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6名短跑及8名中跑运动员分别完成300m冲刺跑及2×800m最大速度跑,于运动前5min、完成后即刻、完成后4min直至22min(间隔时间3min)分别采血测定血氨及血乳酸含量。结果显示,300m冲刺跑及2×800m中距离重复跑均可导致机体血氨水平显著增高,血氨水平与运动强度具有正相依存关系,血氨峰值出现的时间以运动后4-7min为多,均滞后于血乳酸峰值。血氨可以作为监测运动强度的敏感指标,并与血乳酸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受试者血氨水平的增高与其机体机能状态及疲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低压氧舱模拟高原训练,测定在相同运动强度下(800米竭力跑)运动员在不同环境中血乳酸、血氨水平的变化,证明: 低压氧舱训练可提高负荷对身体的刺激强度,加速提高人体机能能力,体内的乳酸、血氨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训练.结论: 低压氧舱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无氧代谢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长跑专项男运动员40人参加了本项研究。中跑-800m最大速度跑。长跑-5×1000m最大速度跑(间隔10min)。上述运动负荷强度测试前至完成后按规定时间分别采血各20ul,即刻测定血尿素和血乳酸含量。从结果看运动员完成相应负荷运动后即刻至次日晨,血尿素及血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运动前安静值(P<0.01),表现出与运动强度和负荷量的高度相关性和个体差异。中长跑专项运动员运动后血尿素及血乳酸峰值的出现时间至次日恢复情况各具特点,具有一定的项目特征。5×1000m间隔跑血尿素为最大值。次日晨均值高于安静值。800m跑血乳酸值为最高值,次日晨均值接近安静值。根据测定结果,血尿素与血乳酸指标的联合应用,能较准确地指导运动负荷和强度的安排,了解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疲劳程度及日后恢复情况,从而科学地指导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血氨、血乳酸及血气水平的影响.方法:20名16~18岁3~6段男性跆拳道运动员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10人.试验组接受间歇性低氧训练;对照组除间歇性低氧暴露干预外,其余训练内容与实验组相同.4周训练后两组受试者进行大强度3min踢腿运动,观察血氨、血乳酸及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3min踢腿运动后实验组血氨、血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血PaC02及HCO3-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4周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改善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的磷酸原及糖酵解供能能力.  相似文献   

5.
运动训练中,选择适宜的运动强度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是当前训练负荷发展的总趋势。为分析乳酸与短跑能力的关系和乳酸与短跑运动代谢特点及乳酸在选材中的应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短跑运动中的乳酸变化,结果发现短跑运动后的血乳酸浓度与运动强度、运动量、训练水平、糖原含量以及缺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水平运动员的最大血乳酸值高。利用血乳酸指标能够反应不同运动方式及不同运动强度下能量供应情况和机体耐受情况,反映运动训练的水平,可广泛应用于短跑运动训练的监控和选材中。可考虑将45-60米段落跑的成绩和血乳酸值共同评价运动员的速度水平,成绩好且血乳酸值低的运动员应作为重点对象加以考察;将80米的成绩与其血乳酸值结合起来,共同评价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武汉体育学院散打代表队不同级别运动员在不同运动强度运动后的血氨值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受试者完成相应负荷运动后即刻至13min,血氨水平均显著高于运动前安静状态(P<0.01),显示血氨的应用能够较精确地评价运动负荷的强度、机体的机能状态、疲劳程度,表明了血氨作为生物学监测与评定指标的可靠性及其指导散打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游泳比赛后血乳酸变化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盛蕾 《体育与科学》1998,19(5):63-68
本文对不同距离比赛运动员成绩及血乳酸的纵向变化进行了研究。对运动员3年纵向研究表明,随着运动成绩的显著提高,运动员赛后血乳酸显著降低。运动员参加不同距离比赛的血乳酸对比表明,以200米、100米赛后血乳酸最高,400米次之,50米列居第三,800米、1500米赛后血乳酸值最低。在不同泳姿中,仰泳赛后血乳酸最高,蛙泳、蝶泳血乳酸最低。混合泳项目血乳酸较高。  相似文献   

8.
