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分析探讨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运动疗法对脑出血患者的瘫痪肢体肌力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作用,对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显著提高。早期运动疗法是提高患者肌力、运动能力、ADL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肢体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中(ADL)的应用.方法:将57例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前瞻性随机分成治疗组、实验对照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运动疗法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和自我随意锻炼,三组同时接受相同的临床药物治疗;应用简式Fugl-Meyer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评定ADL.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内自身纵向比较采用重复性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组间横向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结果:治疗组、实验对照组和对照组各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进行比较,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实验对照组和对照组均显著(P<0.05).结论:运动疗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较常规康复训练和自我随意锻炼均显著,对脑卒中恢复期的肢体瘫痪治疗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振动训练结合运动提高脑卒中轻瘫患者上肢肌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进行振动训练和抗阻练习;B组和C组分别单纯进行振动训练和抗阻练习;D组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每组10人。各组干预周期均为3个月,研究前后进行腕、肘屈伸肌力和肩外展肌力测试。结果四组患者上肢肌力均提高。其中,A组肌力提高最明显;B组和C组增加幅度相当;D组虽有提高,但与实验前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振动训练结合运动能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中风或者其它原因造成偏瘫,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入康复训练阶段,把握好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康复训练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防止瘫痪肢体的挛缩、改善身体状况为原则。这里根据偏瘫的特点辖制一组适用于偏瘫、截瘫和肌肉萎缩、肌无力等身体状况的简易康复训练方案。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能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2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10例,A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疗法,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法进行训练,每天60min,B组按照A组相同训练计划每天训练30min,加用悬吊运动疗法进行训练30min,持续治疗20个工作日,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erg平衡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并且B组Berg平衡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提高幅度较A组显著。结论:悬吊核心稳定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水中运动疗法和常规疗法的对比,观察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0位髌腱腱围炎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人.对照组进行常规疗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进行水中运动.互作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在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中运动疗法更适合膑腱腱围炎患者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运动疗法,探究运动干预对脑卒中恢复期老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观察运动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鞍山市长大医院康复科30例发病4-12周的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前后疗效对照,采用FMA运动功能量表和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定,比较老年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均有显著提高,达到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目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干预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悬吊下进阶式闭链运动训练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4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如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健、患侧平衡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对照组健侧稳定指数中前、后轴、A2-A6轴的稳定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健侧各项稳定指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侧稳定指数中前、后轴的稳定指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侧的各项稳定指数显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下进阶式闭链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平衡能力,可以提高患者对关节位置的控制及运动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9.
运动疗法有利于偏瘫病人的康复,具体方法分四步。第一步:被动锻炼偏瘫卧床病人的早期运动应是被动的,因为肌肉长期不活动就会导致废用性萎缩,关节就会强直。要求护理者每天将患者瘫痪的肢体活动100-200次,对于可以活动的病人在床上做患肢伸屈运动。为了将来的站立并行走,床上运动开始得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悬吊运动治疗对比受试者治疗前后疼痛及肌力测试结果,探讨对慢性腰痛患者主观疼痛程度及核心区力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受试者治疗后躯干屈伸及左右旋转肌群工作能力显著增强,最大肌力增加不显著;屈伸肌力比更协调,屈肌力量增加较伸肌更明显;左右侧肌力更平均,弱侧肌力增加较强侧更明显;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结论:四周8次的悬吊运动治疗能显著减轻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增强躯干核心区肌肉工作能力,改善屈伸、左右旋转肌力比,从而改善腰部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和逻辑思辩法等探讨体操动作结构-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体操动作的难度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提高体操动作价值品级的基本手段和规律。经过研究发现,只有恰当理解和运用动作“结构-时间-空间”蕴涵的辩证关系,才能提高体操技术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试用生物节律提高运动成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4年、1995年校田径队队员参加校级、市级比赛成绩的分析,提出生物节律与运动成绩有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体力周期对运动成绩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节律训练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行为主义演变为运动行为历史过程的分析,阐述了运动行为的基本概念,比较了因研究任务不同对运动行为认识上差异的原因,并重点对可变条件下运动行为的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于运动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运动的计算机仿真是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将计算结果转换为运动图像真实的重现。利用摄像机获取三维空间实景的二维视频图像序列,通过对二维视频序列的分析,获得人体或者某一部位的运动信息,生成人体的运动轨迹以及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达到分析人体三维运动的目的。并且以单目视频中人体的跳高运动为例,设计与实现了一个基于运动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系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力学原理,分析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跑线轨迹及正确的起跳,指出运动员起跳时身体应产生自转、形成背向横竿的有利姿式。将整个跳高技术与旋转运动规律一一对应,力求使背越式跳高技术规范化,为制订和实施合理的教案及训练计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太原科技大学武术协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表象训练对其太极拳动作技术水平提高和防止消退的影响研究。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太极拳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通过对两组学生太极拳动作技术的综合考试,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对考核成绩进行T检验,两组考核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教学效果显著。由此证明,表象训练可提高太极拳动作技术水平;并在暂时终止训练的消退时期,对防止已获得的动作技术水平消退的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随机抽取20名健身房男性新会员为实验对象,对他们进行三个月的健美训练。通过对训练前后肌肉围度和肌肉绝对力量等指标的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全程动作练习方法的实验组,其肌肉围度和肌肉力量改善的效果好于实验前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飞速发展,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武术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因此,文章对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的原则与创新方法进行了论述,以拓宽武术动作创新的思路,为竞技武术套路动作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Ballet training includes exercises of high and moderate intensities, which require breathing control for a good performance.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thoracoabdominal motion of professional dancers and compares the breathing patterns between professional dancers and non-dancers.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four male and four female (30.33 ± 4.64 years) professional dancers and four male and four female (22.75 ± 1.49 years) non-dancers. The participants executed two breathing manoeuvres while sitting motionless: quiet breathing (QB) and vital capacity (VC). The 3D coordinates of 32 retro-reflective markers positioned on the trunk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volume of the superior thorax, inferior thorax and abdome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applied in the volume variation of each trunk compartment to search for dominant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a breathing motion patter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calculated to verify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compartments during the breathing manoeuvres. A predominance of the superior thorax or abdomen movement was found in both groups. The professional ballet dancers have an efficient breathing pattern and maintain the same breathing pattern in QB and VC manoeuvr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non-dancers group showed relevant changes of the breathing pattern to respond to a greater breathing effort, like in V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优秀运动员运动表象的脑活动特征。方法对健身运动的专家4名和新手8名进行ERP实验,全部为20~25岁的女性。采用组间设计,观看和表象(回忆)两种实验条件,刺激材料为剪辑的全国健身比赛的女子视频。结果观看时:(1)视觉二级区两组均出现P380,专家组激活波幅低于新手且存在显著性差异;(2)运动区域专家组激活程度更高。表象时:(1)专家组表象时间更贴近动作视频的时间;(2)FP1、FP2、F3、F4、FC1、FC2、Cz和T7等电极点表现出专家激活高于新手,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优秀运动员对输入信息加工具有心理资源节省化特征;运动表象的ERPs在额叶区、运动区和颞叶区的激活波幅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