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根据公民教育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解;"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  相似文献   

2.
吴华 《中国教师》2014,(4):13-13
<正>"公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教育",即公众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受到的身心影响。狭义的"公民教育",即学校有关"公民教育"的课程与活动。"公民教育"的核心在于维护公民的权利,建设公民社会。"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对社会有用,能与社会和谐相处,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群众团体。  相似文献   

3.
吕京 《高中生》2012,(25):31
公民教育是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培育现代公民的主要手段。公民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公民教育是指传授公民必要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从狭义上讲,公  相似文献   

4.
王颖 《中国德育》2007,(12):12-15
公民身份是现代社会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身份基础,是和谐社会社会成员的基本身份。公民教育作为社会的公共事务,是发展公民人格、实现优良公共生活的必要政治制度安排。国家和社会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国家应该通过开放公共生活、扩大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等方式,发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5.
公民教育当以培养时代公民为目标。公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时代不同,公民的身份和素质要求不同。公民不是臣民,就在于他是一个权利主体;公民不是私民,就在于他参与公共生活。不同时代公民公共生活性质和范围不同,当代公民不仅生活在民族国家内,还生活在公民社会和全球社会中,因此,当代公民应当是权利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四重身份的统一。公民教育应该在个人生活、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国际生活中培养具有公民知识、能力、德行、能力的复合型公民。  相似文献   

6.
现在对公民教育广义上的理解,多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下面简单梳理其他国家德育的发展历程,以期对我国德育改革的争论和困惑提供部分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7.
叶飞 《全球教育展望》2011,(8):65-69,59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相似文献   

8.
一、公民教育的涵义 《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2000年版)称"公民教育是旨在使人们成为健全公民的教育。最广义的公民教育可指个人成为一个健全公民的所有教育。次广义的为旨在形成符合社会所需的品性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性格教育等。狭义的仅指公民意识(包括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9.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教育。当前,中学生普遍责任意识缺乏、法律意识薄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明确权利和义务,明白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从而关注国家、关心社会、热爱祖国,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而学校教育是开展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中政治教师作为一线  相似文献   

11.
现在对公民教育广义上的理解,多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下面简单梳理其他国家德育的发展历程,以期对我国德育改革的争论和困惑提供部分借鉴和启迪。法国:现代公民教育的首倡国法国哲学思想先驱孔多塞于l8世纪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认为摆脱宗教控制的教育改革在法国是当务之急。1881年,法国颁布《费里法案》,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制,在公立学校以  相似文献   

12.
学校公共生活是指发生在准公共领域内的有限公民间的准公共交往,或称为准公共生活.准公共生活通过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知识结构、突破纯"知识教育",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方法路径、突破纯"灌输教育",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价值理想、突破纯"理想教育"来发挥作用.因而,学校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需重点构建准公共生活:以公共善为理念引领...  相似文献   

13.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重建班级公共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养成公共精神。具体途径是:更新教育目标,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转变教师角色,使其成为创建民主班级的先行者;完善班级生活,营造体现现代社会民主精神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5.
参与式公民学习以公民参与实践为基础,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从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公民品德和公民实践能力。参与式公民学习克服了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状态,可以更好地实现前后者的有机融合。基于此,参与式公民学习可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公民教育通过搭建公共参与的实践平台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公民品质。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以及学校领域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当中,建构积极的公民参与,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相似文献   

16.
公民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正是个体与共同体、个体与他人的相互性关系形塑了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公民教育是在生活中"做公民"的教育,学校公共生活是培育公民的"苗床"。公民教育的实施需要对现实的学校生活进行改造,通过班级交往生活的建立、协商对话的形成、学校管理方式的改变以及体现公共性制度的建立等来建构一种健全形态的学校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7.
公民教育是指在承认并尊重人的主体性前提下,培养并造就健全、自律,能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公民而进行的教育活动。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即由注重政治教育转变为注重公民能力的培养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客观上说,良好的公民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所追求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指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归属。公民意识是公民作为国家和公民社会成员的一种主体意识,包括公民身份认同意识、法治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校教育营造校园公民生活氛围,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教育过度"现象。家庭教育和媒体舆论也要发挥正面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事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9.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教育何为?首先,需要我们弄清楚"公民道德教育"的概念。笔者认为,"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分析为两个基本内涵,即"公民道德的教育"和"公民的道德教育"。前者是指对作为社会公民身份的道德的培育,其内容更侧重于与公民身份相关联的道德教育,即体现于公共领域道德的教育,它具有鲜明的现代社会的时代特点;后者则是指对公民所应有的全部道德素养的培育,具有一般道德教育的性质。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的重要性从历史的维度看,进行公民道德的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公德对立国来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舒新城对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有着独到的思考和认识。他认为民国时期公民教育是国民对教育自觉的产物;主张广义的公民教育,即造就明达的公民,使其不仅具备政治生活常识,还应具备社会生活常识、经济生活常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提倡知行并进的公民教育方法,知要启发独立思考,行则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舒新城公民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