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本文利用我国2008年~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回归模型的影响形式,同时,利用F检验判定需要拟合的回归模型形式,建立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以分析高科技产业的研发行为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经费的投入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绩效;然而,研发人员数量的投入却削弱了产业绩效;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显现出非均衡状态。最后,基于估计结果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武  杨大飞  雷家骕 《科学学研究》2019,37(9):1712-1720
将R&D投入分为资本投入和人员投入,构建资本投入指数和技术创新绩效指数,利用门限回归模型检验资本投入和人员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2006-2015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人员投入和研发机构数量对技术创新绩效均具有促进作用,技术获取及改造呈显著抑制作用。资本投入存在单一门限,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先促进后抑制,人员投入存在双重门限,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先降后升。样本产业普遍过度重视资本投入,投入数量超过门限值,人员投入利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12年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就人力资本、内部资金、外部技术和政府支持等创新要素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技术开发阶段,内部资金、外部技术以及人力资本中研发人员比重对产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中研发人员数量和政府支持对产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在成果转化阶段,人力资本对产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外部技术对产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内部资金对产业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关系,政府支持对产业创新绩效具有"正U型"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运用Eviews6.0软件,针对国际性技术外溢对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模型和面板数据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主要依靠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高科技人员投入、FDI利用和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也会对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通过提高新产品、新技术的质量和层次来提升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时,FDI和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会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2008—2019年28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对相关数据进行剔除缺失值和熵值法处理,构建产品创新绩效、目标导向行为下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投入、战略能力、宏观经济调控等5个指标的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并在建模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目标导向行为对于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目标导向行为下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投入均正向影响企业产品创新绩效,且研发资金投入影响更显著;战略能力主要通过对目标导向行为的作用机制间接正向促进产品创新绩效,但在长期有弱化趋势;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对目标导向行为的直接贡献率较小,其影响机制主要在于直接正向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6.
收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系统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对其影响。研究表明:(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损失在行业中普遍存在,行业间的效率差异较为明显。(2)关键因素对研发人员与经费投入松弛变量的影响为技术支持、政府支持且均显著为正,市场结构、开放程度、产权结构、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的影响均显著为负;产业绩效对研发人员冗余的影响不显著为负,对经费投入松弛变量的影响不显著为正。(3)环境因素虚高了研发效率值。(4)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是影响综合技术效率的最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产业创新速度的概念,建立了高技术产业创新速度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并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和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创新速度受要素投入、利润、产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产业规模对创新速度的影响最大;产业创新速度与利润之间互动效应显著,利润较高的企业更愿意加快产业创新速度;研发经费投入的绩效总体较高,利润和创新成果对研发经费投入形成了良性反馈;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有待提高,重大创新较少,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1—2010年中国33个两位码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估计了政府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控制住企业平均规模等相关变量的影响后,结果显示:不同行业的创新机会差异使得政府研发投入的贡献在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国有企业的弱创新激励以及易获得政府研发资源的特性,对产业的创新绩效具有两面性;政府研发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企业寻租行为不利于产业创新绩效的改善。本文的主要发现对于全面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政府研发投入应向创新机会较多的行业倾斜,在确立企业研发活动主体地位的同时,扩大市场机制配置研发资源的范围,加快推进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集聚理论和企业创新理论,将产业集聚分为规模集聚和空间集聚两个维度,构建了产业集聚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影响作用的计量模型,进而利用1995—2012年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对相关参数进行了估计和检验.相关结果表明: 高技术产业的规模集聚和空间集聚与其研发投入强度均呈倒U形关系,应重点控制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在对研发投入强度的作用上,规模集聚和空间集聚存在相互替代效应,中小企业增强了集聚区创新活力,大企业的空间扩张则丰富了集聚所需资源要素;不同的细分行业,集聚对研发投入强度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李柏洲  王丹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87-1997
基于PP-SFA模型对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影响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具有速度特征的时空演化模型分析专利密集型产业效率动态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处于一般水平,仍有可提升空间,不同专利密集型产业间产出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且发展不平衡。对于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影响因素,政府支持、研发投入强度、竞争程度、研发外部经费均对产出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研发投入强度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在时空演化方面,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11.
