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报道方式将被广泛采用,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是新闻摄影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如何才能开创自己的特色,独步天下,其发展策略是:第一,新闻摄影必须以其不可替代的本性——典型的瞬间特点,来与其他视图媒介抗衡。第二,新闻摄影应该以其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新颖的表现形式去创造独家新闻。第三,新闻摄影可以适当地借鉴艺术手法,打造精品图片,使新闻图片像艺术图片那样“好看”“耐看”。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使信息基本达到了透明化,媒体记者更是为了一篇报道无孔不钻,挖空心思只为抢到独家新闻。笔者最为关注的是在几件虐童事件以及海南万宁校长带未成年少女开房事件中所反映出的对未成年人乃至幼童的报道的"度"。诚然,一个优秀的记者的职责是把最真实的新闻现实呈现给观众,但是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把握报道的"度"才能够不影响公众的视听,使公众有一个理性的判断,这是对新闻研究者以及媒体工作者的一种考验。  相似文献   

3.
电视直播报道以其独特的媒体优势吸引着观众和电视工作者,随着近年来电视技术和直播观念的飞速发展,做到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报道新闻背景、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三个“第一”的有机结合是其首要追求,而实现直播的立体化和常规化则成为其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媒介效果领域的重要理论,它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一种新的新闻途径应势而生——自媒体。于是,对于以传统大众媒介传播为背景诞生、认证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否仍然有效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讨论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自媒体环境下与传统大众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探讨当下自媒体环境中的议程设置困境,并进一步提出自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新假设。  相似文献   

5.
从“多媒体技术”到“数字媒体技术”:一个概念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媒体技术”一词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另一个词“数字媒体技术”悄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我们试图去辨析两个概念时,我们会发现它们更多地表现为一个概念从表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内容研究法,在分析了“多媒体技术”概念的历史局限性基础上,尝试定义了“数字媒体技术”概念。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利用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构建地方高校的形象是事半功倍的选择.但是,传媒的“新闻框架”影响着高校的预期新闻传播,媒体对高校负面信息报道的累积形成了社会公众的“刻板成见”,要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地方高校对内要利用媒体资源,建立高效的新闻传播体系、加强特色报道;对外要与大众媒体建立良好的新闻报道沟通合作机制,使二者的关系常态化,以提高公众对地方高校的认可度,使新闻传播成为地方高校良好形象构建的助推器和强化剂.  相似文献   

7.
“社会体育”概念是我国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产物,也是对“群众体育”概念的一种完善与发展。“社会体育”概念的时代意义主要表现为它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理论基础、供给主体、服务容体、手段与内容以及供给模式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范志毅诉媒体侵权案是10多年来因体育新闻引发的新闻官司中少有的媒体胜诉的案件,法院对新闻报道的尊重和其先进的法律理念在司法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以“范志毅名誉权”官司为切入点,对“公众人物”的起源、体育公众人物的内涵、“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原则及其“忍受义务”做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的揭示和“合理内核”的把握,比入的劳动、主体的生命活动为支撑.马克思赋予了主体和客体以新的哲学基本前提和规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主体和容体的关系,第一次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的新型关系.“主体”作为一个皙学概念.在哲学史上曾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用它表示个别存在,又用它表示质料——潜在的实体;中世纪经贮哲学把主体理解为事物本身中存在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对主体的概念的近现代解释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他把主体解释为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的本原.黑格尔,正如马克思批判性的分析指出,他把“绝对精神”、“理念”、“自我意识”当作主体,当做活动者和能动者,但这是一种“抽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突发性事件的概念,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定位,机制等方面对突发性事件新闻在我国的现状及媒体在对其报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对突发性事件的新闻价值认定及在突发性事件申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自我定位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从伦理学视角看新闻暗访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暗访的报道在新闻实践中频频见诸媒体,备受受众欢迎、从业人员青睐。但是,学界对新闻暗访多不认同,甚至有人提出坚决予以取消。其实,新闻暗访行为在伦理学上符合道德权变理论,从动机上看,是为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或侵害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试论体育新闻报道策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体育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使得体育新闻的受众群体日渐庞大,其巨大的"注意力经济"效力使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乃至移动媒体手机等争相加入体育新闻报道的阵营,虎视于体育新闻背后这块可观的蛋糕。多方的竞逐使得体育新闻报道雷同现象严重,缺乏新意,如何在激烈的体育新闻报道中突出重围,形成自己的优势是众多体育媒体或从事体育报道媒体应该思考并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策略——体育新闻报道策划,并对体育新闻报道策划的必要性、策划的意义及如何进行体育新闻报道策划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都市报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大众文化代言到主流化转型再到目前不断分化流变,表现出一个普遍的危机,即都市报媒介身份和新闻意识形态选择的自我冲突与矛盾。这种身份与意识的冲突贯穿于中国都市报发展的各个阶段,并造成报纸存在样态的"精神分裂"和"身份游移"。当代都市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确立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统一的、现代的媒介意识,不断强化和坚守媒介的公共性和人本责任。  相似文献   

14.
体育新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内容,其功能广泛,影响深远。同时,体育新闻的内容及形式也受到社会、媒体、文化、时代的深刻影响。在媒体、社会以及体育传播密切相关的今天,体育新闻研究机遇与挑战共存。文章从体育新闻的制作,社会功能,新闻效应和新闻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论述体育新闻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机会,希望能对国内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恶"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倾向,人性的复杂与魅力就在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共存。在当前体育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向恶"的倾向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其影响与作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并且频频显示出其力度。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体育新闻在语言的选择,意义的标识,行为的取舍层面,都需要注意不要使对"恶"的传播变成一种宣扬,要在语言层面控制其度,在意义层面控制其量,在行为层面杜绝其假,方能担当现代传媒之重任,也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析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全球媒介的娱乐化趋势和受众的需求,使得体育新闻的报道也越来越娱乐化。本文着重分析了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具体表现,体育新闻报道呈现出武侠式、“兵家语”式、幽默化及暴力倾向等多种形式的描述。但应避免过度娱乐化、低层次化。  相似文献   

17.
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亦需要作出调整和改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在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与美国体育传播传播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各高校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特色不鲜明;各高校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与融媒体时代的全方位传播不符,呈现明显的滞后性;经由网络平台的资讯创作能力相关课程没有得到有效体现;体育类课程的设置相对单一,且大多不是以兴趣为着落点,学生选择空间有限;通识课程所涉及的面相对较窄,无法满足融媒体时代社会对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复合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的参与和推动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动力和标志之一,其中报纸体育新闻又是现代传媒传播体育信息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新时期报纸体育新闻的蓬勃发展,与社会安宁、政局稳定、经济振兴、报业改革、文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负效应及其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大众传播信息与娱乐的双重功能入手,阐述体育新闻传播信息与娱乐兼得的特质。针对目前体育新闻娱乐化势头有增无减并造成某些负面影响的现状,具体分析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负效应,提出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提供海量资讯和传统媒体日益求新的形势下,网络新闻需要在创造性整合中打造自己的新闻传播个性,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二次新闻”是网络新闻编辑创造性整合的重要形式。网络新闻创造性整合的方法主要有: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新闻资源的整合;建立超级链接,整合多种资源;设立个性化版面和受众进行互动。网络新闻编辑人员要进一步更新观念,辨证地理解新闻资源的整合和新闻原创之间的关系,要注意紧随时代的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提高,搭建新闻传播立体互文性的多重平台,要注意创造性地整合民众、媒体和政府的三方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