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郭浙斌  苗苗  黄玉山  高萱  郭红 《体育学刊》2008,15(3):108-112
研究低氧训练中补充糖-电解质饮料对机体水平衡及运动能力的影响.7名健康体育学院学生参与实验,在常氧或低氧(低氧帐篷,氧体积分数15.4%)下以70%VO2max负荷运动至力竭,运动中不补液或补充佳得乐运动饮料.结果显示,机体在低氧或常氧环境下进行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均出现体重下降、血清渗透压升高等脱水现象,运动中补充糖-电解质饮料可明显改善脱水情况,恢复机体水平衡.低氧环境下与常氧下绝对强度相同的运动负荷相对增大,运动中心率明显增加,运动时间明显缩短,但在补液干预下心率反应明显降低,运动时间明显延长.低氧环境下运动机体乳酸积聚的速度加快,补液可使运动后的血乳酸值显著性降低.实验结果提示,低氧训练中适时补充糖-电解质饮料可有效防止体液丢失,并有利于维持心率和消除乳酸,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各项指标及机能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海拔的交替训练对耐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甘孜州体校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队队员共28名,将运动员随机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人.实验组采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方法,在海拔高度变化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高住高练模式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12min跑测试,并记录在规定12min内跑出的距离,然后对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最大摄氧量、血氧饱和度、血乳酸以及血液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进行检测.结果:(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RBC数目增加,HGB显著增加,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RBC增加更加明显,但HGB数量低于亚高原训练后;(2)交替到亚高原训练2周后12min跑成绩提高了12.2%,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成绩降低了2.6%,P<0.05;(3)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心率变化不明显,但高原训练4周后心率有所增加,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水平显著降低,且低于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血乳酸值,P<0.05.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显著提高,P<0.01,与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高原—亚高原训练后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升高更加明显.结论:(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而连续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反而降低,可能是长时间低氧环境下运动突破了机体对低氧的耐受极限所致.(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给予机体一定的缺氧刺激,又能避免高原训练中的不利因素,能够保证有一定的训练强度,从而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建议: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平原地区的运动员到高原进行训练时很难在缺氧环境下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可以让运动员先在高原居住一段时间,等到机体出现高原习服时,对低氧有一定的耐受后再进行小负荷训练,然后再到亚高原进行大负荷训练,从而提高高原训练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7名优秀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海拔1900m的高原进行了为期3周的训练,在高原训练前及训练后以及为了作为对照而在高原训练前一年在海平面水平训练时,我们均做了规范的次极限负荷的运动实验。同时分别测定运动员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静脉血)、最大吸氧量(VO_2max)和能量消耗等几项生理参敷。 其结果是:在高原训练期间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这二项指标呈现出有显著意义的增加,而且表现出原来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最低的运动员他们的这两项指标增加得最多。另外,在上述增加趋势的同时,在高原训练之后,在作相同的次极限负荷训练时,血乳酸(BLa)(毛细血管血)浓度比高原训练前和为了对照而在高原训练前一年的测定结果也呈现出有显著意义的降低。 我们也发现了一种有意义的相关关系,在高原训练前和高原适应后,运动员在作规范的次极量负荷时,由于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大量增加乳酸浓度会有不同的反应。虽然最大吸氧量(VO_2max)保持不变,但在进行次极量负荷实验时,所表现出的较低的血乳酸(BLa)浓度可能是在很短的时间以较高的次极限负荷练习时,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所改善所引起的。 为此,我们提出:原来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低的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可以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4.
1.传统高原训练(HiHi)的基本思路及其思考(1)高原训练的基本思路:高原训练实质上就是利用机体处于高原环境中对缺氧所产生的应答性和适应性变化,改善机体转运和利用氧气的能力。通过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承受训练负荷,给机体施加了一个新的训练刺激,以运动性缺氧和环境性缺氧  相似文献   

5.