曹勇  苏凤娇 《科研管理》2012,33(9):22-31
技术创新投入对创新绩效具有直接影响。本文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改进的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1995-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首次对高技术产业整体及其下属5个典型行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整体与其下属行业之间、以及下属各行业彼此之间,其技术创新投入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即使相同的投入要素在不同行业对初始创新绩效和最终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也有显著差别;R&D投入和非R&D投入对创新绩效都有重要影响;对于不同行业创新资源的高投入并不一定都能带来高产出。在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就今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界定产业创新速度的概念,认为其对高技术产业的直接作用机制包括国家创新效应、政府创新驱动压力、集聚竞争效应、规模经济效应,间接作用机制包括研发资源带动效应和研发资源配置效应。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速度对创新成果的贡献显著,其弹性系数为0.368;产业创新速度同时存在研发经费的门槛效应和研发人员的门槛效应,高水平研发投入地区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更大,研发人员中等投入水平地区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最低;协同创新与研发人员投入绩效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杨力  刘敦虎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9):169-176
重点探讨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利用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测度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检验教育资本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研发投入度等相关因素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排除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等控制变量的影响外科技服务业集聚度对产业升级存在显著影响,且存在时空和区位上的差异.因此,我国未来产业升级应根据各地区特点制定差别化政策,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  相似文献   

14.
曾瑶 《预测》2023,(4):51-57
研发投入经济效益是衡量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2010—2019年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的时空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呈现波动性上升的态势。(2)区域间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存在差异性。其中东南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最高,西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最低。(3)区域间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存在集聚效应并呈上升趋势。(4)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质量、信息基础设施和专利申请数量有助于促进本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对相邻地区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平  张俊飚  徐卫涛  李树明  赵可 《资源科学》2011,33(11):2107-2115
本文利用我国1997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取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探讨了高技术产业R&D资源投入与高技术产业发展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①高技术产业R&D资源投入与产业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产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产业发展具有正向长期均衡关系,产业专利申请数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反向长期均衡关系,而研发人员数量投入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显;②高技术产业R&D资源投入与产业发展的长期均衡存在短期修正效应,具体来讲,产业研发经费支出及研发人员投入变量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长期均衡存在短期修正效应,而产业专利申请数变量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长期均衡不存在短期修正效应。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吸收、增加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是保持高技术产业R&D资源投入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政府经费投入、企业经费投入、银行科技贷款、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作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投入变量,新产品销售额作为产出变量,首先采用面板数据研究投入要素贡献的弹性系数,然后采用SBM超效率模型测度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最后运用系统广义矩(SYS-GMM)分析投入要素节约对效率提高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经费贡献的弹性系数和资源利用率最高,拥有最高的绩效;政府经费投入与银行科技贷款的绩效较低,要素贡献的弹性系数和资源利用率较低。提高企业经费投入的利用率对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政府科技投入,提高银行科技贷款的利用率对效率提高的影响较小。我国科技绩效总体处于缓慢升高的状态,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17.
俞立平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46-1654
本文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下降的原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位数回归、状态空间方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并没有走上对引进技术依赖过重的道路,引进技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引进技术对创新成果贡献的弹性系数随着时间的推延和创新成果规模的增加在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仍处于对引进技术的适应期,引进技术的总体绩效仍然不高,引进技术与创新成果无关;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投入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消化吸收水平不高。引进技术下降的原因包括: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适度控制技术引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发展是有利的;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对引进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邹亮 《科技广场》2011,(8):101-104
本文实证分析了包括FDI、进出口和公共R&D等国内外不同技术溢出渠道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创新和新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自身的研发投入是产业创新的基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公共研发是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关键因素;通过出口学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提升产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FDI流入和技术引进没有给产业带来模仿创新和技术泄露。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献研究构建节能服务产业秩序与治理绩效的关系模型,并以广东地区企业为背景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制度秩序和市场秩序对节能服务产业治理总体绩效和不同维度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制度秩序和市场秩序对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制度秩序还通过影响市场秩序间接影响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是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的根本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各省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利用计量方法考察了市场竞争度、研发投入等对各效率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各地差异显著,且大多数省份都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研发投入冗余以及各因素的非协调发展是造成非有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