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中国“体育强国”的文化符号学审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站在文化层次及文化功能主义的视野下审视体育强国,可认为"体育强国"是一项清晰明了的动态"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标识"外延极大却内涵丰富。从文化分层的四层次对体育强国进行诠释,认为我国体育强国"器物层面"已具雏形,"文化符号标识"明了;中国体育强国的"制度层面"脉络清晰,构建出了现代体育和谐发展的趋势和路径;中国体育强国的"行为层面"四大形态特征突出,折射出独具特色价值取向;中国体育强国的"观念层面"逐步深入人心,追求健康本我意识是终极理念。文化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将"体育强国"的文化符号及标识"文化符号化",梳理出体育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动态终极取向仍需要哲学、社会学者投入更多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现状,以"体育强国"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体育强国战略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体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以目前的现状阐述我国体育事业与"体育强国"的距离,并就如何迈进"体育强国"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3.
体育强国就是能够提供另一体育文化选择,并且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国家。体育文化崛起是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体育强国需要并且能够创造出一个不同于西方的体育文化。但是,中国没有自己的体育文化,中国的体育文化依然是一种依附性文化。体育强国的国际话语权实际上就是一国的体育文化被"他者"自愿接受而产生影响的权力,但是,中国尚不具有国际体育话语权。要强调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普世性和互补性,文化创新,加强中国体育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以提升国际体育话语权。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的发展模式,是最具中国元素的体育文化。举国体制的创新最根本的是价值创新。通过意识形态价值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价值创新以及民间性价值创新等实现举国体制的价值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体育军团在奥运赛场取得的骄人战绩带给国人的惊喜无以复加。许多人开始沾沾自喜,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体育强国。然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等诸多方面的现实告诉我们,我国只是具备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2010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清晰地表明:中国"绝非体育强国"。要真正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世界体育强国的跨越,这条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举国体制作为一种资源整合模式,运用于体育领域便成为体育举国体制。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主要运用于竞技体育领域,金牌战略则是其统领性方案,其应然使命是"夺标育人"。然而,只见"夺标",不见"育人"是金牌战略的实然缺失。建议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金牌战略重新审视竞技运动的价值取向,加强竞技与教育的结合,践行人文关怀理念,重拾奥林匹克精神。  相似文献   

6.
“体育强国”战略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体育强国"是我国体育未来的发展目标。"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概念,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特征。"体育强国"的内涵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类和社会发展,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横向指标体系和纵向指标体系。横向指标包含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三个一级指标。纵向指标包含体育资源、体育科技、体育传媒、体育产业、体育法规和体育管理等六个一级指标。  相似文献   