浅析运动强度对运动员血氨值的影响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氨作为一项新的运动生化检测指标已经广泛应用到体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体育科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我院20名足球专项运动员进行了两次不同运动强度的训练:短跑—400m全速跑;足球赛—90min的足球对抗赛。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员完成相应负荷运动后血氨值显著高于安静状态测值(P<0.01),表明其与运动强度的高度相关性。实验结果提示:血氨指标能够较精确地评价运动员的运动负荷强度、机体的机能状态、疲劳程度及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少年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组(12人)和普通对照组(5人)在连续递增负荷的蹬车运动中血氨、血乳酸、VE/VO2指标的变化曲线。结果显示,两组人员在运动过程中血氨、血乳酸、VE/VO2指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有规律上升,运动初期上升速度缓慢,当运动负荷增加到100W以上,三种指标上升速度加剧。结果提示,少年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比对照组有较好的心肺机能,血氨、血乳酸、VE/VO2指标与运动强度有高度相关性,三种指标联合使用可以更精确地评定运动强度、机体的机能状态及训练程度,指导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效果及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方法:将20名足球运动员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和空白对照组,穴位敷贴组采用药物贴对受试者神阙穴、气海穴、足三里穴进行敷贴,对照组采用安慰贴对受试者上述穴位进行敷贴。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主观感觉疲劳程度评分(RPE)、运动心情评价(POMS)、情绪状态总估价(TMD);检测受试者血乳酸和血氨浓度;记录受试者8 00 m全力跑成绩。结果:穴位敷贴可减轻受试者主观疲劳感觉,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RPE值(P〈0.01);穴位敷贴可缓解运动员因疲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降低TMD分值,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敷贴可升高运动后4 min机体血乳酸(P〈0.05)和血氨浓度(P〈0.05),降低运动后20 min机体血乳酸(P〈0.05)及血氨浓度(P〈0.05),显著提高受试者8 00 m跑成绩(P〈0.01)。结论:穴位敷贴可减轻运动员的主观疲劳感觉,缓解运动员因运动疲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促进运动员机体内血乳酸和血氨的代谢,提高运动员耐缺氧能力,进而缓解运动性疲劳临床症状,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羽毛球训练模式和模拟实战时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分布,了解不同训练模式时的供能特点。方法:测定12名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在5种不同训练模式下和实战比赛中血乳酸浓度和心率,以了解不同训练模式时的供能特点,为训练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5种训练模式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5分钟运动员血乳酸均显著高于模拟比赛后(P<0.05),运动员运动后10分钟血乳酸浓度在训练模式1、模式2和模式5中均显著高于模拟比赛(P<0.05),5种不同模式中模式5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5分钟和运动后10分钟血乳酸最高(p<0.05);(2)心率分布中,训练模式1和训练模式2下90% HRmax以上分布显著高于(P<0.05)模拟比赛;80-90% HRmax分布训练模式1、训练模式3和训练模式5显著高于模拟比赛(P<0.05)。结论:5种训练模式在发展ATP-CP和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各有侧重,模拟比赛的强度接近比赛要求。  相似文献   

12.
应用血乳酸对拳击不同训练手段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生化指标对参加备战北京奥运会的拳击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控。方法:以参加备战北京奥运会的6名安徽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血乳酸指标对不同训练手段后的血乳酸值进行监测。结果:1)安静BLA赛前高于训练期(P<0.01);2)折返跑和打手靶后即刻BLA与全国比赛后有显著差异(P<0.05);3)400 m间歇跑、1对1实战、3对1站桩训练后,最高BLA与全国比赛后即刻BL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拳击属于以无氧供能为主,兼有氧和混合氧供能为辅的项目;2)400 m间歇跑、1对1实战和3对1站桩是专项对抗能力训练的有效方法;3)折返跑和打手靶对提高专项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男性大学生短时间力竭运动前后不同时刻血清GH、BG和LA的浓度。结果显示:短时间力竭运动后即刻BG浓度显著高于运动前安静值(P<0 01);运动后30min、运动后60min时BG浓度与安静值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后BG浓度呈恢复趋势;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0min时血液LA水平显著高于运动前安静值(P<0 01),运动后60min时LA水平高于运动前安静值(P<0 05),呈恢复趋势;短时间力竭运动后血液LA浓度的变化与GH浓度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 83,P<0 01)。研究认为,剧烈运动后血液LA水平与GH水平所表现出的相关性有可能是两者与运动强度的相关,安静时低BG所引起的GH分泌增多取决于中枢对BG代谢的利用性,而非血液BG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对高水平散手运动员赛前训练部分生化指标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系统方法,对湖北省参加2004年全国散打锦标赛的高水平运动员在赛前训练的部分生化指标进行了监测。结论表明:通过对赛前血色素、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变化的观察,其能反映高水平运动员对赛前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以及身体机能的状况。安静时血乳酸值对周训练后运动员机能水平变化的反映不灵敏,运动后血乳酸值可反映赛前训练对抗强度及运动员的无氧能力。  相似文献   

15.