对田径、赛艇运动员下肢等负荷多组力量训练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3名2级以上运动员进行了50%/Fmax负重,20次/组,组间歇1min,共5组力量耐力测试。采集并测定安静和每组运动员练习后即刻的心率和血乳酸,测定了每一位受试对象每一次深蹲的蹲起速度。所有测试对象对该练习强度均产生较大的生理反应,血乳酸和心率在第2组练习后出现快速上升,蹲起速度则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不同专项运动员对等负荷多组力量耐力训练具有不同的反应,田径跳跃运动员对测试的强度表现出高的生理反应,心率和乳酸水平均达到或接近最大负荷极限,赛艇运动员介于中长跑和跳跃运动员之间,中长跑运动员的反应较低,心率一直保持在140次/min以下,血乳酸值在7mmol/L以下,并显示出典型的血乳酸“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刘欢 《体育师友》2016,(1):54-56
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快,代谢产物增加,内环境发生暂时的改变,从而使机体的一些指标和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例如:心率、血乳酸等。文章选择8名同学进行不同负荷跑,记录跑后即刻心率、血乳酸和运动成绩,了解不同负荷后的身体反应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强度负荷后,不同项目中,血乳酸和心率并不呈同步变化趋势,心率指标的灵敏度较低,而血乳酸指标能够比较敏感地反应运动员承受不同负荷时身体机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功率自行车或心率遥测仪对WCBA优秀女篮运动员进行测试,通过血乳酸和心率的变化对训练负荷进行监控和评价,为女篮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科技支撑。研究结果发现运动员功率自行车或训练中大强度训练血乳酸和脉搏呈现不稳定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明显下降,反应延迟,注意力分散,通过短暂调控,运动员恢复到较为理想的状态。研究结论:在WCBA运动队训练中,建议使用心率和血乳酸指标监控和评价WCBA的训练负荷。通过对WCBA运动员训练负荷(心率和血乳酸)的测定,可以反映训练负荷强度的大小,对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和训练后的状态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训练效果。训练中应根据心率和血乳酸指标变更训练计划,调整运动强度,防止疲劳的产生。运用心率和血乳酸指标加强科学化训练,提高WCBA女篮的训练质量和专项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划艇项目高原训练强度监控的方法.方法:以9名国家皮划艇队划艇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到达高原第5天,利用递增强度划船测试分析不同浓度乳酸对应的船速和心率,并与上高原前3天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试高原训练期间的血红蛋白、血尿素和肌酸激酶.结果:两次递增强度划船测试表明,在相同乳酸浓度的情况下,高原训练的船速低于平原,但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高原和平原之间的这种船速差异逐渐减小;而在相同乳酸浓度的情况下,乳酸浓度低于6mmol/L时,高原训练的心率低于平原,在乳酸浓度等于6mmol/L时,二者心率相同,乳酸浓度高于6mmol/L时,高原心率高于平原;高原训练可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血尿素和肌酸激酶在高原训练期间随着训练负荷的变化而出现变化,但未出现明显的异常值.结论:利用递增强度划船测试可以确定高原训练的合理强度,不宜利用平原的船速或心率来控制高原训练强度,以此方法来确定高原训练强度,可以维持运动员良好的机能状态,并能够发挥高原低氧的促红细胞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9.
1.传统高原训练(HiHi)的基本思路及其思考 (1)高原训练的基本思路:高原训练实质上就是利用机体处于高原环境中对缺氧所产生的应答性和适应性变化,改善机体转运和利用氧气的能力.通过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承受训练负荷,给机体施加了一个新的训练刺激,以运动性缺氧和环境性缺氧两种负荷的迭加,造成比平原更为深刻的缺氧刺激,以更大程度地调动运动员的身体潜能,从而显著增强有氧耐力训练的效果,快速提高有氧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血乳酸、血尿素N、血糖和尿蛋白为指标,对篮球专修课不同教学训练内容进行课堂监测,揭示篮球的教学训练是有氧为主导的机体运动,指出练习密度大,课的负荷相对较低是篮球教学训练课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在一堂教学训练中,身体效应的生化指标以血乳酸、血尿素N和尿蛋白的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0 d低氧预适应训练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新的训练方法在赛艇项目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16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低氧模拟海拔高度为1 200~1 500 m,采用HiLo训练。高原训练高度为1 500 m。分别于低氧训练前、亚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进行测功仪6 km和6级递增负荷测试,记录测试中的总成绩、血乳酸、心率等指标。训练全程每周进行Hb、RBC等指标测试。结果 (1)红细胞系指标变化:与传统高原训练模式不同,和低氧训练前相比,低氧训练3 d,Hb下降(P<0.05),RBC和Hct保持稳定(P<0.05),三者在高原训练3 d即升高,并保持到高原训练3周(P<0.01),提示,10 d模拟低氧训练加快了运动员对高原阶段训练的适应。之后Hb在高原训练6周和下高原后2、3周出现两次峰值(P<0.01),RBC、Hct一直保持较高状态到下高原后3周(P<0.01),提示机体氧运输能力得到提高。(2)专项运动能力变化:与低氧训练前相比,下高原后测功仪6 km成绩提高2.34%(P<0.01),即刻心率下降2.66%(P<0.05)。6级测试后发现,与低氧训练前相比,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无氧阈水平下的运动强度增大,乳酸-运动强度曲线发生明显右移。结论(1)10 d低氧预适应干预加快了运动员高原适应;(2)10 d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这一训练模式提高了男子赛艇运动员机体氧运输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原训练的营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训练在我国田径项目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成为长距离项目运动员的“必修课”高原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心血管系统得到锻炼,吸氧量和血色素浓度提高,增强机体耐受乳酸的能力,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13.