7.
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政策研究既可推动理论创新,又可指导实践发展。研究表明:改革开放、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近四十年来我国体育外交政策演进的三个分界点。我国体育外交政策的演进体现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逐步迈进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至1990年期间,我国体育外交政策的着力点在积极参与国际体育赛事,通过"走出去"的策略来逐步树立体育大国的国际形象;1990年至2008年期间,我国的体育外交政策在继续巩固作为体育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之外,还积极申办、举办各级各类国际大赛,通过"请进来"的策略来逐步体现作为体育大国的责任和姿态;2008年以后,我国体育外交政策的重点是以高度文化自觉的姿态来逐步树立体育强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8.
体育"强"国是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实现"强国"梦的路径选择。"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是体育"强"国心结的现实延续。"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真正力量来自人民话语。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新时期全运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其主要观点为:第一,体育强国理念下的全运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是我国竞技体育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保证;第二,全运会的项目设置、组织管理、场馆布局等方面应体现"全国"和"全民"参与的特征;第三,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应良性互动,共同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竞技保证;第四,全运会应为全民健身和提高人民体育锻炼意识服务,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体育人口保障;第五,全运会应加强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西班牙体育崛起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西班牙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在世界上最热门的"足、篮、排"以及网球、环法自行车和F1等项目上的异军突起,西班牙成为体育强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西班牙竞技体育发展的强劲势头对于正在向体育强国方向努力的我国竞技体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多次对体育工作做出重要论述。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习近平系列讲话、治国理政等文献入手,结合2012以来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以体育强国梦、体育改革、竞技体育思想、群众体育思想、体育外交思想为主体的新时代体育思想体系内容丰富,并从体育目标论、内生合力论、体育发展论、体育价值论、体育外交论维度阐释其科学内涵,同时具有从体育强国层面阐释新时代体育思想体系的内涵、为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从人民和国家的视角弘扬新时代体育价值、体育外交开创中国大国特色外交新格局,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整体完善与优势凸显:中国的体育强国之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体育发展的时代趋势,在认识体育强国的判断标准基础上,探讨体育强国的建设道路。研究认为:1.体育强国符合中国社会和中国体育的发展;2.体育强国是有着多元判断标准的不断发展的概念;3.中国建设体育强国要把握"质"的整体性和完善性,应该建设整体意义上的体育强国,科学客观把握中国体育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优化结构,相互促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中国建设体育强国要体现"质"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应该顺应中国国情,走体现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体育人的行业先祖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武人集团。战国时期武人的社会地位开始下移,武人在遭受到帝制时期各个王朝的迫害性对待后逐渐沉潜到社会底层。汉代灭侠仅仅是对春秋和战国时期尚侠时代的一种反动,却意外地消除了中国武士的常态化身份,而中国体育人的罪感存在已成为阻滞民族创造力的障碍。现代中国体育人仍旧带着诸多的不兼容于儒家文明的价值符号,中国体育人的罪感心理并未完全消亡。在举国体制、大国体育以及强国体育的策略的鞭策下,中国体育看似崛起,但并未改变中国人对体育以及体育人的刻板印象。中国体育人精神的再造工作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现代的体育人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依然充满了迥异于传统中国人和典型的西方人的奇异性。  相似文献   

14.
以奥运会成绩和劳伦斯评奖为切入点,论述欧盟体育取得的成就,从体育组织机构、体育政策的调控、欧盟公民的自由流动及高校之间体育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探讨了欧盟体育的成功因素,以期对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兴则国运兴。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在中华民族实现体育强国、民族复兴的建设征程中,使命重大、不可缺席。研究以文本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Cite Space V软件,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民族传统体育的CSSCI与核心期刊论文为分析对象,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时间跨度、高频关键词、研究机构分布、期刊分布、研究层次分布等不同方面进行热点追踪分析,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铸魂文化自信、构建健康中国、继承本来优势、吸收外来精华等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16.
论国家文化软实力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在国家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需要以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种手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经过各个时期的曲折发展后,又重新找回了自己本位,在当今国家积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形式下,教育、旅游、民俗节日、竞技比赛等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解决了“体育事业为谁服务”的理论问题,并在体育实践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进而结合中国国情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发展之路,使中国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体育大国。从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标志出发,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和史实回顾,找寻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源。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人物的体育思想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尚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精髓;二是借鉴了中国近代建构起来的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体系;三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创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思想演化进程中包括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逻辑,也在总体逻辑上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3次阶段性转折:从中国古代体育向中国近代传入的现代体育的转换,再从中国近代初步形成的“国民体育”体系之中“脱胎”转向“群众体育”,以及由此发展至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迈向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要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勇前行,抓住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体育强国的伟大梦想。理解新时代的理论内涵,明确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寻找体育强国的实现动力。在强国之梦的实现道路中,指引体育强国的发展方向,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中,确立体育强国的时代责任。当前,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时期,竞技体育需要稳中求进,群众体育需要夯实根基,学校体育需要健康促进,体育产业需要点面齐进,体育人口需要实质突破,都是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体育事业的大发展我们需要在“新时代”重新定义。体育强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汲取思想精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体育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运动训练理论创新及其先导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时代背景中,着力于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建设,发挥其对推进运动训练科学化应有的先导与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与历史意义。本文在笔者近年来围绕运动训练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并提出了九个主要方面的创新:一是注重辩证思维,认识项目本质;二是注重整体观念,发展核心能力;三是注重实践总结,更新训练观念;四是注重具体分析,追求辨证施训;五是注重实战能力,落实三从一大;六是注重训练感悟,建立直觉判断;七是注重功能属性,掌控竞技状态;八是注重参赛准备,谋取制胜先机;九是注重情感投入,激发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