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体育类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明确体育类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针对体育类表演专业与艺术类院校表演专业的区别,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和市场对体育发展多元化、社会化的需求。结果表明:体育院校体育类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重点是"体育、艺术、表演"。建议:培养目标要科学定位,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3+1"教育模式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表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施"3+1"教育模式,在学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企事业单位群众体育开展和体育人才引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认为,"3+1"教育模式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要改变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扩大而就业率下降"的就业现状,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据此,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提出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提出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施"3+1"教育模式,以优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竞争力,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由原来的"中等学校"逐步拓宽到"小学"。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体操课程,其教学目标应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使学生具有小学和中等学校教师所必备的体操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并具有运用体操手段在全民健身中指导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通过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设置要有科学性和师范性、要考虑地域性和适应性、要降低动作难度增加基础类和实用类体操。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咨询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在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及实际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现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结果显示: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具有多元化、多层次且数量可观的现实需求,但是,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只有1/3的毕业生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和相应的课程设置尚不完善。由此,研究提出: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应更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细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等具体建议,以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对社会体育人才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山东省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13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状况进行研究,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科学性较差、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提出山东省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操作型、技能型、服务型"的人才培养原则,各校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定位特色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优化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和评价系统,提升社会体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及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限定性选修课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了一致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限定性选修课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的平均一致性程度系数较高,一致性程度达到高等水平;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限定性选修课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最大一致性程度系数高,实现一致性较好,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限定性选修课设置较合理;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限定性选修课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直接关联指数差异性较大,社会体育专业限定性选修课体系仍有优化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培养目标定位的笼统与宽泛,造成全国统一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存在着内容陈旧、技能课程不突出、实践课程比例小等问题。针对社会体育专业现存的问题,我国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文章试将诸位学者研究成果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期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培养类型和课程设置的关键,它决定着专业的发展发向。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社会体育专业目标进行研究,建议:必须重新完善社会体育专业目标,在完善过程中应结合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专业特色等因素,为社会体育专业良性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院系设置老年体育类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老龄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现有办学条件,认为高校体育院系增设老年体育类课程的时机已经成熟,并对老年体育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课程设置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设置老年体育类课程的若干对策与建议,为我国老年体育服务人才的培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设立老年体育专业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以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为指引,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建设一个校内外一体化,具有职业特征的高职体育社团,使体育社团活动能够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训、实习岗位工作有机结合,积极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社会实践功能,力求把它建设成为高职大学生新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培养方案雷同现象相当严重;培养规格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职业教育缺乏。研究认为: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结合各校特色专业或地理区位优势打造优势社会体育专业品牌,同时要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4.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从全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调查情况看,社会体育专业存在着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错位,培养目标与体育学其他专业重叠,就业困难、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在调查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分析,提出淡化体育教学目标,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以健身指导咨询和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为主的方向,同时提出优化课程设置和规范就业市场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衡量一个高校办学质量、专业发展以及学科的完善程度,本科人才培养状况是一个重要指标。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00年以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以及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认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学校特色又要兼顾就业需要。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指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和社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导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实际现状。建议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需重新定位思考,打破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方式,找准自己的培养特色和差异性,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视角,分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机遇、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和国家关于本科教育、专业建设的系列举措,使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该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与监控、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从加强专业思政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优势,强化内涵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厚植先进教育理念、打造五类"金课"等七个方面展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从高等体育院校老年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意义出发,确立了老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及课程目标;在借鉴老年学、老年医学、老年人口学等相关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与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对老年体育专业课程进行了规划和设置;强调今后老年体育专业课程开展将面临教师队伍短缺和教材匮乏等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为今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老年体育专业的设立及老年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已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民传专业的办学能敏锐地捕捉人才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培养过程中相应环节与维度,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体系结构的最优化,使其人才品质始终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访问,从实践出发,分析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现有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全面性与灵活性原则和系统科学的有关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变量地审视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要素,构建多维度的人才观和培养目标体系。并提出要适时地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反馈系统和培养过程诸要素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教育输出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对目前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尴尬境遇、职业素养培养的边缘化、低效性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研究认为: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存在着教育输出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缺失,学生对本专业不自信等尴尬问题;培养方案中涉及职业素养培养较少,就业指导环节中未能真正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等因素导致本专业职业素养边缘化;上层引导不够,教师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够,把职业素养培养置于现实职业活动之外促使本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