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郭淑芬  张俊 《科研管理》2018,39(4):55-63
深入分析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的冗余情况,了解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效率及31个省市之间的差异,有利于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及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文章基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包含科技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状况等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CCR-DEA、BCC-DEA和Malmquist-DEA模型测度了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年份变动情况,对31个省市的投入冗余进行了比较分类。研究发现,研究期完全有效省份的数量呈增多趋势,但总数仍远不及一半;5年来,基于技术进步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有所提高;只有8个省份属于零冗余地区。当前阶段国家仍需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政策,引导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各省市则应基于当地科技资源冗余情况及资源禀赋,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2.
深入分析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的冗余情况,了解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效率及31个省市之间的差异,有利于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及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文章基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包含科技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状况等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CCR-DEA、BCC-DEA和Malmquist-DEA模型测度了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年份变动情况,对31个省市的投入冗余进行了比较分类。研究发现,研究期完全有效省份的数量呈增多趋势,但总数仍远不及一半;5年来,基于技术进步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有所提高;只有8个省份属于零冗余地区。当前阶段国家仍需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政策,引导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各省市则应基于当地科技资源冗余情况及资源禀赋,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3.
孙才志  王晨 《资源科学》2020,42(2):334-345
本文在全要素生产框架下,定义水资源投入拥塞的概念,基于FGL模型对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的水资源投入进行“拥塞”识别,并将水资源投入拥塞导致的无效率从全局无效率中分离出来,为明确无效率的根源,并将全局无效率分解为拥塞无效率和纯技术无效率。。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存在水资源投入拥塞效应,在考察期间各省份拥塞度经历由低到高、集聚到分散的演化过程,各省份水资源投入拥塞度在空间差异显著,其中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拥有较低的拥塞度,整体来看,投入要素结构非均衡的中、西部地区较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更易发生拥塞。②中国各省份全局水资源利用无效率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大部分省份由拥塞无效率与纯技术无效率共同驱动,从省际和区域来看,以纯技术无效率为主导,拥塞无效率也是影响全局无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应该明确无效率的根源,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投入要素结构,提出水资源利用改进方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全要素生产框架下,定义水资源投入拥塞的概念,基于FGL模型对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的水资源投入进行"拥塞"识别,并将水资源投入拥塞导致的无效率从全局无效率中分离出来,为明确无效率的根源,并将全局无效率分解为拥塞无效率和纯技术无效率。。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存在水资源投入拥塞效应,在考察期间各省份拥塞度经历由低到高、集聚到分散的演化过程,各省份水资源投入拥塞度在空间差异显著,其中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拥有较低的拥塞度,整体来看,投入要素结构非均衡的中、西部地区较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更易发生拥塞。②中国各省份全局水资源利用无效率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大部分省份由拥塞无效率与纯技术无效率共同驱动,从省际和区域来看,以纯技术无效率为主导,拥塞无效率也是影响全局无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应该明确无效率的根源,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投入要素结构,提出水资源利用改进方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1~2010年陕西11个市(区)粮食的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建立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陕西粮食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7983,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自然条件和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对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陕西今后应依靠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化肥投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来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而如何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实现“藏粮于地”的关键所在。【方法】本文基于2005—2020年的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能够显著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正向影响,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2)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实施效果在粮食主产区更明显,在南方地区也表现较强,而在经济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却较弱。此外,相比玉米而言,政策对水稻和小麦生产能力提升作用更好。(3)作用机制检验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通过促进农业机械化、土地流转以及耕地复种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结论】建议加大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重视农田水利灌排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的建后管护工作,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地区间差异显著,呈现东北、华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较高,而西北、西南及南部地区较低的分布态势。本文选取全国30个省份2001-2011年的粮食生产与农业部门资本投入的面板数据,研究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与农业部门资本投入的空间区位异质性、外溢性和扩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技术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并且资本投入对技术效率的空间扩散影响显著,随着资本、技术的外溢性等影响,粮食产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日益突出。针对该问题要着力加强西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地区的农业资本投入,加快该类地区的农业技术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2015年和2016年我国各省份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认为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效率高于全国平均值;与纯技术效率相比,规模效率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较大;非有效省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存在科技资源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各省份之间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不大,并呈缩减趋势。基于此,提出六点提升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31个省份技术转移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比分析以高校为主体和以企业为主体的省份技术转移效率,并对省份高校、企业技术转移效率的有效性和非有效单元投影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整体技术转移效率低下,高校情况更不乐观,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而企业处于规模效率递减阶段;高校和企业普遍存在着投入冗余情况。针对研究发现,因地制宜地提出提高我国不同省份不同主体技术转移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2007-2016年这十年的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政策对投入效率的影响状况。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了我国知识产权投入效率水平与相关生产要素的关系模型。通过技术无效率方程考察了知识产权投入效率的政策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知识产权投入效率,创造和运用政策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保护和管理政策工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有偏技术进步、替代弹性与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英基 《软科学》2017,(4):27-30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相似文献   

12.
