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体操普修教学重点动作之一——高单杠屈伸上技术的研究 ,找出该技术在当前体操教学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进而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 ,以期达到发挥屈伸上技术在单杠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促进体操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体操教学中错误动作纠正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操普修课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各类典型的技术错误,例如技巧项目侧手翻肩、髋、膝角度过大,动作直线性差;前手翻向前倾肩、屈臂,导致推手无力;单杠长振屈伸上放浪运度不够,肩角拉不开;双杠后摆转体动作节奏差砸杠等错误技术。针对上述情况,采用讲解示范、正误对比、诱导、限制、变换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单杠支撑后倒屈伸上动作教学中,利用辅助装置,改变常规分解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双杠上的挂臂摆动屈伸上简称屈伸上。这个动作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上肢肩带和腰腹肌的力量,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健美姿态。但屈伸上是一个技术性和力量性要求都比较高的动作。练习中必须抓住动作的关键,使练习得法,再适当辅以身体素质练习,才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学会它、掌握它。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在教学和练习屈伸上时,应当抓“三快”,即伸展髋快、制动脚快和用力压杠快,并做好分解动作练习。第一次课,首先练习挂臂摆动。摆动时要以肩为轴,以脚尖为用力点,上体与腿伸直摆动。在这基础上,练习折体举臀成屈体挂臂撑(如图1)。…  相似文献   

5.
单杠发展力量、特别是发展上肢、肩和背的支撑力量以及各关节的灵活性是在技术上正确完成单杠动作的条件。以增加摆幅为目的的悬垂摆动,同时围绕纵轴转体,并在前摆结束时成手倒立,以及有类似目的的屈体悬垂摆动是提高屈伸上,支撑动作和后翻上等动作技术的最基本的练习形式。如果把同一结构类型的动作安排在一起练习,并使运动员建立新的更难的动作的概念,那么就可以使掌握复杂动作的教学过程缩短。这样以来,动作新的程度就变得不大,训练也就有了成果。  相似文献   

6.
竞技体操     
G832.019 9900261体操教学中错误动作纠正方法探讨[刊,中,A]/鲍海涛(沈阳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3).-55-57(SML)竞技体操//教学//错误//动作//纠正方法在体操普修课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各类典型的技术错误,例如技巧项目侧手翻肩、髋、膝角度过大,动作直线性差;前手翻向前倾肩、屈臂,导致推手无力;单杠长振屈伸上放浪运度不够,肩角拉不开;双杠后摆转体动作节奏差,砸杠等错误动作。针对上述情况,采用讲解示范、正误对比、诱导、限制、变换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双杠屈伸上动作(又叫蹬足起)是体操教学中杠上基本动作之一。前几年我教双杠屈伸上,课前对有的班级统计过,仅有几个学生能做此动作。那时的教法是:教师讲解动作要领、保护方法、做示范动作,然后进行分组学习。四节课后,最多有23—25%的学生能完成动作。近年来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新的教法是:一、做辅助练习:①在地上(草坪上)、凳上或垫子上做仰  相似文献   

8.
单杠正握向后大摆振浪动作的力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杠正握向后大摆振浪动作是发展单杠高难动作的基础,本文将向后大摆振浪动作按接做不同动作的需要,分成大回环型、下法型、空翻再握型和空翻越杠再握型4种。对各种振浪动作、人体受力情况、能量贮备与转换、振浪速度、用力方向、脱手时间部位等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人体力学模型的单杠大摆动振浪动作的计算机模拟对比,指出当前很多运动员采用的大屈体振浪动作与直体大摆振浪动作相比较,能量浪费多,动作不流畅,还易造成运动员肩、腰部损伤,振浪的效果几乎相同。建议在做下法时以不采用大屈体振浪动作为宜。  相似文献   

9.
通过教学实验,对程序教学方法和常规教学方法,在体育院系男子体操普修课双杠“短振屈伸上”技术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程序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提高整体和不同层次学生成绩,以及降低学生学习后的遗忘率方面都优于常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中,学生练习时会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进行技巧的直腿后滚翻练习时,手臂会不由自主地先于臀部着垫;在做双杠挂臂摆动屈伸上时,两臂不是积极地直臂压杠,而是成屈臂支撑;在练习跳高时,起跳过杆的一刹那会用手抓住横杆;练习跳箱时,双臂不主动推撑而在箱上成支撑姿势等等。这都是由于学生在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特  相似文献   

11.
以全国航空管理系统篮球赛14个队的知行能力获胜率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知行统一观在篮球比赛中的运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比赛是知行能力的竞争,知行统一是通变的基础;比赛中知的核心是知已知彼的认识过程,行的原则是避实击虚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体育认知进行了考察与梳理,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价值观点,即真义体育观、大体育观及人文体育观,并总结各自认知特点,实现对我国体育认知发展嬗变的整体勾勒;结合体育理论与改革发展的状况,对我国体育认知方法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术科教学价值取向是"技术记忆"式的,教师和学生追求的是运动技术的巩固与熟练。经由扎根理论,该研究首次提出了"技术理解"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两个扎根理论,一是术科教学价值体现为技术理解,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记忆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其中,记忆性理解表现为掌握运动技术,创造性理解体现为提炼运动技术的教学意义,表现在"关于运动技术本身知识点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价值的认知、关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认知、关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理解能力的认知、关于教学安全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教学策略的认知"等几个方面;二是不同程度的技术理解对于教学有着不同的意义。首先,没有技术便没办法进行教学;其次,仅仅是记忆性理解也不足以进行教学;最后,当对运动技术达到创造性理解程度时,便可以进行教学。加深技术理解的途径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练习、课堂观察、书本知识学习"等方面。"技术理解"术科教学价值论的提出及理论框架,对纠正人们在"运动技术与教学能力的关系"认识上所存有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4.
高水平运动员激励效果的主要特征体现在行为、个体主观感受和群体环境三个方面.通过《运动员激励效粟评价表》的实测并与运动实践相对比,发现个体认知评价方法可以简单、有效地判定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的角度看,主客体之间存在着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体育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一个特殊的创造价值的过程。从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三个维度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其主客体地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针对体残病弱学生开设的体育保健课强化的是"教"的统一要求——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评价方法等等,并没有让每一个体残病弱学生公平地获得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体育知识和自我体育锻炼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并结合3年的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个性化体育保健课程可以较好适应体残病弱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布置课外体育作业等形式,使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在行为认知、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身体锻炼行为转变的研究源自促进个体健康的研究,身体锻炼行为研究是健康促进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促进身体锻炼行为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为了解释身体活动行为或者为了说明影响身体锻炼行为的因素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身体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型,社会认知行为理论是其中重要的理论之一。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操控个体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个体的行为归因来影响行为本身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心理测量、实验测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机理进行实证性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太极拳锻炼可以延缓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衰退,其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各个因素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心理和社会健康纬度的效果要明显于生理健康纬度;锻炼组的认知能力优于对照组(最佳反应时除外);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更有益于中老年人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建议加强对太极拳健身活动的宣传和组织;太极拳锻炼者最好长期坚持集体锻炼。  相似文献   

19.
运用学习策略理论 ,并结合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 ,在田径技术教学中对运动系 2 0 0 1级学生进行了教学实验 ,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施加学习策略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 ;在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方面 ,语言法、调控法、认知体验三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学习策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将大学生对身体素质的认知状况进行量化处理,并结合锻炼现状进行对应分析,结果如下:大学生对身体素质的认知表现良好,然而认知水平并没有对其锻炼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存在看“知”而不“行”的现象,这与体育教学中知识理论和实践脱节有关,为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中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