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尝试探索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审稿的实践经验,为同行期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以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为例,从前期准备工作、选送国际审稿人、及时催审和增审、完善审稿人数据库、激发审稿人积极性等方面详细描述了英文科技期刊开展国际审稿的具体实践,以实例阐述了国际审稿对期刊的影响。【结果】 国际审稿有助于在国际上宣传期刊、提高期刊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组建一支庞大的国际审稿人队伍和编辑借助稿件采编系统送审稿件是期刊国际审稿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国际审回率偏低是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结论】 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应当重视国际审稿。提高送审稿件质量、提升编辑业务能力、多渠道开展期刊国际宣传有利于提高国际审回率,推进期刊审稿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预防医学》杂志同行评议专家审稿行为,为学术期刊提高同行评议管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预防医学》杂志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导出实际完成时间为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同行评议记录,对审稿数量、审稿时间、超时审回和拒绝审稿数量等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评审专家超时审稿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送审稿件1000篇,涉及评审专家137人,评审专家审稿最少1篇,最多48篇,中位数5篇。审稿数量不同的评审专家审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444,P>0.05);不同稿件质量的审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7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审稿超时与审稿数量、稿件质量存在统计关联(P<0.05)。【结论】 学术期刊应保持一定数量的评审专家人数,控制好稿件送审数量和节奏;编辑部应加强初审把关、及时更新评审专家信息。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基于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探讨期刊编辑部送审工作的策略与方法。【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与逻辑推理法,系统阐释科技期刊审稿人可能存在的审稿动因并提出对策。【结果】通过分析科技期刊审稿人存在的审稿动因,提出期刊编辑部应选择审稿动力与学术实力平衡的审稿人;应主动将审稿人和稿件分类,寻求稿件与审稿人的最佳搭配;应及时传递期刊进展,做好审稿意见反馈工作,增强审稿人对刊物的认可等。【结论】在充分考虑审稿动因的基础上合理送审,有利于保持审稿人的积极性,避免审稿时滞长、审稿人敷衍完成任务等问题,以实现审稿工作预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Publons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为我国同行评审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总结目前同行评审制度面临的窘境,引入国外Publons案例,在简单介绍Publons的服务宗旨、内容和组织架构基础上,深度分析了Publons的管理模式,提出对我国同行评审制度的启示。【结果】 Publons建立了详尽的审稿人档案数据库,对审稿人工作进行统计和认证,并且对审稿人进行定期培训;Publons有规范的审稿制度,使同行评审更加开放化,能够帮助期刊寻找合适的审稿人;Publons有完善的审稿人激励机制,还与大学科研成果管理系统合作,将审稿人的评审工作纳入科研绩效。【结论】 Publons很好地解决了同行评审中审稿人面临的困窘,对同行评审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ublons 管理模式对我国同行评审制度有很大启示:建立审稿人专家库,制定完善的审稿人激励制度;转变单盲同行评审模式,鼓励开放式同行评审;定期组织审稿人培训与考核,扩大小学科审稿人队伍;同行评审技术与平台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研期刊同行评议现状,深入了解审稿人对审稿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以探讨提高审稿时效和质量的对策。【方法】基于传统同行评议模式,以审稿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审稿投入、接受或拒绝审稿原因、激励措施以及审稿专家遴选5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审稿人认为稿件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最重要,且审稿意见能显著提升论文的结果和讨论部分的质量;审稿人的实际审稿时长通常在3天以内,审稿人认可14天的审稿时限,并认可具有高级职称或被编委推荐的学者成为审稿人。【结论】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来缩短审稿时间、提高审稿效率;通过适时遴选青年审稿人,补充、活跃审稿人队伍;通过积极建立多元化审稿工作回馈机制,建立稳定的高质高效的审稿人队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科学的办刊措施,预防互联网时代频发的伪审稿事件。【方法】 确立期刊的稿件评价标准,明确符合评价稿件的同行专家资格,在互联网投审稿平台系统各个环节中执行稿件的评价标准。【结果】 期刊疏于管理将引起伪审稿事件;为了淘汰低劣稿件,期刊编辑既要博学,又要善于管理和使用网络平台系统及各种先进的防伪工具;为了公平公正的评阅稿件,编辑必须以稿件评价标准严格初审稿件,充分权衡同行评审意见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结论】 同行评审是学术期刊出版的基石。预防伪审稿必须严格执行期刊的稿件评价标准,杜绝第三方代投、代评和代写稿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医学科技期刊稿件的专家外审结论与定稿会结论的一致性并探讨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方法】 对比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中华神经科杂志》6次定稿会讨论稿件的专家外审结论与定稿会结论之间的异同。【结果】 各类稿件的专家外审结论与定稿会结论的退稿一致性均较高,而录用一致性均欠佳,专家通过定稿会集体讨论得出的审稿意见比外审意见更为严格、科学和全面。【结论】 在稿源充足的条件下,若稿件的外审意见不佳可直接考虑退稿,缩短审稿周期,提高稿件的处理效率;而有必要将外审意见良好的稿件提交定稿会进行再次讨论,为稿件的学术质量进一步把关。通过对比外审结论与定稿会结论的一致性,也可甄别审稿专家的审稿专业程度。  相似文献   

8.
