育与适能教育的交互组合课程模式,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课堂和课外活动的动机,促进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提出了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即改革现有的体育课程设置体系,把中学体育教育与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体育生活化教育,让大学体育教育走进学生生活,使学校体育教育真正为中学生生活服务,满足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研究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健康干预教育,探讨维双向的复合性运动处方在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中的实施形式和方法,及其对改善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维度。结果表明,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应用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锻炼技能。  相似文献   

7.
陈肖  李恩荆 《湖北体育科技》2016,(12):1044-104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青少年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5个方面阐述家庭体育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家庭体育对青少年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主要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析,内在因素表现在家庭父母、家庭情况、家庭环境;外在因素表现在学校体育的制约和社区体育的制约。为此提出青少年学生家庭体育运动行为的策略研究建议应加大对家庭体育的宣传,转变体育观念,提高父母对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参与重要性的认识;从城乡两地出发,加大青少年公共服务组织建设;融合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构建青少年学生体育参与家庭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借由体育课程的特性及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依据,参考各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提出了体育课程存在的意义旨在使大学生获得体育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以便在离开学校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实现自我体育教育,由此形成大学体育教育社会化的趋势。随后,讨论了在此趋势下完成大学体育课程所遵循的方法与原则,期望能够帮助教师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大学生适应社会体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体育新课程中的运动技能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胜光 《体育学刊》2007,14(2):92-94
针对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误区,分析体育新课程中运动技能内容的多样性、健康性、差异性,以及运动技能学习的整体价值,提出了新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策略是:重新认识运动技能包含的内容,开发与利用好运动技能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学生差异进行运动技能民主化教学,做好运动技能学习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健康信念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采用锻炼行为交互作用、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业余时间体育锻炼5个量表对878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试图构建青少年锻炼行为促进模型,并给出科学的干预策略。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受到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外因潜在变量和体育教学、学校保障、制度安排、运动认知、家长影响、家庭支持、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体育文化和社会舆论10个内因潜在变量的影响;(2)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自我效能、体质健康信念均对青少年锻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比较得知,学校体育的预测能力最强;(3)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产生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量大于直接效应量;(4)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进行干预,从宏观角度,应以社会环境为基础层,家庭教育为发展层,学校体育为创新层进行系统干预;从微观角度,应重视和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in promoting an anti-doping culture in adolescents. Participants were 218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ending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in Greek secondary education. Student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measures of attitudes towards nutritional supplement and doping use, social norms and norm salience, and values and harms of sport. The intervention consisted of 10 teaching units focusing on the health, mor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nutritional supplement and doping 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rvention group participant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weaker attitudes towards doping use, and increased norm salience. Health was rank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of sport in both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 and doping use was rank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reat to the integrity of spor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policy making and the role of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s in promoting an anti-doping culture in young people.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改革,强调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文化素养、良好身体素质的职业院校学生。篮球在我国具有很高的普及度,尤其是对男生来说,篮球已经成为了他们锻炼身体和日常休闲中最为普遍的一项运动。本文即在分析在高职篮球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作用的同时,探析在高职篮球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In social constructivist educational theory, the classroom is seen as a community of learners. According to social constructivists, learning occurs through peer interactions, student ownership of the curriculum and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hat are authentic for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teachers used social constructivist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student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meanings, and how students constructed knowledge and meanings in two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s. A qualitative naturalistic design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over a five-month period with two experience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Data included 11 weeks of observational field notes and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cross-case and inductive analysis.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teachers' strategies created a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which students actively constructed knowledge and meanings by making connections to their peers and by connecting physical education to their lives, their communities, and the real world. Students shared information, assumed leadership and responsibility, and became decision-makers. By connecting to their peers, students felt supported in their learning. This study offers additional findings in support of social constructivist pedagogy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at encourages individual growth and social awareness in communities of learners.  相似文献   

14.
