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海涂资源是我国海岸带的一种重要资源,海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对于发展经济、巩固边防国防、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有着极为广阔的海岸带(是世界上海岸带最长的国家之一),而沿海地区又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而福建沿海则更少,人均耕地仅为0.5亩),因此,围垦海涂、向海要地不仅是沿海地区一项重要的国土开发事业,而且从更长远的发展战略着眼,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涂资源也是沿海地区发展经济的潜力所在。为此,开展对海涂的科学研究,弄清海涂资源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韧性理论研究的回顾,论述将韧性理论引入能源系统问题的研究价值;在此基础上阐释能源系统韧性的概念框架;从能源系统研究对象、能源系统的扰动因素、能源系统韧性的量化评价方法以及韧性提升路径等方面,构建能源系统韧性的研究框架;最后探讨能源系统韧性研究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分析发现,能源系统韧性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目前主要关注韧性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对于能源系统韧性的形成机制、动态演变过程、扰动因素的作用机理、韧性评价模型的验证与应用等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辽宁海岸带重点生态空间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传胜  朱珊珊  党丽娟 《资源科学》2014,36(8):1739-1747
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环境容量较大,现已成为全球经济、人口的集聚之地。海岸带同时具备交通运输、旅游休闲、生物物种栖息地等功能,其资源环境的开发逐渐加剧了对生态空间的破坏。本文在建立海岸带生态空间类型划分的方法和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辽宁省30m格网的DEM、沿海各县市区土地资源大调查的生态类用地、《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等数据,对辽宁省海岸带陆域、海域生态空间进行生态重要性和环境胁迫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海岸带重点生态空间的类型划分。研究结果显示,辽宁海岸带被划分为4类重点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河流湿地保护与环境治理、海岛海岸保护与侵蚀防治。研究成果为规范沿海各类开发活动、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以及编制沿海各地区相关规划和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开展在不同尺度下对生态空间的划分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科技实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科技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以及科技产业化水平等科技实力指标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南部沿海地区科技实力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力图为南部沿海地区科技力量布局调整和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海岸带和沿海地区面临日益突显的升温变暖、海平面上升、强台风、风暴潮和滨海城市洪涝等气候致灾事件的影响,气候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益突出,灾害风险逐步加大.例如,全球变暖可能进一步导致(超)强台风登陆中国的数量增加、强度增强、登陆地点北移,使中高纬度的沿海地区都将可能暴露在强台风的影响之下...  相似文献   

6.
彭飞  韩增林  杨俊  钟敬秋 《资源科学》2015,37(12):2441-2450
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降低脆弱性,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内涵,本文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两方面构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障碍度评价公式等对2006-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经济系统敏感性与应对能力走势一致,呈现出整体微降增加、局部突变,脆弱性变化平缓的特征;②中国沿海地区的脆弱性类型空间分布整体分散、部分连片集中,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东北沿海地区与华东沿海地区脆弱性逐渐降低,华北沿海地区与华南沿海地区呈现内部两极分异的格局;③2006- 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即脆弱性渐高型(广西、河北、福建)、脆弱性渐低型(广东、天津、上海、辽宁)、脆弱性平稳型(山东、江苏、海南、浙江)。最后本文通过对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影响因子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强化新型研发机构韧性是在当前VUCA环境中实现稳定发展的关键。通过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模块化分析,提出了新型研发机构运行过程的韧性化解释,识别出循环可变性、交互性、冗余性、稳健性四维韧性特征,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韧性评价体系,并选取初创型和成长型两类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实践应用,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保障新型研发机构抵御外部冲击,实现良性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沿海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多层灰色评价模型,并对中国11个沿海省和直辖市的海洋科技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及比较分析,为正确认识各沿海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状况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以2010年—2015年我国省级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为样本,将环境规制划分为正式型与非正式型两类,对比分析了沿海与内陆地区环境规制、行业异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1)从制造业全行业来看,正式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在沿海与内陆地区均显著为正;非正式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在沿海地区显著为正,在内陆地区作用不显著;环境规制强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在沿海地区显著为负,在内陆地区显著为正。(2)环境规制对高污染行业的技术创新作用在沿海地区显著为正,在内陆地区显著为负。(3)环境规制对高搬迁成本行业的技术创新作用在沿海地区显著为正,在内陆地区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5,(8):140-144
引入超效率DEA非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了沿海地区蓝绿指数,衡量创造GOP过程中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利用Malmquist方法对蓝绿指数变化进行动态分析,构建了聚类矩阵和收敛指数。结果显示:蓝绿指数十年整体均值并不处于蓝绿前沿面,各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环境治理的程度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上海、广东、海南的蓝绿指数排名位于前列;蓝绿前沿的变化幅度对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产生了较大正向影响;聚类矩阵中除上海、广东呈现"双高"外,其他沿海地区均呈现"单偏"型;收敛指数则表明沿海三大经济区域海洋绿色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1.