粮食增产背景下松花江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杰  张士锋  李九一 《资源科学》2014,36(9):1780-1788
根据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的规划,松花江区承担粮食增产任务150亿kg。在此粮食增产的背景下,对松花江区的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估,计算区域农业水资源能支撑的粮食生产规模是有实际意义的。本文通过构建松花江区的农业水资源最优配置模型,采用单一线性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各行业水资源分配、地形地貌、农耕制度、市场调节、区域气候、流域调水、农耕状况及制度等多方面因素,模拟结果显示,松花江区最优能实现粮食产量1 043.57亿kg,其中水稻产量达304.35亿kg,玉米产量为700.92亿kg,农业水资源能够承载预期的生产目标,并且粮食产量还有提升的潜力。模型的优化结果显示,二级区的嫩江区、第二松花江区、松花江干流区和乌苏里江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有限,对于其他子区,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全区优化后灌溉面积增加约250万hm2。模型为区域内水资源调配,区间跨流域调水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灌溉节水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王金朔  曹雪  金晓斌  周寅康 《资源科学》2014,36(11):2345-2352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粤琼地区。清中后期,川渝和东北地区由粮食自足区变成粮食富余区,同时,苏、浙、京津冀、豫、鲁等成为粮食不足区;民国时期,粮食不足区进一步扩大,而皖、赣、湘、桂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粮食富余区;2清代粮食运销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粮食流通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国时期,川渝不再作为粮食输出省份,皖及东北地区成为主要供应地,鄂成为重要的粮食中转省份。同时粮食运销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北方粮食运输形成了铁路和海运相结合的运输网络;南方依然以水运为主,但受到铁路运输和进口粮食的冲击;3经济科技发展、人口增长和变迁、漕运衰落是促使粮食运输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4铁路和轮船等新式交通运输工具极大地便利了粮食运输,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与此同时,新的粮食运输网络带动了沿线城镇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使用系统思考方法,结合"成长上限"基模,从社会市场经济、科技创新、政府制度三方面建立系统主体因素的因果反馈回路,探究粮食生产科技创新整体的内在机制,引入可持续发展策略、藏粮于技战略与动态协调机制促进系统均衡发展,并以科技创新环境为研究背景构建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路径,得出科技研发基...  相似文献   

15.
基于构建的CWARMEM模型实证分析了三种可能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景对主要流入省区和流出省区的粮食供求均衡格局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进一步凸现,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作为粮食主销区的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的粮食产需缺口会进一步加大,粮食供求区域失衡程度可能将会更加严重;而粮食主产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出,对当地的粮食生产格局以及流入省份的粮食消费格局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粮食供求区域均衡问题的同时,需要将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现实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促进粮食增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蓝田县农技中心按照省、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初步取得成效,发展中也突显了许多问题。通过对蓝田县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项目实施成效、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和下一步的改进举措等方面的分析,为秦岭北麓地区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整体推进探索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粮食产量的最优加权组合预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毕守东  王冬平 《预测》2000,19(3):70-72
本文根据最优加权组合建模理论,利用安徽省1982~1997年粮食产量资料,建立了粮食产量的最优加权组合模型,该模型相对拟合误差小于4.43%,依此模型对粮食总产量进行了预测,以期为安徽省的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庞英  李树超 《资源科学》2013,35(1):80-88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商品粮产区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以2800个粮农成本数据为基础,选择商品粮产区山东省作为研究的样本,构建了包括三层指标的评价体系,具体分析了商品粮产区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包括资源规模、要素生产力、粮食安全和耕地环境)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商品粮产区的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反而较低,这就直接影响着粮食商品率进而制约着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政策指向是:新时期中央政府在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将有限的粮补资金全部投向商品粮产区,这将有利于在粮食收益相对下降的情况下进一步激励商品粮产区粮农生产的积极性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采用科技手段提高要素生产力、普及良种、保护性耕作和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同时还可以提高补贴效率,使国家粮食安全恒久、稳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差异与安全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粮食产销格局由"南粮北运"演变为"北粮南运".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产量和粮食贡献度角度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差异.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特征呈现出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态势,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单产跃进的基础上实现总产提升,在产销区的衔接与平衡、"断线"品种的协调与调配的基础上,完善粮食储备,构建预警体系是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0.
河北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与生产景气循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文生  杨栋  赵慧峰 《预测》2002,21(2):77-80
本文阐述了粮食生产气循环指标的设计原则,景气指标即扩散指数的设计和计算方法,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河北省的粮食生产景气循环指标体系,并对河北省粮食生产安全和景气循环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最后,提出了粮食生产安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