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本文以时尚为主要研究视角探索鲍德里亚的思想。作者发现在其总体思想经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向的同时,他对时尚功能的看法也发生了从指意到自指的转变。在具体分析了鲍德里亚时尚是仿真仙境的观点之后,文章认为这一观念对现实批判具有启发性意义。同时,作者对其真实和意义终结的断言提出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与媒介现实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德里亚是当代著名后现代思想家,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理论以及有关当代媒体、艺术和社会话语。①鲍德里亚立足于批判的视角,对以电子媒体为技术特征的媒体社会和相关的消费社会提出了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本文通过对其后现代主义媒介理论的扼要分析,对鲍德里亚激进理论所蕴涵的虚无主义倾向提出质疑,并进一步思考后现代主义媒介理论对传媒多元化、民主化、服务公众等重大课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分析对后现代社会媒介的三种研究路径,从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丹尼尔·贝尔以及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鲍德里亚的不同学科思想出发探寻西方学界对后现代社会中媒介分析的足迹,以揭示大众媒介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的逝世引起世界学界的关注。本文重点论述了鲍氏关于后现代社会传播的批判观点:后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对物的消费聚焦于物的符号意义;传媒已不是再现真实的工具;世界的意义只是在媒体的符号复制中获得。作者认为,鲍德里亚对这种社会的批判性揭示十分深刻,虽然学界内部亦有批评他认识偏颇的,但他的论述能够让我们面对全方位涌来的信息保持清醒的头难。  相似文献   

5.
宋晓蕾 《今传媒》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英剧《黑镜子》进行深入研究,以鲍德里亚、詹姆逊和波茨曼的理论为工具,结合《黑镜子》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此对后现代社会拟像主宰、极度异化、娱乐至死的媒介文化做出一定的思考和反省.  相似文献   

7.
张娜 《当代传播》2012,(2):47-48,51
媒介时代,泛娱乐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娱乐与政治这两个力量悬殊的字眼,在消费主义和后现代文化的政治经济语境中,在大众传播平台上,权变出种种新的形态。本文对政治传播泛娱乐化的种种表征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发现娱乐民主旗帜并不能掩盖政治经济因素的操纵,政治新闻娱乐化也不过是政治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变通之策,而政治秀的活跃则流露出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博弈中的政治冲动。  相似文献   

8.
刘质浩 《东南传播》2015,(12):118-119
近年来,电视新闻产生了普遍的娱乐化现象,表现为弱化对严肃信息的传播,新闻报道目的是追求社会轰动效应等。担负着社会责任,具有向公众传达信息功能的电视新闻出现娱乐倾向无疑是对新闻界以及社会的伤害,有必要深究电视新闻娱乐化表象下的原因。笔者主要从电视媒介本身特性,媒介经济,受众需求角度对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进行解析,希望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娜 《新闻知识》2012,(12):49-50,22
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使"娱乐化"手段渗透到各行各业,品牌也开始利用娱乐化手段来进行传播。本文认为"娱乐化"是信息海量化、媒介互动化、产品同质化背景下品牌传播的有效手段,并尝试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对此现象进行解析,同时也提出品牌传播"娱乐化"面临着"限娱令"的限制,传播难以保持持续性,以及互动媒体的不可控性等困境。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社会不仅给公众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引领人类步入了价值多元的信息时代。当人类享受浩如烟海的信息提供的便利之时,也被纷繁的信息所麻痹,相应地便渴求得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理解,需要大众媒介承载事态分析、观点解读等重任。因此,本文试图从网络博客的普及、后现代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受众理性思维能力的减退和故事化、娱乐化新闻报道的繁荣四个方面,分析纯新闻报道方式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媒介生态是媒介、社会和受众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的一种社会文化。本文分析了新闻娱乐化这一近年来显著现象,认为传媒实力不足以逃避监督政治权力、传媒市场化运作、传媒消费主义三者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新闻娱乐化对媒介生态的消极作用,即媒介生态资源多样性面临危机;媒介生态结构功能失衡。  相似文献   

12.
杨馨 《新闻界》2020,(2):60-68
在媒介化社会逐渐成为现实的今天,媒介化理论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夏瓦将媒介化视为基于媒介制度的社会结构化转型,库尔德利则将媒介化视为媒介成为人类社会"元资本"的实践化进程,但他们的理论或是面临着坠入结构功能主义窠臼的风险,或是面临着"意识形态批判"的指责。在媒介已经下沉为一种经济基础的今天,只有对"媒介化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更好地理解媒介化力量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奠基与形塑。  相似文献   

13.
张斯童 《新闻传播》2012,(1):123-124
"媒介化的今天,已经悄然形成了媒介化的社会,各个领域充满了娱乐色彩,我们都被娱乐化了。"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性的渗透,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我们真的需要被娱乐,还是我们要将娱乐进行到底才能获得现在的所谓的精神文明。或者,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本来是不存在鸿沟的,只是我们后现代人给文化区分的定义。又或者我们被娱乐性文化的世界给收编了,我们是新一代"被娱乐纳粹主义者"。对于整篇文章的把握我只力求在一个娱乐性的思考上,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重新审视社会的娱乐性,人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到底社会是文明了,还是出现了倒退呢?希望我的这篇文章的阐述,能够提供大家一些思考的角度,让大家静下来思考。  相似文献   

14.
闫敏 《新闻知识》2012,(7):80-8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界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日益突显,当今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活动中不容忽视的现象。有人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也有人将新闻娱乐化看作是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事实上,虽然新闻娱乐化对当代中国大众媒介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但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的特征、影响、利弊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力图对新闻娱乐化现象得出一个客观的解读和认识,使人们正确看待这一问题,从而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宋晓蕾 《报刊之友》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朝后现代的转变,媒介为大众制造了新的媒介景观,全民狂欢的盛宴来临,现代人已经感染了一种叫流行性物欲症的病毒,广告在这场活动中首当其冲。本文主要论述广告媒介与消费社会的关系,并运用大众文化批判视角对后现代的广告及消费行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从前人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出发,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等论断,并以这些观点为基础,论述了电视本身的特质对社会公共话语娱乐化的影响和对人们思维的危害。对于已经步入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娱乐至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人们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国可以说是处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元文化并置的语境中,是一个极其混杂的价值与文化形态.我国大众媒介娱乐化风起云涌,背后的原因是复杂而多重的.本文试图从传播技术、政治、市场经济、文化四个方面人手,来揭示媒介娱乐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中旬,台湾壹传媒集团旗下的《苹果日报》推出了一种名为“动新闻”的新型新闻报道样式,因其过渡渲染血腥暴力在台湾引发巨大争议。本文运用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分析台湾“动新闻”事件,认为“动新闻”可以作为鲍德里亚关于“仿真社会”和“意义消解”这些后现代预言的直接体现。它有可能加重真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界限的模糊,并使新闻成为对消费欲望与感官欲望的无意义模仿,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警惕。同时,文章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批判性思考,认为“动新闻”将新闻叙事中的想象因素突出出来,对研究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变革与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揭示媒介娱乐化的本质、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晓示媒介娱乐化的动因、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展示媒介娱乐化的生态,以期帮助人们全面、深入地把握媒介娱乐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