滨海度假旅游地在世界海洋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直是国际旅游学研究的核心之一。近年来,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大严重威胁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滨海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1991—2021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按照“定量判断+定性分析”的研究思路,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滨海度假旅游地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结果表明:滨海度假旅游地研究历程与实践发展密切相关,研究主题主要涵盖滨海度假旅游地产业发展与转型、滨海度假旅游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滨海度假旅游地游客感知与行为、滨海度假旅游地社区可持续治理等4个方面。然而,已有研究也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研究视角单一、方法较为传统,对大数据等新技术方法应用不足等问题。展望未来,滨海度假旅游地亟待加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滨海度假旅游地复杂旅游地域系统演化与适应性治理研究,复杂内外源压力下滨海度假产业风险管理与韧性提升研究,并强化大数据、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孙晓霞  孙松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2):1458-1466
中国科学院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基于长期观测与系统研究,揭示了中国近海关键种——中华哲水蚤的度夏机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浮游动物功能群概念;阐明了全球变化影响下胶州湾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过程与机制;揭示了中国近海水母灾害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揭示了黄海绿潮成因,提出了黄海绿潮规模的预测思路和方法,形成系统化的防控应对策略;揭示了我国近海海水与关键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特征;研发了近海生态系统健康与承载力评估系统。相关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张聪丛  王娟  徐晓林  刘旭 《现代情报》2019,39(5):143-155
[目的/意义]智慧社区是社区信息化进程中演化出的新形态和新概念,其相关研究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方法/过程]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智慧社区相关的国际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本研究从概念内涵和研究范式明晰了社区信息化发展研究脉络,并进一步总结了智慧社区研究的动力机制、议题关切和热点趋势,以期为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和可持续的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君  李贵芳  王育红 《资源科学》2015,37(6):1266-1278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是中国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脆弱性及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内涵、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规避建议等方面进行梳理分类,发现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研究不仅存在内涵尚未统一、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有待完善,规避建议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还存在重现象研究轻演变剖析、重治理规避轻防范预警、重局部分析轻整体研究等不足。最后,从完善脆弱性内涵和评价理论体系、加强演化机理和预警机制研究、延展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范围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工程、生态和演进三个方面对韧性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其与已有概念进行区分,并提炼能源系统韧性的定义;其次,分别从指标体系构建、评估工具选择和评估结果分析三个方面系统地总结韧性的测度方法;最后,对韧性应用于中国现实的研究进行探索,从韧性视角分析天然气"气荒"事件。研究发现,与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能源系统韧性的实证研究较少,因而未来能源系统韧性的研究不仅要进一步明确系统的边界,而且要在实证分析中取得进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16.
知识治理是指从组织战略出发、运用一系列治理手段作用于知识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安排,其强调提升知识过程的组织能力。知识治理超越了知识管理的范畴,为组织与知识之间的衔接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当前知识治理仍处于研究初期,急需对知识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架构形成一致认识,以搭建知识治理的理论框架。因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知识治理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知识治理的源起、理论基础以及内容要素方面的前沿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知识目标、知识治理手段、原则、对象与绩效的知识治理研究框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知识治理研究的深入探讨提供导引。  相似文献   

17.
孟丽君  黄灿  陈鑫  江丽  张国梁  郝晋珉  安萍莉 《资源科学》2019,41(10):1949-1958
耕地韧性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对于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的概念,基于表象韧性与潜在韧性两个层面,从稳定增长能力、高效利用能力、抵抗干扰能力、资源支撑能力4个方面建立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河北省曲周县进行实证分析,对曲周县1973—2014年的耕地利用进行阶段划分,并对不同阶段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曲周县耕地利用依据耕地利用技术与耕地产出水平可划分为3个阶段:改土治碱阶段(1973—1985年),稳定发展阶段(1986—2002年),高效提升阶段(2003—2014年)。②高效提升阶段的表象韧性明显高于前两个阶段,其耕地单产水平最高,达到12746.33 kg/hm 2,粮食生产波动指数较小为8%,水热资源利用指数为1.58,抗逆指数为0.97。技术进步是促使耕地利用系统表象韧性提升的主要原因。③高效提升阶段的潜在韧性最低,其水资源平衡指数仅为-0.36,区域水资源失去平衡,亟需对灌溉技术与灌溉利用方式进行改善,增强耕地利用系统韧性。应提高耕地系统的韧性,不断增强耕地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从而满足当前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均处在不断加剧的动态变化中,揭示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保持和增强系统弹性以及可持续性的科学基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和绝大部分泥沙的来源区。合理布局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协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与泥沙控制,是黄土高原地区和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本文立足于国际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前沿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国家需求,综述了区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模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认为发展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机制分析方法和稳态转换识别方法,建立耦合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权衡与优化模型,是推动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农业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  周丁扬 《资源科学》2015,37(9):1747-1754
恢复力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复杂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已有认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概述了关于恢复力及农业系统恢复力概念的观点。然后从农业系统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农业系统恢复力评价和农业系统恢复力研究的尺度效应三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从自然因素(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和社会因素(经济状况、资源管理制度和社会特征等)两方面总结了影响农业系统恢复力的因素,探讨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对农业系统恢复力的影响,从定性和定量评价两方面归纳了农业系统恢复力的度量方法。进而指出未来中国农业系统恢复力的研究应注重采用多尺度多过程耦合分析以及量化分析,加强对半干旱区以外气候变化较脆弱地区的研究,并且关注社会因素在农业系统恢复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