开放同行评议利弊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开放同行评议的利弊,为更好地开展开放同行评议提出建议。【方法】 在简单概述开放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分析了开放同行评议的利弊,最后提出完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建议。【结果】 开放同行评议能够提高论文质量、避免审稿人滥用职权、促进知识交流、消除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改善审稿流程。同时,开放同行评议也存在一些弊端,包括增加了编辑和审稿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公众评议观点受质疑,失去不愿实名审稿人,审稿人刻意评议,作者违心修改论文等问题。【结论】 将“允许匿名”作为从盲审到开放同行评议的过渡阶段,丰富开放同行评议理论,强调编辑角色和完善评议体制可进一步改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相似文献   

9.
量化审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保军  王晋玲 《现代情报》2003,23(1):106-107,103
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量化评审因素及其权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实用的量化审稿表。经过半年的试用表明,对稿件采用量化评审可以避免审稿的片面性,缩小不同审稿人的评价差别,明显提高审搞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研国内外科技期刊实施开放式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OPR)的策略,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OPR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在30种科技期刊官方网站收集数据,总结OPR期刊的特点,比较各期刊在采取审稿模式、公开审稿人身份、公开审稿意见和给审稿人认可等方面采取的不同策略。【结果】 所调研期刊中绝大多数是出版集团拥有的开放获取期刊,其中50%是生物医学类期刊。在所调查的3种OPR模式中,70%期刊采取模式2,即公开评审结果模式;23%采用模式1,即审稿中增加公众评议环节;7%采用非主流模式3,即通过出版“同行评议书”的方式公开稿件评审过程。即使采用同一种OPR模式的期刊,其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71%的期刊采取自愿署名或匿名审稿政策,只有29%的期刊要求审稿人实名审稿。小部分期刊采取给评审报告添加DOI方式激励审稿人审稿。【结论】 当前国内外科技期刊对OPR的研究和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实施OPR的期刊总体数量偏少,今后还需要各期刊根据自己的特点探索适合自己实施OPR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报》开放性同行评审方式探索及初步成效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为我国科技期刊进行开放性同行评审提供借鉴和思路。 【方法】 介绍了《心理学报》在开放性同行评审方式上的探索,《心理学报》采用了“开放性同行评审”的一种变式——公开审稿意见。 【结果】 经过充分讨论权衡试用“开放性同行评审”方式的利弊后,《心理学报》最终决定采用“公开审稿意见”这种“开放性同行评审”的变式。 【结论】 除不能达到“缩短发表周期”的目标外,公开审稿意见的方式可以实现“开放性同行评审”的大部分初衷。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机电工程》杂志审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部分审稿人审稿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审稿不及时,审稿意见简单、模糊、意见空洞;还有些审稿意见虽有学术评价,却无具体修改内容,缺乏参考价值;审稿意见不能突出重点,针对性不强等等.以上问题曾经使杂志社处于无法主要依据审稿专家的意见来判定稿件取舍的尴尬境地.针对上述问题,本刊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系列措施,主要包括:重视量化审稿和规范稿件评估;建立动态的审稿人数据库,对审稿质量、审稿快慢等情况进行定量评价、档案登记;不断扩大审稿人队伍;适当提高审稿费,加大刊物宣传力度,让审稿人乐于审稿;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审稿人的积极性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提高本刊的审稿质量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审稿专家的评价进而提出优化审稿专家的措施。【方法】 选取《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1—2015年267位审稿专家7756条审稿记录,统计267位专家的审稿数量、审稿时滞及审稿结论。【结果】 通过统计和分析,5年间审稿篇次>31篇的66位专家是期刊的核心审稿专家,其中,审稿时滞在3周以内的专家占92.5%;审稿时滞上,就所有专家而言,74.2%的能在3周内审回稿件;审稿结论上,拒审占5.0%,无具体审稿意见或审稿意见过简无针对性的占10.5%。【结论】 要保证期刊的核心专家队伍,必须从专家和编辑两个层面进行改进。对专家适当取舍,保证核心审稿专家的数量;同时编辑应做好服务工作,重视专家的知识回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学期刊中专家拒审稿件的发生情况,剖析其原因和规律,以期为减少拒审率寻找有效对策。【方法】选取《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3—2014年两年内的收录稿件为研究对象,统计并分析所有送审稿件中被专家拒审稿件的频次,总结其主要原因,分析医学类期刊审稿专家的审稿习惯并统计拒审发生的周期。