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体育科技》2021,(5):457-46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手段。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隐性教育理念的研究视角剖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现实价值。结论:通过加强学校组织领导,建立校党委、教务处与学院的三级联动建设机制,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建立评价监督体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合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显性育体与隐性育人功能,提高体育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与育人主观能动性。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高校体育与思政协同育人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刘敏 《武当》2023,(10):70-72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思政内容深度融合,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去,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整个高校育人的全过程。本人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为例对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首先回顾“课程思政”的背景、“课程思政”理念的产生、课程思政的发展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国内外研究基本概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研究,包括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构建,结合武术专业的特点,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在实践操作中积极探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重心不仅聚焦在体育学科所直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层面,而且直击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适时融入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实施的全过程。文章以寓德于体理念为指导,剖析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抉择。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学校三全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了资源挖掘不足、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教师教学能力有限、评价体系失衡等问题。提出:深挖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及素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动力等决策。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旨在分析当前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基础上,反思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为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行路径。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思政理论知识、体育思政元素、思政培训体系、思政育人意识等4个方面的困境。研究认为,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应从外部路径和内部路径两方面开展。其中,外部路径为:国家加强政策扶持,优化教师培养模式;教育局和体育局联动,开展体育思政培训。内部路径为:转变考核理念,发挥考核激励作用;积极参与培训,不断提升育人能力;提升理论储备,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从而积极应对、摆脱当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协同育人。体育课程中蕴含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充分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高职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当前时政需求进行思政教育;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水平;把体育文化融入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6.
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论述开展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根基,分析体育心理学课程注重身心的整体观、积极心理的育人观、服务他人的职业观以及实践导向的道德观等育人特证,而且在明确课程的整体特征后,从书本教学、学生经历以及体育精神3方面汲取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研究认为,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课堂表达来推动课程价值转换,知情合一的方式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精准把握体育专业学生的独特性来因材施教,重新建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来回馈教学,以此来推动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地落实,充分发挥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高质量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互联网教学深度融合关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在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上具有显著成效。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互联网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并凝练其深度融合的目标导向,得出了其深度融合的内容构建:一是要推进隐性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进网络;二是要注重体育课程思政互联网平台选择;三是要积极建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料库;四是要构建起体育课程思政网络教育社区。本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地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互联网教学深度融合进行了全面考虑与系统分析,希望促进形成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合力,以此不断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8.
培育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是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的关键。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与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育的问题聚焦与破解路径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顺应国家教育政策的建设要求、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育的价值指向。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聚焦于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有待深化、课程思政资源创设能力有待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方式有待改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有待健全。通过增强体育教师思政意识、强化资源创设能力、改进育人方式、健全支撑体系四个方面破解现存问题,实现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育与提升的双重目标,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蔡峰 《体育师友》2023,(2):38-41+6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建设历程,聚焦其存在的发展痛点、难点,汲取课程思政评价建设成功经验,以CIPP评价模式为理论支撑,力图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为区域性、全国性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改革提供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结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当前发展桎梏包括,相关理论研究的匮乏、课程思政评价定位模糊、课程思政评价实践滞后与课程思政评价的区域优势弱化等。建议:1)培育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丰富体育课程思政CIPP评价理论;2)精准定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功能,强化体育课程思政CIPP评价认同;3)健全高校教师的培训与奖惩机制,加速CIPP评价融入课程思政评价;4)发挥粤港澳区位优势与地域特色,深化高校体育课程CIPP评价改革。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难点及对策进行深入剖析。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内涵在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育人、显隐融合等4个维度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特质、价值契合、德育元素和科学方法。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失衡、体育教师思政能力薄弱、校园体育文化育人乏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难点问题。推进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系统融入思政教育,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大力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打造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提升育人成效;多措并举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模型,并提出深化策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经验:消除主体行为惰性,规避思政建设偏差,破除思政执行梗阻,提升行动育人效果。深化策略:提升能力,实现有效组织动员;建设制度,深化高效质量管理;共享资源,达成广泛协同辅助;塑造价值,巩固支撑教学教研。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旨在深化体教融合的理论研究、探索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创新。基于此目的,该文首先阐述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其次,提出了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设计;最后,强调了校级部门协同创新在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性。期望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供一些浅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当前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访谈等方法,在分析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与学界研究基础上,论述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内涵、体育课程的思政来源与思政内容体系,并提出了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旨在重新找回育人价值,开辟了“以体育德”新路径。在体育课程思政中,体育是“思政”之源,知识是“思政”之基,技能是“思政”之要,其思政内容体系可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健全人格五个维度进行构建。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从思政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构建、话语体系创新、教师卓越发展五个方面采取路径和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在深度挖掘和精准凝练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及优化思政教学模式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运用文献资料、辩证分析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全媒体时代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表现出具象流变的育人话语、立体多维的内容传播模式、科技加持的育人方式、多方联动的育人主体等时代特征。针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造成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不成熟、育人内容传播碎片化、全媒体支撑要素不健全、体育教师媒介思政素养不足等推行阻碍,从顶层设计、理念更新、资源整合、科技加持、能力提升5个方面勾画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蓝图,完善“全媒体+”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育人内容体系,深化全媒体技术,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度,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思政媒介素养等创新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进历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的红色精神,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通过使用课程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深入发掘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时代意蕴,可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必要的价值方向和精神动力,强化文化支持和拓展资源载体。在对党的百年红色精神进行课程化塑造之后,使之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要求结合起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结合,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从推进路径的设计出发,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教育教学为手段,以运动实践为桥梁,可使红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环节能够更加符合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需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将会为全面推进党的百年红色精神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延续和传递创造丰富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高”院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双高”院校的主要任务进行分析。“双高”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要利用学校各种资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育,从而使他们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体育课程作为“双高”院校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思政教育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双高”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要想在“双高”院校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有机融合,就要在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上传播思政理念、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思政要求、在教学评价上定好思政标准。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体育在学科德育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体育学科所承载的学科知识技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完成音乐学院学生体育学习任务,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品德与价值观,与学科德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通过对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分析,明确体育课程协同育人在学科德育中的价值,对音乐学院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路径进行探索,旨在促进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效应在音乐院校体育课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为培养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专门人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跨学科整合式的教学改革,要实现“术道融合”育人的目标,并需专业教师、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三方联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尚存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性不足,思政育人价值彰显不充分;课堂教学思政融入生本性乏力,思政融入与育人方式亟待改善;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支撑性不够,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有待提升;课程思政评价生成性缺失,思政效果评价机制尚待完善等现实困境。提出:遵循“产出导向”理念,构建可达成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秉承“学生中心”理念,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增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倡导“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环节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共同提高;建设方向是保证学生在体育课程习得的体育素养的同时能够习得道德素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就是在体育课程中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共同发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的教育目标。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基于体验式项目活动的协同育人模式,从顶层设计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复活了“思政元素”,打破了三维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为中学体育课堂思政教育以及打造红色铸魂精品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着力挖掘中学体育课堂思政元素,映射育人价值;分析数字化驱动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思考数字化赋能思政元素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融合路径。期望能构建出三全育人并举思政教学新模式,打造出系统集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政育人环境、协同高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让更多主体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