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体育文化遗产之一,在高校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已成为大学生必修的体育项目。然而其枯燥的套路学习及缓慢平稳的运动节奏,很难激起现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大力倡导教学改革创新的今天,如何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太极拳运动的锻炼方法,进一步领悟太极拳的精髓,教师应进行有益的教改尝试。文章针对初学者,不断遴选新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尝试,旨在启发、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能尽快掌握简化太极拳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的拳术运动,学生对此颇感兴趣,但是,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学习困难大。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太极拳,作者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明确的教学思路、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体育师友》2018,(3):9-11
小学体育课堂开展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不仅符合小学体育教学实际,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更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将二十四式太极拳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探究学习教学法,研究如何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王昀博 《精武》2012,(24):66-66,96
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增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指标为切入点,让学生们能够主动的接受和学习大学体育项目,增强大学体育课堂的活动氛围,构建一个符合本校特色的CDIO教学理念,以"做中学"为基本原则,改变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由已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接受,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在体育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转变教师角色以指导和辅助为主,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充分的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程金石 《体育世界》2010,(12):23-24
太极拳作为我国宝贵的传统健身文化,已经被指定为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中的教学内容,目前,在全国各高校已普遍开展。本文通过对体育课堂中的太极拳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实施太极拳教学的关键的四个基本要素:培养学生对学习太极拳的兴趣、重视对太极拳的理论教学、正确组织和实施太极拳教学、为学生创造习练和学习太极拳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是中国体育史上的瑰宝,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必修课程,它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教学实践,对简化24式太极拳技术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探讨寻求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和信心,使其能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太极拳目标化教学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学期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套路成绩和专项身体素质明显优于对照班。认为:技术教学采取目标化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维持学生练习太极拳的兴趣,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提出:高校太极拳教学应增加讲解的比例,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综合需求,设计了"小组合作—分解串联—逐步考试"的多元教学模式。经过两学期两轮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太极拳的动作规格、动作熟练程度、劲力与节奏、精神与布局等各技术环节掌握程度上要优于对照组并达到了显著水平;实验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课内外参与程度、学习效果、课堂学习氛围、合作与交往、自信心、竞争意识等方面要优于对照组并达到了显著水平。得出结论:此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法的更新,能满足大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多元需求,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高咏梅 《精武》2014,(36):222-223
随着国家全民运动的展开,终身体育的理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作为终身体育基础的学生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习惯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理念,怎样在高校中逐步推进太极拳教学,是该文讨论的主要问题。该文对终身体育的背景、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的意义、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的现状以及改善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情况的对策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黄忠 《精武》2012,(20):79-80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在学生开展太极拳选项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太极拳所蕴含的广博哲理,欣赏醉人的东方文化,同时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使学生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掌握一门终身锻炼的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具有"国魂"之称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将"人本主义教育观"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怎样更好的与人本主义教育的结合,研究表明:改革、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是实现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已成为教育职能的核心,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育为全面素质教育,体育课堂教学要与创新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从身体肌能型教学观转变为生理、心理、品质、素质并重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走访法、文献资料法,分析了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的现状,结合课题组成员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普通高校必须构建适合自身开展的体育“表演类”项目的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基础状况,从指导思想、构建思路以及总体框架方面对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许小刚 《体育科技》2014,(1):150-152
体育教学中男女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男女学生体育学习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男女学生"差别教育"理念,提出了实施"差别教育"解决体育教学中男女学生学习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动式优化型体育教学模式"指超前准备教学程序模式、分层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内容的配套组合。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动式优化型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实效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此教学模式适合高校滑冰课的教学,能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价值取向,能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实验后经过对比研究进一步表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有内在联系的,积极适宜的"动式优化型体育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及技能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速度滑冰课程是北方体育院校冬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再适应冰期短等新形式的变化。通过文献资料、实验法等方法,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进而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成倍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运动技能与学习方法的匹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发现学习”以培养探究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独特价值,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探究”、“合作”、“自主”也成为体育课程中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但是,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绝不是对传统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的颠覆,因为世界上没有万能的,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灵活的、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因此,根据运动技能的不同特点,探讨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法,才在“增效减负”的实施中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福贵 《体育科技》2014,35(4):147-149
运用教学实验对比的方法,对大学生排球专项课实施“三自一体”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技术以及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排球专项课实施“三自一体”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对排球运动需求,符合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教学实验等,以"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基本理念,从现代教育理论、体育心理学等方面,采用教学实验,将"分层合作教学法"应用于大学体育田径专项课教学与实践中。研究结果表明:分层合作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田径课成绩,有效促进学生的运动动机。学生对于该教学方法持欢迎态度,表明该教学方法具备在高校体育课中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分析其与广州体育中考之间的联系和矛盾,提出体育教学应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首要任务,应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应挖掘评价的多元功能,应与中考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