【结果】数据分析表明,50%以上的编辑送审行为均存在被拒审的情况;排在前3位的拒审理由为专业不符、判断不明和工作繁忙,超过三分之一的稿件拒审行为集中发生在每年的6~8月份;近半数审稿专家的个人信息填写不完整,给编辑的送审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结论】医学期刊中审稿专家拒审情况普遍存在。编辑部应面对外审专家不同的拒审原因,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医学期刊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挖掘高校科技期刊审稿人审稿数量的分布规律,提出基于审稿人细分群体特征的优化措施及建议。【方法】 从期刊网站调取审稿人审稿数据(截至2018-05-20),分析其分布规律,同时参考部分调查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审稿人队伍建设措施。【结果】 审稿数量居前的审稿人符合二八定律,审稿数量少的审稿人则具有典型的“长尾”特征。审稿数量居前20%的人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逾期的也较少。【结论】 针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审稿人群体,应采取不同的维护措施,以优化审稿人队伍,提高审稿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智能集体评审的流程、特征及对我国同行评审的启示。【方法】 介绍智能集体评审实验,概括智能集体评审的特征,分析其对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的启示。【结果】 智能集体评审是一种限时的在线开放同行评审,采取专家匿名评审方式。评审过程中,评审人之间可进行学术交流。评审意见快速而全面,有利于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是一种可行的同行评审方式。【结论】 作为一种全新的同行评审方式,智能集体评审全面推行尚需时日,但其给当前同行评审以重要启示:一是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二是为评审专家提供交流机会。  相似文献   

17.
eLife期刊特点及其学术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包括OA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从e Life网站导出其创刊至2014年的文章数据分析其发文量及发文学科,电话采访e Life作者、审稿编辑了解其审稿流程及特点,挑选30篇文章请6位专家评价其学术水平。【结果】e Life审稿特色在于审稿人之间可以交流互动,审稿编辑归纳最终的评审意见,送审至接受平均时间在90天之内,其发文学术水平相当于PNAS。【结论】e Lfie采用专家办刊模式,调动科学家的积极性,为作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打造了简单实用的期刊平台,但其花费巨大,后续如何维持其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8.
影响科技期刊论文专家审稿质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晓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69-1372
为了解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编辑遴选优秀审稿专家提供依据,选取《广东医学院学报》160篇论文送予89名专家进行审稿,并以问卷形式对审稿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教授与副教授的审稿率、审稿时间和审稿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下专家的稿件审回率最高且审稿质量最好;60岁以上专家的审回率则最低,但其审稿时间亦最短,且其审稿质量仅次于40岁以下的专家;审稿方式、审稿制度、个人素质、审稿人身体状况和审稿心理均是影响专家审稿质量的因素。建议编辑在遴选审稿人时应根据稿件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专家的特点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待审稿件的学科方向与内容,为其选择匹配度较高的审稿专家。【方法】 从文献数据库中选择与待审稿件学科方向相同的文献,优选其中合适的作者作为审稿专家,并依次通过采编系统的审稿专家库、国家和国家各部委基金项目数据库、专家所在单位官方网站验证审稿专家的各项信息。【结果】 选择与待审稿件学科方向相同的文献作者作为审稿专家,审稿结果更为科学合理,审稿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结论】 选择审稿专家不能仅仅依据其一级学科方向从审稿专家库中简单选择,还需要从文献数据库、基金项目数据库和专家所在单位官方网站三个维度验证专家所在研究方向与待审稿件学科方向的匹配度,满足条件才能作为审稿专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护理学报》审稿人科研能力现状,探讨提升其科研能力的策略,以提高护理学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质量。【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科研能力自评量表网络发放方式对《护理学报》审稿人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学报》审稿人科研能力总分为(95.36±17.39)分,得分指标为79.47%,处于高水平组。科研能力量表6个维度得分指标由高到低依次为论文写作能力、问题发现能力、科研实践能力、文献查阅能力、科研设计能力和资料处理能力。【结论】 护理学科技期刊审稿人科研能力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其中论文写作能力和问题发现能力较强,科研设计能力和资料处理能力相对较差。需采取策略提升其科研能力水平,加强相关知识学习,以提升其审稿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