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耕地质量监测是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和产能变化的必要手段,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不仅能保证监测精度,还可以减少监测成本。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域,结合区域耕地质量的实际状况,运用6种抽样方法抽取耕地单元作为监测样点,并计算和比较不同抽样均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和相对抽样精度。结果表明,抽样精度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而提升,速度由快变慢。与简单随机抽样相比,在抽样精度方面,系统分层抽样和系统等距抽样的优势极大,并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优势扩大;等别分层抽样的优势较大并且平稳;乡镇分层抽样的优势不大。网格分层抽样不但没有优势,反而可能造成精度的损失。不同的抽样方法在满足相同的监测精度时所需的样本量差异显著,合理的抽样方法在满足监测精度的同时,可以明显地减少样本量。本研究有助于选择出最合适的抽样方法,以期为耕地质量监测中不同抽样方法的精度比较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2.
耕地质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科学布设耕地质量监测样地是支撑实时掌握国家耕地质量的关键技术环节。当前对耕地质量监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级和县级尺度,缺乏省级尺度。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在省级标准样地基础上进行耕地监测样地数量和质量代表性两方面的优化,进而形成省级耕地质量监测布点的技术方法。本文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和面积代表性指数对标准样地的空间分布和数量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原144个标准样地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但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监测布样的要求;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确定理论监测样地数量为194个;以“耕作制度二级区-土壤类型-地貌-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结合《中国土地资源图集》中的中国土地潜力分区图,将内蒙古划分为14个监测控制分区;依据“等别-监测分区”的控制顺序和优先选择标准样地的原则修正监测样地数量和确定其空间位置,最终确定省级监测样地数量为219个,其中标准样地124个,新增监测样地95个。依据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省级监测样地布设,一方面可以建立起省级尺度符合耕地质量空间变异特征的耕地质量监测布设样地体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家和县级耕地质量监测工作之间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耕地质量监测是当前国家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和产能变化的重要工作手段。合理布设耕地质量监测样点可以大幅提高耕地质量监测的效率。以河北省黄骅市县域耕地为研究对象,以耕地的质量属性和空间位置属性为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区的划定依据,采用空间聚类法生成20种备选监测区方案,通过综合比较方差、抽样误差、抽样效率和抽样弹性系数,选出初始监测区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局部优化,最终生成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区方案,最后以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区为分层依据,运用分层抽样法布设了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样点。研究表明:①在抽样误差为1%的要求下,分区数为65的备选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区方案的综合样本容量为77,抽样效率相对较高,被选定为初始监测区方案;②随着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区数目从5增加到100,相同监测区内耕地单元之间在空间位置和耕地质量等别上的差异程度由快速减少到趋于平稳;③在布设相同数量的监测样点时,本文提出的基于空间聚类分层抽样的样点布设方法在表土质地、剖面构型、盐渍化、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灌溉条件和国家耕地质量自然等指数等因素方面的抽样误差分别为0.37、1.02、1.39、0.91、0.31、1.53和1.27,均明显低于传统的等别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网格分层抽样,具有较高的抽样效率。研究成果可为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样点布设相关工作和研究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4.