赛艇项目三级负荷测试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两种三级负荷的测试方法,即4min和8min三级测试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8min测试的心率和血乳酸值均显著性高于4min测试的值(P<0.01),而4min测试的无氧阈功率则显著性高于8min测试的值(P<0.05);在这两种测试方法之间,心率、血乳酸值和无氧阈功率都存在高度的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射箭运动员在冬训期间不同训练时期的血液内分泌指标和氨基酸的变化。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运动员血清睾酮(T)和皮质醇(C),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中四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和r-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男运动员训练疲劳后血睾酮明显下降(P<0.01),与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时比较也降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员在运动疲劳期,皮质醇显著升高(P<0.01),而T/C比值显著下降(P<0.01)。女运动员在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血睾酮、T/C比值明显下降(P<0.05),皮质醇明显升高。中等强度训练时,男、女皮质醇较训练前期明显升高(P<0.05)。在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期和大强度训练期运动后1小时血浆中谷氨酸的血浆浓度明显升高(P<0.01),而在大强度训练期后明显下降,低于安静值。门冬氨酸在中等强度训练后血浆浓度也升高(P<0.05),在疲劳期则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安静值。在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期和大强度训练期运动1小时后血浆中r-氨基丁酸、甘氨酸均上升,大强度训练期明显升高,与训练前期安静值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射箭运动员在长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近些年来,加压训练因其显著的增肌效果而受到关注。但是,不同程度的血流限制对生长激素、睾酮等与增肌效果密切相关的合成类激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为此,观察了普通人在4种不同血流限制压力条件下,训练前后血清生长激素、睾酮等激素的变化,为今后进行加压训练时选择适宜压力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10名健康成年男性为实验对象,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间点,分别在上肢0 mmHg、下肢0 mmHg(对照组),上肢100 mmHg、下肢140 mmHg(低压组),上肢140 mmHg、下肢180 mmHg(中压组),上肢180 mmHg、下肢220 mmHg(高压组)4种压力条件下,进行4组30%1RM的深蹲、屈臂、伸臂运动。每组均要求尽力完成30次(如完不成则做到力竭为止)。在运动前后测量上肢围度,并取肘静脉血测量生长激素和睾酮。而在运动后第2 min测指血血乳酸浓度,并记录主观疲劳度。结果1)3个加压组完成的总负荷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压组显著低于低压组和中压组(P<0.05),而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2)各组间运动后血乳酸无显著差异,但3个加压组上肢放松围变化幅度和主观疲劳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高压组的放松围变化显著低于低压组和中压组,高压组的主观疲劳度显著高于低压组和中压组P<0.05),而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3)运动后,4组的生长激素均显著增加(P<0.001)。其中,3个加压组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低压组和中压组显著高于高压组(P<0.05),而低压组和中压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对照组(的血睾酮)在运动前后无显著变化,而3个加压组均显著上升(P<0.05),但相互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以普通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的低强度抗阻加压运动中,上肢压力为100~140 mmHg,下肢压力为140~180 mmHg的血流限制条件下,肌肉肿胀效应更加显著,生长激素、血睾酮等与增肌效果密切相关的合成类激素指标显著增加,同时疲劳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重剑运动员赛前训练血乳酸的测试,评定不同训练手段对提高专项对抗能力的作用和效果,为教练员进行针对性训练、科学安排训练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击剑队重剑组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血乳酸指标对不同训练手段后的即刻、5min后的血乳酸值进行监测,并与全国比赛的有关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个别课、条件对练、站桩练习、团体实战后即刻BLA与全国比赛后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2)个人实战后即刻BLA与全国比赛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重剑运动员在发展ATP-CP系统供能能力基础上,应当重视糖酵解供能能力训练,尤其是一定量的最高乳酸训练;2)不同的训练手段重剑运动员所表现出的BLA结果各不相同;同一种训练手段,不同的运动员所表现出的BLA也有差异;3)个别课、条件对练、站桩练习、团体实战四种训练手段的运动强度较低,均不是提高重剑运动员赛前专项对抗能力的理想训练手段;4)个人实战训练手段中,在对手安排和比赛气氛的营造上,应使之更接近全国比赛,以满足比赛时对大强度负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运动员竞赛期间受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活动强度、各种神中枢之间的相互协调程度的影响而形成的各种赛前心理状态,会使人体机能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或降低,从而影响运动成绩。本文利用试卷问答法、人体糖酵解供系统的代谢产物(血乳酸)的测定,分析赛前心理状态与赛后血乳酸值的对应关系,并讨论了赛前心理状态影响比赛成绩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