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利用低氧仪在平原条件下模拟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低氧环境,对运动员进行间歇性(脉冲式)的低氧刺激,以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和抗缺氧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20世纪90年代由俄罗斯逐渐传到其他国家,并应用到运动训练中.但是间歇性低氧训练实践一直存在争议:多数受试者的运动水平并不高,或者并没有设对照组,真正运用到优秀运动员并设有对照组的研究并不多,还有一些研究显示间歇性低氧训练不能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脑组织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根据一些资料报道,间歇性低氧训练是一种利用低氧仪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它能够提高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抗缺氧能力,为了研究它对脑组织及神经系统的影响效果,本文作者分别对小鼠和人作了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实验。用实验室实验法。小鼠的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小鼠脑组织丙二醛酸(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存在差异,接受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小鼠脑MDA含量低于非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小鼠,而SOD含量却较高。对15名女大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受试者除两人在两项心理测试中没有进步外,心理测试的成绩都取得较大的进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测试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验组强于对照组。研究显示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改善脑组织的抗缺氧能力、提高缺氧条件下的神经反应能力有明显的效果。建议:将间歇性低氧训练作为一种运动训练的辅助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赫达 《精武》2013,(17):14-15
间歇性低氧训练作为高原训练的一种替代方法,已经广泛的被从事各种耐力性运动的运动员应用于训练计划当中。相对于传统的高原训练,关于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机体产生的反应和适应的机制研究还较少,以现有的调查研究显示,在生理反应机制上,间歇性缺氧训练与急性低氧暴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针对间歇性低氧训练模式可能对自由基代谢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得出安全的间歇性低氧训练必须对选择在氧含量、训练时间及总的持续时间所产生的生理适应及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对传统高原训练的一种补充和创新,是指在平原借助低氧仪,使运动员间断性地吸人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导致一系列抗缺氧生理、生化适应,以达到提高有氧代谢力为目的的训练方法。分析了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呼吸系统、血液、心血管系统、骨骼肌、细胞内物质代谢、心肺功能、抗过氧化物反应系统的作用原理以及其优势,为实践运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1前言 运用高原训练手段,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己被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在国内外多种运动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高住低练法、高住高练法、低住高练法、高一低交替训练法、高平原交替训练法、间歇性低氧法等作为传统高原训练的补充手段和方法被提出和研究应用。间歇性低氧法(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是一种较新的模拟高原的训练方法,它是每天将运动员人为的暴露于低氧混合气或低氧舱一段时间,以造成机体各组织适度缺氧,  相似文献   

