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昕 《中国出版》2012,(9):31-34
职业敏感和书感不一样,书感是在讲一个编辑要为一本书的内容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职业敏感讲的是编辑应该如何去发现作者,发现选题,发现可以成为图书的题材。这与编辑的职业特点是有关的。编辑作为一种充满竞争的职业,和其他很多职业不同。它的竞争特别地激烈。谁都知道,像汽车、彩电、手机  相似文献   

2.
程一帆 《新闻世界》2014,(12):167-168
汪家明是我国当代出版界一位比较有影响力的编辑家。本文围绕汪家明倡导的“一本书主义”,把“一本书主义”概括为“把一本书做对”、“把一本书做好”和“把一本书做活”三个层面,结合实例对图书编辑对于书稿的选择、加工和推广活动进行阐述,并对汪家明的编辑观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全力 《中国编辑》2006,(2):41-42
文摘编辑工作,离不开“选”和“摘”。如何“选摘”得出彩?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敏感。这种职业敏感是文摘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素质,要求编辑面对纷繁杂芜的各种信息、资料,能够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其采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吴丹 《今传媒》2011,(11):130-131
编辑人常常会说到"书感"这样一个词。"书感"在编辑人看来就是一种职业敏感,而这种对图书信息的敏感把握就体现在整个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是编辑人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5.
吴丹 《报刊之友》2011,(11):130-131
编辑人常常会说到"书感"这样一个词。"书感"在编辑人看来就是一种职业敏感,而这种对图书信息的敏感把握就体现在整个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是编辑人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6.
提高编辑职业效能感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编辑工作者的成长是随着出版单位的发展而成长,出版社或杂志社对社会的贡献莫过于推陈出新,出精品,这与建设一支优良的编辑队伍,充分发挥编辑效能分不开.对此,如何认识编辑工作者的职业效能感,如何培养编辑工作者的良好职业效能感很有必要,这不仅利于编辑养成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而且有利于树立出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编辑出版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和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7.
徐雁 《中国编辑》2006,(6):82-84
提出编辑要“观书”,而不能只“读书”,是出于提倡一种实事求是的职业态度。因为务实,所以才向天天活跃在图书市场经济中的职业编辑们,提出“观书”的建议,而不是“读书”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编辑职业观是编辑对其所从事职业的认识、观点和态度。编辑职业生存状态是编辑职业观的最直接表现。当前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种编辑职业生存状态,总体上看体现了"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的编辑职业观。秉持"谋生手段"的编辑职业观存在着弱化编辑职业中所蕴含的价值性内涵、导致"编辑匠"形象固化和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等弊端,而以"生活方式"作为编辑职业观,编辑会主动适应职业生活、职业成长需要,并努力从中获取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论编辑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观念的确立对于做好编辑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鉴于目前在编辑工作者中编辑观念比较淡薄,我认为有必要将此作为编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编辑主体能动性观念社会上对编辑素有“杂家”之称,此话除道出编辑知识结构的特点之外,还自然使人联想起那足以令人羡慕的与“杂家”相对的“专家”之谓,其中颇有耐人寻味的弦外之音。编辑同行中,亦有对编辑职业抱冷漠态度者,甚至认为当编辑是为他人出成果鸣锣开道,为他人成名成家当铺路石,颇有吃亏之感。当私下和知心好友谈及编辑职业的利弊时,则发出不无自嘲之意的感慨:“反  相似文献   

10.
姜海  沈珺 《出版发行研究》2018,(2):25-28,24
“数字编辑”的职称评定机制为数字出版的从业者构建了明确的职业方向与评价体系.借用传播学经典的“把关人”理论,本文重考了“数字编辑”在互联网时代的内涵、定位以及把关难点,并从时间、强度、身份三重维度表明了“数字编辑”在新时代的把关范式转化,指出其在“周期—节点”“阈限—价值”“体制—互动”方面给予了编辑职业可以有所作为的新型空间,并揭示了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出版政策、行业机制与人才定位的互动关联.  相似文献   

11.
“编辑”一词古已有之。由最初“收集材料,整理成书”,发展到今天,涵括了选题、组稿、编选、发行全过程,编辑的工作范围由单一的文案工作,前后延伸,覆盖了图书出版全部流程。编辑职业未来发展走向如何?笔者认为,编辑职能的丰富与延伸,同时带来了编辑力量的多点分散,处理不好势必影响编辑效果。只有打破分散,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整合,才能求得编辑工作最优化。而这需要在体制上完成从编辑到策划到出版人的转变。一、“编辑”的起源与流变“编辑”一词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已经有“编”字,指串联龟册或简册的绳子;“辑”字本义为和协…  相似文献   