李贺  何志杰  黄翀  刘庆生  刘高焕  张晨晨 《资源科学》2021,43(12):2403-2415
橡胶林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林种和战略物资,及时、准确掌握橡胶林时空动态信息对于可持续的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和维护生态环境健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探索缅甸孟邦橡胶林的时空动态过程,本文选取2000—2019年Landsat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利用连续土地覆被变化检测与分类(CCDC)算法,通过变化检测,得到研究区的各连续变化像元;然后,利用随机森林(RF)算法对变化像元进行分类得到橡胶林及相关地物分类结果;最后,在精度验证的基础上,探索分析橡胶林时空演变和造成的其他土地覆被类型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Landsat时序遥感数据,结合CCDC算法可以准确提取橡胶林及相关地物的时空分布,总体分类精度优于85%,F1分数大于0.80,其中橡胶林的分类精度优于80%。②2000—2019年缅甸孟邦橡胶林分布格局总体呈逐年扩张趋势,至2019年橡胶林面积由7.25万hm2增加至19.72万hm2,面积增加1.72倍。③从土地利用转换角度得出,橡胶林的扩张主要由天然林和耕地转换而来,20年来转换总面积为12.47万hm2;其中,天然林减少面积最大,为10.52万hm2,占总土地变化面积的84.36%。橡胶林扩张受社会经济因素的价格影响,20年来,橡胶林扩张造成的天然林和耕地变化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少趋势,与橡胶年平均出口价格波动速率基本吻合。相关结果可以为当地橡胶林持续监测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科学合理地选择空间区位划定基本农田对提高耕地保护效率,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在确保耕地质量的前提下,考虑耕地的空间稳定性及其尺度内的水平作用和尺度之间的垂直作用,运用EB修正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从市级、区县、乡镇三个尺度开展基本农田空间区位选择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建设占用耕地是影响基本农田空间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存在单尺度内的空间聚集和分散以及不同尺度之间的作用等特征。根据不同尺度的LISA图发现,LH类型区耕地的建设用地需求高,空间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非农转化;而LL类型区耕地的建设用地需求低,耕地空间稳定性好,不易发生非农转化。将研究区划分为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四个区域,其中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可作为基本农田的较适宜和适宜划定区域,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黄梅县刘佐乡、孝昌县花园镇、汉川市田二河镇、蔡甸区永安街道等,该结果与单尺度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和实地挖掘土壤剖面、农户调查等数据,采用空间叠置、地统计学、统计检验等方法,对内蒙古达拉特旗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样点布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县域耕地等别监测分区、样点布设方法和精度检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控制区的划定可以依据耕地自然质量控制区、利用等值区和经济水平等值区,通过空间叠置,确定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控制区;②监测样点的确定可以依据地统计学空间分层抽样的原理,计算监测样点的总数量,采用面积比例分配方法确定各监测控制区监测样点数量;③达拉特旗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共划分20个监测控制区,并布设了36个监测样点,经统计学检验,监测样点的代表性程度满足地统计学代表性要求。达拉特旗县域耕地等别监测样点布控方法的建立可以为其它县域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提供借鉴,为我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相慧  孔祥斌  陈培雄  李立强 《资源科学》2014,36(6):1203-1210
本文基于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和实地挖掘土壤剖面、农户调查等数据,采用空间叠置、地统计学、统计检验等方法,对内蒙古达拉特旗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样点布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县域耕地等别监测分区、样点布设方法和精度检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控制区的划定可以依据耕地自然质量控制区、利用等值区和经济水平等值区,通过空间叠置,确定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控制区;②监测样点的确定可以依据地统计学空间分层抽样的原理,计算监测样点的总数量,采用面积比例分配方法确定各监测控制区监测样点数量;③达拉特旗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共划分20个监测控制区,并布设了36个监测样点,经统计学检验,监测样点的代表性程度满足地统计学代表性要求。达拉特旗县域耕地等别监测样点布控方法的建立可以为其它县域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提供借鉴,为我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杨建新  龚健  李江风 《资源科学》2016,38(8):1525-1537
本文探索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LSSVM)获取元胞转换规则的可行性,并应用于复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以湖北省鄂州市为研究区,以1991-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作为模型训练数据,运用改进的ROC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LSSVM和逻辑回归方法获取的元胞转换规则,在此基础上运用LSSVM-CA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13年的土地利用情景,并对2020年和2030年土地利用情景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LSSVM对数量较大、变化过程较复杂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模拟效果更好,如耕地、建设用地、养殖水体和其他用地;②与2013年实际土地利用情景相比,LSSVM-CA模拟结果总体精度为0.80,Kappa系数为0.73,处于较高一致性水平,优于逻辑回归-CA模型结果;③未来,鄂州市主城区、城西新区、“葛华新城”、“红莲湖新城”以及南部的花湖开发区、沼山镇、太和镇建设用地需求较大,将占用大量耕地,东部和南部低丘岗地区的耕地将大量转变为林地。研究结论为LSSVM方法可用于获取元胞转换规则进行复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模拟结果可为研究区土地规划、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柳荻  胡振通  柳金昊 《资源科学》2022,44(2):350-364