6.
间歇性低氧训练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歇性低氧训练(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IHT)是在平原借助低氧仪让运动员间歇性地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有氧能力的抗缺氧生理、生化适应,达到高原训练的目的。这一方法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间歇性低氧训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歇性低氧训练作为传统高原训练方法的补充,已被广泛应用。国内外研究显示,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使机体生理机能及分子水平产生适应,如血液的EPO、RBC、Hb和骨骼肌HIF、VEGF、肌红蛋白以及毛细血管密度等产生一些适应性变化。由此.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改善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间歇性低氧训练(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 or Interval hypoxic training,IHT)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科 学辅助训练方法,通过对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的研究和间歇性低氧训练与其它低氧训练方法的比 较研究,将间歇性低氧训练与其它仿高原训练在理论上加以区分,以推动间歇性低氧训练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9.
体育运动中的间歇性低氧训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近年来在俄、英、美等国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训练方法,是利用专用仪器——低氧仪,使受试者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压的低氧混合气体,人为地造成缺氧条件的练习。间歇性低氧训练实为平原条件下的一种模拟低氧分压训练,以类似高原训练的缺氧刺激,使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性生理适应,全面提高呼吸循环系统机能,血液运氧能力以及骨骼肌的代谢能力。由于它和常规的系统训练穿插进行,密切配合,完成了平原条件下的“高原训练”而倍受国外体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潘秀清  王菊 《体育科学研究》2006,10(2):79-82,85
间歇性低氧训练(Interval hypoxic training,IHT)是一种利用低氧仪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且已被证明对提高有氧代谢是有效的.本篇主要介绍了IHT后机体生理生化基础的变化以及低氧训练后训练效果的时效性,目的在于对间歇性低氧训练后有氧代谢能力改善的时效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训练科学、科学训练与训练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阐述了训练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对训练工作的依附、综合性和对因果关系的密切关注等);说明了科学训练与非科学训练的界限,以及存在的种种矛盾(如整体与局部、规律与事实、突变与渐变等);阐述了训练科学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实施过程,提出了训练科学化即训练效益最大化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训练科学、科学训练与训练科学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阐述了训练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对训练工作的依附、综合性和对因果关系的密切关注等);说明了科学训练与非科学训练的界限,以及存在的种种矛盾(如整体与局部、规律与事实、突变与渐变等);阐述了训练科学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实施过程,提出了训练科学化即训练效益最大化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体育项目中的训练与过度训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多种症状都支持对过度训练(OT)的探查。测量血清尿素(SU)和血清肌氨酸激酶(CK)值,除了对优秀运动员进行诊断和分析之外,也用于对运动员日常训练状态进行监控。因此,我们将根据不同运动员,同一运动员的不同状态,对这些指标的意义进行检验。方法:测试时象为具有国际水平的赛艇运动员,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对这些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测试。结果:6981例血清尿素测试样本(男运动员717人,女运动员285人)表明, 数据呈现出一种轻微不对称的正态分布态势(男运动员80%,5~7mmol·L-1;女运动员75%, 4~6mmol·L-1)。女运动员的数值比男运动员约低1.5mmol·L-1,个体差异较大,因此以 8.3mmol·L-1(男运动员)和7.0mmol·L-1(女运动员)作为判断运动员过度训练的固定阈值是不可靠的。在运动训练中,肌氨酸激酶(CK)也已被作为判定肌肉紧张的重要参数进行检测和评价。2790例肌氨酸激酶测试样本(男运动员497人,女运动员350人)显示,数据的频率分布为不对称的正态分布,在100—250U·L-1的区域内具有明显偏向高值区域的趋势,在250~ 350U·L-1和1000~2000U·L-1范围内分布频数明显升高。男运动员的最高值为3000U·L- 1,女运动员最高值为1150U·L-1,个体差异显著。血清肌氨酸激酶水平长期较低的运动员显示出小的数值变化;血清肌氨酸激酶水平长期较高的运动员在数值上显示出显著的变化波动。结论:这两个参数也许都有助于从大量样本中测定个人数值基准线。对这两个参数的测量至少应该在标准条件下每3天进行一次。如果在一段时间的训练(2—4天)后同时观察到参数数值显著升高和训练耐受力降低,则表明机体的分解/合成代谢活动或训练耐受力不足的可能性升高。  相似文献   

14.
15.
耐力运动员较少进行力量训练,主要担心肌肉肥大对毛细血管和线粒体功能产生潜在负性的影响。但是肌肉的无氧工作能力、肌肉力量和肌肉的爆发力可能影响耐力运动项目的成绩。力量训练能够提高神经肌肉特征和无氧代谢能力。耐力训练中嵌入力量训练的训练模式可能有助于提高耐力性项目成绩。  相似文献   

16.
目标控制训练法与射击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标控制训练法是一种以明确的目标任务,引导、激发运动员的自觉性与能动性,达到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过程与方法。它运用了系统思想、控制论、管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许多原理,结合了我国射击训练的实践经验,经实践证实是一种切实可行具有活力与优势的射击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上期杂志里我们为大家介绍了足球训练学的一些初级内容,本期为大家带来的则是特种训练和争议之‘七伤拳'.即训练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和一些争议点。  相似文献   

18.
19.
从体育教学研究谈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学是在教育目标下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依据学习的原理原则,通过各种运动项目与运动设施为媒介,以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其健康、快乐身心的过程。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研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体育教学改革中,对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庆  王光林 《体育科学》2004,24(2):33-37
通过国外有关文献和科研报告,试图对力量训练中负荷量问题的相关历史研究,当今的前沿科学报告,目前国外力量训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动态进行系统综述,特别是在单组和多组训练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运动训练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些问题及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