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是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方面的直接体现,是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工作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响应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有关青少年体育素养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全面梳理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的相关成果,并从以往研究中发现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具体途径和相关对策,同时也为后续加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育、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以及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提供参考和样本。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成果集中在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概念界定、提出的背景、构成要素、培育现状、影响因素、评价指标、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国际经验以及青少年体育素养的促进策略等8个方面。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在研究内容上集中在概念辨析、要素构成、评价指标以及培育现状及策略上;在研究方法上集中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证研究方法偏少;在研究理论上集中在素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认知主义理论上。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的未来展望如下:第一,体系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青少年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第二,途径上采用多种措施协同发力共同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责无旁贷;第三,目标上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把培育青少年体育素养放在重要位置和关键环节;第四,效果上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靠人才。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下普通高校体育课在线教学的实施。研究认为: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在线教学面临课程资源短缺、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常规教学计划难以在线实施、学生居家锻炼条件受限并对在线体育课存在疑虑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体育教学理论、学校师生现状等情况,提出体育课在线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成立疫情防控期间教学指导小组开发优质体育课程资源,培养与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统一体育课教学进度安排,贯彻体能锻炼主线;利用智慧课堂平台灵活开展在线教学;构建多种交流对接平台,保证教学渠道畅通;视疫情发展分阶段推进计划预案。实施效果: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了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掌握了较多的体能训练方法,实现了体育课在线教学系统的有序开展,达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下教学目标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后疫情时期体育学科开发与运用在线教学资源的发展方向,指出了常规体育教学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为普通高校疫情及后疫情时期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重点探讨一体化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多元内涵与基本特征,认为一体化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总体上是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与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具体而言,不仅突出政策导向,也强调课程的服务性,注重促进全面发展的时代性。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基本内涵聚焦于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等的多元整合,其中,纵向衔接主要指的是课程内容;横向一致是相对的,主要是基本运动能力,也包括“定级不定项”的专项运动能力;内在统一多指目标维度知、能、行、健的统一性;形式联合聚焦组织形式、修学类型等的多元化联合实施。一体化体育课程呈现科学性、系统性、衔接性、适宜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试论构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分析了现行体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体育教育观念陈旧、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陈旧等。在此基础上依据“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提出了建立以身体教育和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教学内容体系,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是针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教学内容连贯性不强、纵向衔接不畅、课程设计满足学生对终身体育和身心健康发展需求不足等现象的体育课程建设模式。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推进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贯彻“立德树人”工程的关键环节,尤其对培育实际参与体育强国以及“立德树人”工程建设的专业人才意义十分重大。鉴于体育课程一体化存在的建设困境,坚持问题导向,从现阶段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入手,重点研究一体化课程实践运行面临的制度困境、实施困境以及监督困境,发现目前课程一体化建设正陷入制度困境、实施困境以及监督困境之中,其建设受制于认知不统一、内容不统一、队伍建设不统一。为此,基于对困境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突破困境的实践路径,即从统一目标上加强理念层面的顶层建设,从统一教学上加强内容层面的顶层建设,从优化监督上加强监督层面的顶层规划。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已经明确强调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集体之间互帮互助,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与体育技能水平。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集体性,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合作理念,这也是小学体育教学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如今在新时期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如何在合作理念下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strategies for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during childhood are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to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and health organisations. Multi-component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approache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re firmly rooted within the literature; however, there is a dearth of research evidence pertaining to healthy lifestyle promotion within and beyond the school environment. ‘Promoting active lifestyles in schools’ represent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teachers seeking to integrate health-related learning and encourage physically active students. The essential ingredients within this book are the active pedagogies and the health-re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children from the ages of 5 to 16 years. Through a consistent formula, this book positions the longitudinal process of health-related learning at the centre of its practice, by providing age-appropriate learning outcomes, activities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within and beyond the school environment. This review seeks to examine the focus of the book and consider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existing empirical evidence base within the fiel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