休耕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探究休耕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对于评估和完善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为例,运用330个农户样本的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收入水平休耕农户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整体上具有正向影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约24%;农户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来增加间接收入实现增收,而无法实现非农就业的休耕农户收入会减少。②休耕生态补偿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收入影响存在差异,对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低收入、中等偏上和高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影响不显著。③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受到农户自身特征的影响,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平均健康程度、村干部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耕地面积、租入耕地、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完善休耕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充分尊重农户休耕意愿,着力解决休耕区域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问题,对于低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可以提供公益性岗位等特殊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0.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城市化过程已经成为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估算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城市化过程对于定量评估城市化过程造成的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江苏省为例,通过1985—2015年间5期江苏土地利用与覆被(LUCC)数据,分析近30年来江苏省城市化过程。同时,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对应年份的NPP,引入分段线性回归拟合的方法精确评估城市化过程对NPP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借助线性拟合方法可以有效提高NPP损失评估的精度;江苏省1985—2015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呈缓慢的上升趋势,累计扩张10 452.74 km2,2005—2010年间扩张最快,苏南快于苏北;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NPP)为(33.3~40.23) Tg C/a,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中南部的盐城与南通最高;近30年来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累计造成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损失约为4.43 Tg C~5.99 Tg C,其中,耕地被占用损失最大,湿地次之。研究预示,苏北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将大于苏南。提高未来城市化的质量,特别是绿地率,可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大兴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控制点布设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胡晓涛  吴克宁  马建辉  赵华甫  王倩 《资源科学》2012,34(10):1891-1897
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把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探讨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控制点布设方法。大兴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变异半径为3.72km,布设理论监测样点43个,监测样点的控制范围为1086hm2,但若考虑到土地利用规划、土壤类型(亚类)、自然等各等别面积比例、利用等各等别面积比例、土地整理项目区、样点覆盖全面性等因素,监测样点合理布设数应为46个才能满足研究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精度要求。研究表明,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在研究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样点布设过程中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监测样点的代表性和耕地质量监测信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指数法的陕西省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红霞  李锐  任志远  薛亮 《资源科学》2007,29(3):170-176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并结合李晓文等人提出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计算了陕西省101个县(区)2000年~2004年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和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分析了陕西省近年耕地和粮食生产时空差异:①陕西省近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较大;②全省耕地变化空间差异显著,大部分县(区)耕地减少,少部分县(区)耕地有所增加或保持数量平衡;③以小康水平粮食标准400kg/人·年为参照,全省整体处于不足状态,101个研究县(区)中,有66个县(区)处于不足状态,1个县(区)处于临界状态,34个县(区)处于富余状态。针对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现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品种、加强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调整大农业结构等措施来提高粮食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3.
