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体育活动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考察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研究社会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对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以及大学生体育活动参加者的年龄对心理因素发展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研究采用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综合能力、自信心3份问卷对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不同,形体健身操类项目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最大;大学生每次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长于1h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参与体育活动的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均得以不断地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安徽省5所高校女大学生体育心理和行为进行调研分析.结论:女大学生对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的价值功能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共性;大多数女大学生的体育态度积极;健康、娱乐和减肥是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女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表现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上明显不足,在体育行为上表现出与态度的不一致性,不良的外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其行为弱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采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和体育锻炼习惯问卷,对90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和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没有锻炼的大学生,每周2次以上和每次30分钟以上,均可明显提高其身体自我满意度;经常锻炼的大学生不仅在运动方面的自我评价比较高,对自己外貌、身材和性方面的认识也更积极;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女生的提升作用比较明显,每周1次以上可明显改善其身体自我满意度;身体自我满意度越高,其在健康生活方式及运动感受方面的认识越积极。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40~59岁普通居民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2400名40~59岁普通居民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现场发放问卷2400份,回收2400份,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23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9.04%),了解这一群体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锻炼目的、健身项目和场所的选择以及锻炼时间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文章提供了以下调查数据:1.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活动人数我国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为: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30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以上。统计显示,40~59岁成年人每周参加1次以上有益健康的体育…  相似文献   

5.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益促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理念为指导,运用心理测量方法对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者较多,锻炼年限较长,每周锻炼频次较多,每次锻炼时间较长。锻炼的主要项目为:长走(散步)、健美操、舞蹈和气功;(2)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3)参加体育锻炼5年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好于5年以下的老年人;(4)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周锻炼5次以下的老年人;(5)每次锻炼30分钟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下的老年人。这一研究对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对象:调查取样于郑州、许昌、武汉、荆州、宜昌、随州、太原、北京和广州9城市在市区居住的适宜参加体育锻炼的残疾人,总计800人。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结果1.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2.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观3.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和锻炼时间在被调查的残疾人中,每周参加过1次体育活动的残疾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1.5%,每周2次的为15.4%,每周3次以上的为11.7%,每周1次以下的为28.6%,不参加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2.8%。从每次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看,每次在30min以下的为43.2%,其次是30min~1h的为36.4%,1h以上的为6.3%…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校园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为观察对象,考察它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减缓的效应。在调查中,来自浙江高校的837名在校大学生完成了一个改编的心理危机自评问卷,根据这些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分为体育活动参与不足、非常规体育活动参与和常规体育活动参与3种类别,采用方差分析对各类别的被试进行心理危机状态的强度差异比较,并进一步运用归回分析考察体育活动参与的时间和频率对心理危机减缓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学生的心理危机水平要低于非常规体育活动参与和体育活动参与不足的学生。研究进一步表明,体育活动参与的时间对人际关系危机、情绪控制危机和环境适应危机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体育活动参与频率可以共同预测心理危机减缓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高年级学生体育活动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安市 2 0所普通高校三、四年级大学生(男 3 2 9人 ,女 3 0 9人 )进行了调查 ,发出问卷 65 9份 ,回收 63 8份 ,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 高年级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行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每周参加三次以上体育活动的高年级大学生比例 ,男生为 4100 ,女生为 3 700 ;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三次以下的比例 ,男生 3 700 ,女 3 400 ;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男 2 2 00 ,女 2 90 0 。说明有 2 / 3的高年级大学生能够参加体育活动 ,每周坚持三次以上的学生人数约占 1/ 3。同时 ,在每周参加三次以上体育活动的学生中 ,每…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国有大型厂矿职工全民健身活动的新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大型厂矿职工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较高,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高;体育人口比例高,且每次活动时的强度达到中等程度及以上者的比例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呈现出职业性的特点;职工家庭体育消费仍以实物性消费为主;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表现出趣味性游戏性的特点;各级工会、体育协会等组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心理测量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男女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表现为男大学生的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男女大学生差异不显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1-2次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水平;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育锻炼者更有利于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提高;整体自尊在体育锻炼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身体自尊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有关心理健康的人格因素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在稳定性、兴奋性、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均高于不常参加运动的学生;而在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方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得分均低于不常参加运动的学生,说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体育锻炼对普通高校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我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男大学生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如何采取更好的体育锻炼手段来促进普通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取SCL-90量表等工具,对我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在校男大学生共480人进行测试和调查。结果:( 1)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男大学生;(2)参加集体项目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参加个人项目的男大学生。结论:长时间,多种类型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北京和香港2009名青少年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所做的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心理压力的困扰,而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和金钱等。通过对比分析可看出香港青少年受心理压力的困扰程度略高于北京,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困扰的程度又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研究认为,经常而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锻炼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对调节和缓解大学生因学习负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有良好的效果.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安徽、河南两省的3所高等院校的73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全国常模、高等学院进行了比较,另外还研究了运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证明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确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实施体育教育的有效方式。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普通在校生和体育类社团学生在体质健康水平、体育运动意识和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各项测试成绩均高于普通在校学生,且在大学4年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体育运动意识与习惯也较普通组学生更为积极健康。  相似文献   

16.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点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本文运用“阶段性行为改变模式”的理论,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有体育锻炼习惯者较少,大部分的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但没有养成习惯;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动力特征;大学生中存在随年级的增长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同时增加的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7.
全球儿童青少年的肥胖发病率逐年增高,身体活动不足,每天参加足够量的身体活动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儿童青少年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大量的家庭作业,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时间大大减少,体育课成为了唯一能促使学生参与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场所。通过SOFIT工具对上海市黄浦区5所小学的217节体育课的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观测,分析发现: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偏低,能够达到50%以上时间进行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课时比率非常少。教师用于课堂管理和知识讲解的时间过多,且对促进学生进行MVPA的语言干预不够,这些均影响了学生的课内身体活动水平。建议除对学生的活动时间高度重视外,还应该重视学生课内身体活动强度;体育教师应做到“精讲多练”,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注重开发优质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8.
286例下岗职工的心理健康及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286 例下岗职工的测试和调查分析, 得出被试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尤其是35- 50 岁的被试及文化水平低者更为显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比不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心理健康水平高,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被试者中锻炼人口偏少, 体育锻炼认识和锻炼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体育消费对于他们来说还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进行相关研究,探索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体自尊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大学生整体自尊、身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的各方面原因;对体育系大学生和非体育系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发现体育运动量与大学生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探讨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以及影响体育锻炼持续性的原因,为大学生参加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尊,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