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体育教师角色及其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师角色既代表体育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 ,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体育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 ,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体育教师的行为期待 ,也包含体育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在现代社会 ,体育教师不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的 ,而是一个“角色丛”或“角色集”。一、体育教师的角色在当今社会 ,从体育教育工作的角度看 ,体育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育者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决定着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内容、进程和方式 ,乃至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体健康。现代体育…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几年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这种融合态势主要表现为社会体育形态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对学校体育的依赖性逐渐减小;高校体育场馆开始向社会有偿开放;社会体育的管理形态开始进入校园;高校体育教师扮演“双重”角色;社会体育场馆开始为大学生提供有组织或松散廉价、快捷的有偿服务;社会体育组织、各种俱乐部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大学生身上;余暇体育成为大学生体育的一种新时尚;大学生体育信息大量来源于社会和宣传媒体;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愈见突出。为此,高校体育社会化的作用,越来越…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社会化的特点及其途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校体育社会化表现为大学生对高校体育的依赖性减小、社会体育形态进入校园、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性、大量的体育信息来源于社会、体育教育的社会功能愈渐突出、高校体育教师扮演“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4.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肖丽琴 《体育学刊》2007,14(2):79-82
探讨了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主要结论:1)不同性别和城乡学生体育参与度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因子划分维度不尽相同。2)不同类别大学生体育参与度对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某些因子的影响力度呈显著性相关,男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女生的“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次是农村女生的“行为约束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城市女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3)男女生和城乡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舒文港 《四川体育科学》2023,(5):128-131+137
体教融合的对象是青少年群体,学校体育对全民健身开展和体育政策落实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小学体育教师抓住体教融合机遇,找到新的角色定位,能更好地使其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奠定健康中国建设基础的重要使命。利用文献资料法,分析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现状及其特点,并通过逻辑分析法,找到其角色失调原因并结合体教融合提出新的期待。通过研究发现,体育教师在政策认知、课堂态度和自身行为的均有失调,借助体教融合契机,提出体育教师在角色上应该扮演体育政策的践行者、体育课堂的保卫者、终生学习的教育者和体育文化的传播者的角色新期待。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大学生体育学习自信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我国大学生体育学习自信心的调查,得知:①大学体育学习自信心的自我评价的总体水平呈正向性;②男生自信心的发展水平高于女生;③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自信心反而下降;④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自信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学习体育感受”、“体育成绩”、“老师态度”、“家长要求”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与分类进行分析认为:在体育课程目标内容上,“运动参与”目标不适合作为体育课程目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目标能一定程度上体现个体、社会的“身心健康”需要,需要通过课外补充才能满足社会期待的“身心健康”要求;“社会适应”目标在思想意识上先入为主地渗入社会预期性结果,抹杀了其结果产生的个性与首创性.并从学生的学习评价、体育课程的学科地位、以及《纲要》对体育课程实践的作用现状等角度评析了体育课程目标.提出对《纲要》课程目标修订的建议,为体育课程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走坊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社团特征进行研究,论述了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提升创新意识以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领导者有力支持”和“大学生积极参与”双面发展对策,以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得以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9.
许浩 《体育世界》2007,(8):51-52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等。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学校与个体的互动过程。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体质、心理、个性、体育价值观、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角色理论对大学生在社会化和终身体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角色期望进行剖析,认为大学生既是当下的学校体育受教育者,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还是下一代人才的家长,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三者衔接的关键角色,其体育素养高低对自身、下一代人以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通过分级拓展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创设多元体育情境和打造多级健身交流展示平台等策略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实现大学体育与家庭体育及社区体育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1.
田秀萍  高琦光 《冰雪运动》2004,(5):89-89,108
通过对电教手段在农村学校冰上课的实施和作用的论述,指出电教手段的优越性及其独有的作用,旨在农村学校得到普及,以提高农村冰上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武术发展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从社会历史的进程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繁荣昌盛,就离不开改革,创新与发展。我国的武术也一样,必须在改革中寻求发展。文章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国武术发展现状和未来社会中人民生活质量,休闲娱乐时间和娱乐方式的分析,从而对武术的发展提出方向与策略。研究表明,在21世纪中国武术将向产业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冰上体育课安全问题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上体育课的安全问题存在诸多隐患,应引起足够重视,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以及观察研究,提出相应措施予以避免克服。旨在保证冰上课的顺利开展,使其真正成为北方高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的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14.
武玉元 《冰雪运动》2006,(3):100-101,117
在高校滑冰课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训练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训练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达到高校滑冰课教学目标的技术与技能训练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第23届到第27届奥运会和第八届、第九届全运会400米个人混合泳前八名成绩等数据统计分析,提示了近年来世界优秀男运动员该项目速度分配变化趋势,以及我国男运动员在速度分配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体育”,在我国从“体操”到“体育”,从涵盏一切的属概念到广义和狭义之分。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演变历程。本提出将“人体运动”作“体育,竞技,锻炼”的上位概念。  相似文献   

17.
王虎 《冰雪运动》2004,(5):74-75,108
对北方普通高校冬季体育课中理论知识教学的现状,和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高校冬季体育课理论知识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足球理念是多元化的,每种理念都表现出自己的技战术风格,有的强调技术和整体的配合、有的注重技术与身体的结合.先进的足球理念是国家足球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国家足球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在训练中,能否运用合理与有效的训练方法,取决于训练理念这一基础;在统一国家足球发展的策略上同样需要足球理念的支撑.因此,通过对足球理念在中国足球运动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足球运动树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足球理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谈北方高校冰上课的教学职能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张冰 《冰雪运动》2006,(1):68-69
为培养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对北方高校冰上课的教学职责和功能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冰上体育课的目的和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保证冰上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20.
提高试举成功率是举重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参加世界举重锦标赛的对中国男队和参加全国青年、省少年男子举重锦标赛的男运动员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男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试举成功率普遍偏低.影响试举成功率的因素有赛前训练、减体重、准备活动和选定试举重量等.建议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试举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