赵佳琪  陈英 《资源科学》2012,34(8):1461-1468
农村土地实行均包制,从而导致土地被分割,农户承包地细碎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耕地田埂系数逐年增加。本文针对河西走廊地区永昌县6个镇4个乡的109个行政村的农户,选取10个样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出影响耕地田坎系数各因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走访调查农户对分家析产的意愿及结合土地分等定级进行土地承包分配的意愿。结果表明,分家析产后大多数农户耕地中耕地田坎系数明显增加,实际耕作面积减少。最后结论认为,分家析产会影响耕地田坎系数,进而影响到实际耕作面积,最终制约土地利用集约化的发展。因分家行为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所以借助农用地分等定级方式分配土地,有效降低耕地田坎系数,减少零碎化,减低农业成本。同时研究数据显示农户选择该方法的意愿较高,希望政府从农户具体行为入手,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土地流转改革,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苏州市与徐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蓓蓓  刘友兆  梅艳  张健 《资源科学》2008,30(7):1047-1052
不同的区域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采用1978~2006年江苏省苏州市与徐州市的统计数据,分析不同区域中耕地资源变化的特点,并定量分析了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不同区域GDP增加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苏州的耕地面积经历了3次明显的流失高峰,年递减率高达1.34%,而徐州市的耕地面积变化则相对缓和,年递减率只有0.33%,人均耕地面积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②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面积随着GDP的增加均呈指数递减趋势,用模拟的指数方程对耕地面积的估算值和实际值比较误差较小,证明用指数递减方程预测耕地占用面积随着GDP的变化是可行的;③在不同的区域每单位的GDP增长所消耗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同;④徐州市每增加1×108元所消耗的耕地面积在1978年~1999年,要高于苏州市的水平;在2000年~2006年,则低于苏州市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理作为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事业,要获得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本文结合北京郊区区县土地整理前后农户土地利用状况的调研,探讨了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城郊农户面临的土地发展权让渡机会成本、经营方式选择机会成本和就业选择机会成本,以期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和参考。结论认为:①土地开发整理在发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等级等正效益的同时,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和转用、经营限制正使农户承担着较多的机会成本;②土地发展权让渡机会成本和经营方式选择机会成本是农户选择权受到制度限制而造成的,其本质是土地开发整理这一公共产品社会成本的转嫁,而非农就业机会造成的耕地利用率低则是农户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③合理的发展权补偿、整理后土地利用经营方式的灵活选择和农产品公共物品补贴是提升都市郊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唐建  沈田华  彭珏 《资源科学》2013,35(1):207-215
评价耕地生态价值有利于了解耕地生态外部性大小,为政府制订合理的耕地补偿政策提供依据,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采用双边界二分式CVM法的Logistic模型,从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和农民的受偿意愿两个角度评价耕地生态价值.研究结果显示:①按5%的折现率计算,在WTP和WTA法下重庆耕地生态总价值分别为876亿元和2132亿元;②耕地资源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③城镇总体支付意愿和农民总体受偿意愿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情况下政府应采取农业补贴等形式解决耕地生态外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测算方法探讨——以山西省柳林县为例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本文以山西省柳林县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从剖析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的构成入手,按照耕地资源的社会功能,运用分解求和法、替代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分别从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失业保障、社会稳定等对耕地资源进行了价值测算。结果表明:柳林县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总量为152.52×108元,是该县当年耕地征用价格的10倍多,说明耕地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并在耕地资源总价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社会价值的构成来看,基本生活保障价值(Eb)占55.16%;失业保障价值(Ee)占20.57%;社会稳定价值(Vw)占24.27%,可见基本生活保障价值是耕地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耕地资源承担着保障农民生存的巨大任务。从与该县当年耕地征用价格比较分析得出,每公顷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价值和失业保障价值分别是其征用价格的5倍和2倍,说明当前耕地转用过程中,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价值被低估。因此,本文提出提高耕地资源转用的社会成本是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和提高非农建设用地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土壤盐渍化的监测是合理利用盐渍化土壤的前提,采样点数量不同会影响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的表达。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抽取了12个样本子集,探讨不同的采样点数量对土壤盐分空间变异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分变异程度较大,随着样点数量的减少,对于细节的刻画能力也在减弱,样点数量过小时(<150个),不能很好地表达空间变异结构。不同采样点数量下的预测值均方根误差(RMSE)随样本量的增大而减少,说明克里格插值的准确度随样本量的减少呈现降低趋势,平均误差(ME)则随样本量的减小而没有明显的趋势。综合ME、RMSE和ASE 3个指标可以得出,满足黄河三角洲地区县域尺度土壤盐分空间变异表达的土壤样点数量不能小于150个,相当于每1000km2需采集107个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