有关高原训练的运动营养补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高特殊的环境会对机体产生强烈的刺激,这对许多项目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高原环境对高原训练的运动员热能和营养的补充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应该针对性地补糖、矿物质、维生素以及一些营养补剂。  相似文献   

14.
自行车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有氧能力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观察了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最大吸氧量(VO_2max)和通气无氧阀(VT)的影响。3个月高原(1895m)训练后,男、女运动员VO_2max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无显著意义。VT-VO_2分别提高10.8%和12.4%,最大乳酸浓度(BLamax)下降17.9%和18.7%,较高原前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经高原训练,运动员在相同功率负荷时,无氧供能比例下降,从而提高了机体在乳酸堆积前的工作能力和氧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世居高原运动员有较好的耐缺氧能力,为探讨他们上到更高高原训练身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对13名世居昆明(1890m)的男、女自行车运动员到更高海拔地香格里拉(3200m)的训练进行研究,分析训练安排、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以评价训练效果。研究表明,世居高原运动员更高高原训练的安排基本与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一致;更高海拔训练时,在合理的训练安排下,运动员的尿常规、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等指标随训练负荷的变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和血清睾酮水平先升后降,训练后较之前有上升,白细胞趋于下降,可能是高原缺氧和训练安排的综合影响造成。结论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已经适应高原环境,上更高海拔训练是承受更大缺氧刺激,提高机体机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经过多次更高海拔的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缺氧适应会逐渐提高。建议以后的实践中大胆增加运动负荷,以期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模拟高原训练对小鼠骨骼肌LDH同工酶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小鼠骨骼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在模拟高原训练及返回平原后的变化趋势 ,对高原训练影响机体运动能力的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 :在模拟高原训练 ( 2 30 0± 5 0 ) m期间小鼠骨骼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向 M型偏移 ,而在高原训练的平原期间小鼠骨骼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向 H型偏移 ,预示高原训练提高了骨骼肌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原训练的营养问题,有与平原训练的要求一致之处。但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训练,受到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由此而引起运动员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能供给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高原上训练能量的消耗加大,再加上机体本身的消化能力削弱,在平原上的能量供需之间的矛盾更显得突出,因此,如何来合理的安排高原环境条件下的饮食,以确保其高原的合理营养供给问题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重点运动员训练及参赛期间自身规律,探讨总结其个性化特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测试法、体能分配模式速度系数法及数理统计法对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备战全运会及参赛期间进行训练监控个案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备战某次重大比赛阶段训练对机体施加负荷较合理,身体机能整体呈良性发展,其血红蛋白和血尿素随负荷变化在可控范围之内,机体肌酸激酶对刺激反应较敏感;有氧能力随训练逐步提高,但乳酸能系统参与度较低,建议在加强有氧训练基础上对乳酸能系统进行精炼,并加强营养和监控;在重大比赛时,800米自由泳途中游速度过于平稳,基本无明显加速特征,400米混合泳体能分配较合理。  相似文献   

19.
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特殊的环境会对机体产生缺氧的刺激,这对耐力项目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然而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对热能和营养素的需求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应该针对性的补充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以及一些营养补剂.  相似文献   

20.
在上高原前,首先要打好专项训练基础,要安排2~4周的训练量较大、强度中等的训练,强化力量训练,打好有氧、力量和专项训练的基础;高原训练的第一阶段(第1周)为适应期,训练量比较小,让运动员尽快适应高原的环境、气候,避免运动性伤病和传染疾病,第3周的训练将是整个高原训练的重中之重,在这一周的训练里要完成2~3次高质量的强度训练,力量训练在整个高原训练期间也要占据很大的比重,同时特别注意训练后的身体恢复。提出高原训练期间应注意女性的生理特点,尤其要注意经期对女运动员的影响和高原特殊环境对女运动员体脂变化的影响;高原训练中营养的补充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高原训练的负面效应,应注重运动员的营养补充,提供合理均匀的营养;把握好高原训练结束后参赛的时间,距比赛时间3~12天下高原为宜,使运动员在高原训练的高原机能未消失前参加比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