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对参加三个月以上大众健美操运动和未参加运动的102名中青年女性进行身体形态、肌力和机能的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大众健美操是一项多功能、价值高、深受广大中青年女性喜爱的项目,长期进行此项运动,可使身体形态发生改变,肌力增强,各器官机能提高,保持健美的体型,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都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浅谈大众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我市5所大专院校,持续参加大众健美操两年以上的女大学生与未进行该运动的女大学生进行测试对比分析,了解到大众健美操锻炼可以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的机能,改善心肺功能,并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谢欣池  谢玉萍 《精武》2012,(16):12-13
本研究通过对中年肥胖女性网球训练前与网球训练后身体各项指标进行对比,观察参加网球饭炼前后身体成分各项指标变化,分析冈球运动对中年肥胖女性身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长期网球运动锻炼能够显著改善肥胖中年士性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成分的各项指标,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参加2006年海埂训练基地集训的天津、辽宁、上海等9支青年女子排球队83名运动员进行身体形态和专项运动素质测试,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我国青年女排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体重已基本达到成年国家队队员水平,但专项运动素质方面与成年运动员还存在很大差距,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欧盟诸国颁布的国民身体活动促进项目效果瞩目,其工作经验对于中国制定同类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2018年欧盟27个成员国的身体活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各种影响身体活动参与的因素之间的联合效应及互动关系。结果显示,欧盟国家推动大众身体活动参与的政策以经济作为支撑,通过综合性政策将身体活动机会融入民众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中,并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社会福利型和生活体育型3种基本政策组合路径。对我国的启示在于,可以通过深化政府协同、优化运动环境、加强媒体宣传、提供个性化方案、构建运动场景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大众身体活动参与,全面提升国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互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性解放角度在历史和逻辑的辨析中展开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互动关系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女性体育与其所处社会文化中的女性身体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既具有适应、认同和融合,也具有冲突、排斥和对立关系.2)女性身体观的发展受认知水平、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主导的女性身体观呈现逐渐由生物身体观向社会身体观,进而向审美身体观过渡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女性竞技体育开始出现;女性参加体育人数从少数到多数;从参加少数体育项目到几乎所有项目,还根据女性自身的特点设置了女子项目;领导决策层中从没有女性到女性比例不断增加.3)女性体育的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了女性身体观对它的影响作用,而且也反映了其与女性身体观不断冲突,从而促进女性身体观朝向女性解放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峥 《精武》2012,(17):13-13,15
通过调查分析20名男性大学生参加瑜伽课习练前和习练后的身体形态与身体柔韧素质状况。证实瑜伽运动可以改善男性大学生的身体形态与身体柔韧素质,促进生长发育,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验对俱乐部部分持续参加一年以上有氧健身操运动和偶尔参加运动的中年女性进行体成分、肌力和机能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长期参加健身健美操运动可使体脂百分比下降、肌力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对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提高身体机能、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DX-200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仪对30名中年女子身体成分进行测定,并比较经常参加网球运动和健身舞运动对身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经常性的网球运动或健身舞运动,可以使运动者身体脂肪比例下降,改善身体成分,同时参加网球锻炼还可以使瘦体重增加,使运动者的体型趋向健美。  相似文献   

10.
对参与瑜伽和拳击2种健身项目的20位女性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和观察。在结构化身体理论的视域下,从女性健身实践者内部经验与视角出发,讨论2种运动健身场域内女性的身体运动与性别规范之间的重合、错位与冲突,揭示运动身体实践对性别化身体秩序的挑战与重塑。认为:运动实践中的身体体验可促使女性健身者从关注“客体的身体”转向关注“主体的身体”,并使部分女性受访者不断反思以往的性别经验,重新定义健身活动对自我的意义,使性别二元结构在个体层面产生松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试了20名持续参加一年以上有氧健身操运动和19名未参加运动的中年女性在卵泡期空腹状态下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R)、孕酮(P)和睾酮(T)的基础分泌值,结果表明:运动组血清E2和T的基础分泌值明显高于非运动组(P〈0.01),而血清P、FSH和LU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中年女性保持较高水平的E2和T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已进入老年社会。老年健康问题已为社会所广泛关注,本文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探讨适宜的健美操活动对老年人身体形态、机能的促进作用,阐述了健美操对预防老年人常见病的作用以及锻炼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锻炼行为、经历、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主观强度感觉量表(RPE)和SCL-90问卷对117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没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对锻炼者而言,实际锻炼量和主观锻炼感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在中等强度的锻炼量及主观锻炼感受轻松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优;对不锻炼者而言,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对心理健康状况有交互作用,被试在同时具备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相似文献   

14.
286例下岗职工的心理健康及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286 例下岗职工的测试和调查分析, 得出被试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尤其是35- 50 岁的被试及文化水平低者更为显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比不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心理健康水平高,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被试者中锻炼人口偏少, 体育锻炼认识和锻炼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体育消费对于他们来说还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5.
国外的研究表明,妇女在怀孕期间从事体育锻炼不仅有身体上的益处,而且也有心理上的益处,包括降低身体的不适感,改善情绪,提高自尊心以及减少分娩时的应激和痛苦。临床医生和心理学家应鼓励无绝对禁忌现象(如无严重的高血压、传染病等等)的怀孕妇女参加体育锻炼,并向她们推荐一些适宜的的体育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我校参加健美操、体育舞蹈选修课及不经常运动的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身体成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健美操、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身体成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从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来看,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减肥效应,而健美操练习则能更有效地增加肌肉的重量。  相似文献   

17.
构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还未形成促使学生广泛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本文阐述了激励与激励机制的涵义、激励的层次与形式,对专业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激励机制和城市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激励机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特点进行比较。针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不足,提出了加强体育工作领导、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激励能力、增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改进奖励制度等构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激励机制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颜意娜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6):127-130,F0003
基于目前国内体育活动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思想,采用多元方差和回归设计,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包括心理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综合能力、自信心3份问卷和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艺术体育类活动的大学生在自信心方面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水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每周参加2次及以上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比只参加1次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每周参加3次或以上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大学生的自信心存在高相关,预测模式显示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越长的大学生,自信心表现越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于调查广州市高校老年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次数、持续时间、运动项目和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及消费.结果显示,广州市高校老年教职工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交朋友和提高素质;体育锻炼选择的主要项目是球类、健身操和太极;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是俱乐部、体育场馆和老干部活动中心;体育消费集中在500-2000元之间.说明广州市高校老年教职工的锻炼目的明确,项目、场地选择合理,有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认识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高校中出现了夜间体育锻炼的群体,这主尖当引起学校和体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可能地在多方面为大学生进行夜间体育锻炼靶持和帮助,加快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代,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从而完成高校培养身心健康人才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