12.
翁之颢 《中国编辑》2023,(11):71-76
ChatGPT作为一项颠覆性的人工智能技术,给出版科学与行业带来了多重危机,编辑作为一种职业亟待重塑。在边界维度,通过再建认同、修复范式、借助外力重新确立编辑职业的合法性、自主性与权威性;在逻辑维度,传统的“技术工具论”应该转向“协同主体论”,以适应多元协同主体的编辑模式;在能力维度,作为创意策划、产品经理和人文启蒙者,编辑需要再造自身不可被编码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3.
肖晨 《出版参考》2023,(9):35-38+41
人既生活在“给定”的事实世界里,又生活在其所理解的可能世界里。编辑职业理解是编辑主体对编辑活动内容、方式、本质及其价值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现实中,编辑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其职业理解的缺失,表现为“无思”“物化”“定界”等方面。对此,编辑可以通过“思考—交往—整合”的交叉融合路径实现职业理解的生成及深化,由此坚定职业信仰,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真正与时代发展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刘晋苏 《出版参考》2023,(7):37-40+43
元宇宙浪潮扑面而来,出版业积极展开“元宇宙+出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编辑是出版活动的重要主体,本文在综述出版业整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立足编辑个体发展角度,对元宇宙视域下编辑职业的演变图景进行探讨。为抓住职业发展新契机,编辑可将内容为王、技术赋能、用户思维三条发展路径有机结合,打造“内容+技术+用户”综合技能矩阵,从而转型为元宇宙时代的文化产品经理。  相似文献   

15.
很长时间听不到人们谈“职业感”这个话题了———不少人在身体力行,但是并没能说出来。只做不说与且做且说,我以为其中还是有分野的。在图书出版界,好像是职业感很强也有相当工作能力的《中国图书商报》副总编辑王一方、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辑刊创始人汪稼明先生等开宗明义地谈过这个话题,王一方先生、汪稼明先生都做过不少漂亮的事情,他们同时公开站出来呼吁人们要有相当的职业感来从事职业。乱翻书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上海文化人的职业感是比较强的。这里所说的上海文化人,还并未包括那些以巴金、叶辛、张抗抗等为代表的任职于…  相似文献   

16.
刘晓涵  张铁明 《编辑学报》2016,28(3):295-298
为了解中国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员的职业发展情况与需求,采用问卷法对青年编辑的“基本情况”“所处的组织制度环境”“工作情况”“学习研究情况”“对期刊改革与自我发展的看法”5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现状良好但尚存在若干问题”的结论,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靳香玲 《出版科学》2010,18(4):23-25
学术编辑作为学术书刊内容质量的把关者,其社会角色决定其职业追求是宏大与精细的高度统一。作为科学文化的“把关人”,学术编辑肩负着抑制文化产品低水平重复、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净化学术空气的“宏大”社会责任;作为“为人作嫁衣”的幕后人,学术编辑肩负着对稿件精细到“点号”的加工整理的职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与志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凡盛 《出版科学》2011,19(2):39-41
学术期刊的工作对象决定了这一群体的职业特征,他们面对的作者群体是专家学者,受众群体是科研工作者。衡量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成效的标准,尽管有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基金产文率等一些具体的数字考核指标,但作为编辑来说,除了具备必要的职业意识外,更要树立一种志业感,不计较报酬、不在乎功名。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数字的"量"的跃升,更强调"质"的创新;既当好"中间人",又要发挥主体性;既要服务作者,更要具备服务读者的本位。  相似文献   

19.
克服编辑职业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职业病,总给人一种泛化的感觉.似乎各种职业都有一种职业病,这当然是一种错觉。编辑这一行有无职业病,恐怕没有必要去进行探讨。不过,有些现象我觉得是和编辑这一职业有关的。下面提到的所谓“职业病”,编辑同仁未必首肯。但作为值得克服的一些编辑误区,总想提出来以引起注意,所谓“姑妄言之”吧。  相似文献   

20.
关于编辑的概念及其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有几种不同的概念,有作为人员名称的编辑、职业名称的编辑、职务名称的编辑和责任编辑。作为人员名称的编辑的概念一般专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而作为职业名称的编辑是指编辑工作这一职业的简称;作为职务名称的编辑是指编辑人员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而责任编辑则是指全面负责某部书稿或某一版面、某一作品等编辑加工全过程,并具有独立发稿能力、对编辑出版该作品起主导作用,并对该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负主要责任的编辑人员。上述编辑的概念,可分别适用于人员、职业、职务指称和确定编辑人员在作品编辑工作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